《波西米亞狂想曲》: 今天來看他的演唱會

《波西米亞狂想曲》: 今天來看他的演唱會

作者|郭雅瓊

1985年夏天,倫敦溫布利體育場。

在各路大牌雲集的“拯救生命(Live Aid)”慈善演唱會上,7萬2千多名觀眾拍手、搖擺、齊聲歡唱,只為追隨著臺上舞步風騷、激情四溢的弗雷迪·墨丘裡(Freddie Mercury),聲浪久久不息。

皇后樂隊(Queen)的這次演出,不僅挽救了一度分崩離析的樂隊,日後更是反覆被票選為搖滾史上最偉大的現場。

《波西米亞狂想曲》: 今天來看他的演唱會

曾有記者問弗雷迪,能贏得觀眾喜愛對你來說有什麼影響?這位搖滾巨星給出了一個真理般的回答,“我總是能贏得觀眾的愛。”

即使在他去世近三十年後,這句回答依然是真理。

34年後,在皇后樂隊吉他手布萊恩·梅(Brain May)和鼓手羅傑·泰勒(Roger Taylor)的支持下,這位傳奇主唱的故事終於被搬上了大銀幕。以樂隊的同名傑作命名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上映至今收穫了8.79億美元票房,在全球再次掀起了驚人的皇后樂隊熱潮。

電影大獲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最後20分鐘幾乎原樣復刻了弗雷迪和樂隊在Live Aid的偉大表演,成就了影片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

豆瓣上的一條高贊評論頗有代表性。

“從Freddie第一次在鋼琴上輕輕敲出BohemianRhapsody的旋律開始,我的淚腺和毛孔便為每一縷熟悉旋律而收縮。而最後Live Aid如臨現場的衝擊力,讓我意識到此生都沒有可能真正看一次Queen的Live。”(豆瓣用戶“私~流”)

然而對皇后樂隊瞭解越多的人越容易意識到:

與當年弗雷迪為《波西米亞狂想曲》這首歌奔走時的堅決態度相比,這部電影做出了更多的妥協。

與觀眾口碑大相徑庭,媒體對電影褒貶不一。儘管扮演弗雷迪的雷米·馬利克征服了觀眾和奧斯卡,影片對弗雷迪的個人生活遮遮掩掩,片中與現實情況不符的情節更是引起了批評。

這部電影登上內地大銀幕的過程也是諸多曲折。出品方福斯早在去年就已經送審並遭遇坎坷,但直到今年奧斯卡結束後才得以通過藝聯專線放映的方式曲線入華,但在原版的基礎上進一步被刪減。

今日影片正式上映後,數娛夢工廠注意到,中國公映版刪減掉的4分鐘裡主要是涉及到對主唱弗雷迪·墨丘裡的性取向和私生活的展現。較為莫名的是,片中甚至連“艾滋病”一詞也被部分消音處理。

《波西米亞狂想曲》: 今天來看他的演唱會

“能將觀眾掌握在手心裡”

如果說60年代的搖滾世界屬於披頭士,那麼皇后樂隊就是70年代搖滾樂壇不可忽視的璀璨巨星。其最耀眼的光芒,自然是來自主唱弗雷迪·墨丘裡。

《波西米亞狂想曲》: 今天來看他的演唱會

三年前離世的搖滾巨星大衛·鮑伊曾與弗雷迪合作過經典的UnderPressure。用他生前的話說,

弗雷迪將現場效果發揮到了極致,他是一個能將觀眾掌握在手心裡的男人。

“他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明星了,但他隨時準備成為一個搖滾巨星。”片中出現過的第二任經紀人約翰·裡德回憶第一次見到他的情形。

這樣的個人特質,在電影裡也有所展現。在加入樂隊前,弗雷迪原本只是個機場行李員,但與樂隊其他成員初識時他卻像個領導。

狂妄自大與不可一世,是弗雷迪一生從未掩蓋過的公眾形象,面對媒體甚至會時不時扯兩句葷段子。

《波西米亞狂想曲》: 今天來看他的演唱會

出生於如今已經不存在的東非小國桑給巴爾,身體裡流著印度波斯人的血液,同時也是當時不被英國主流接納的同性戀者。這些身份造就了這位巨星極為矛盾的個性。

他一邊展示著自己的傲慢,

“所有人看到臺上的我,都會覺得我是那樣的高傲,通常我就是這樣的。”

另一邊又會向記者吐露心聲,

“其實是媒體把我塑造成了一個臺上的食人魔和暴君,僅僅因為我的颱風。我的情緒不太穩定,他們只看了我的一部分,我不是和每個人都講話,所以他們不瞭解真正的我。”

《波西米亞狂想曲》: 今天來看他的演唱會

他最後一任愛人吉姆·赫頓如此評價他,臺下很安靜,很矜持,平凡普通,跟街上老百姓沒什麼兩樣。

弗雷迪的同性戀身份以及私生活曾經使其飽受爭議,但沒有人能否認皇后樂隊在搖滾樂歷史上的偉大成就。

在其諸多傑作中,《波西米亞狂想曲》是最能代表弗雷迪音樂風格及個人特質的歌曲,也是皇后樂隊在英國的第一張冠軍單曲。

這首歌曲對於搖滾樂迷尤其是英國樂迷的影響有多深?

2017年,綠日樂隊(Green Day)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一場演唱會時,還在熱場環節現場6萬5千名觀眾就隨著旋律自發合唱了整首歌,甚至連其中長達30秒的吉他solo部分也能準確哼唱,場面震撼。

《波西米亞狂想曲》: 今天來看他的演唱會

《波西米亞狂想曲》電影講述了皇后樂隊從籍籍無名到走向巔峰、從疏離到重聚的故事,但更多聚焦在了弗雷迪的過人才華和跌宕起伏的短暫人生上。

在進入中國內地公映前,這部電影在全球已經收穫了8.79億美元票房,再次證明弗雷迪和皇后樂隊的魅力是時間難以磨滅的。

《波西米亞狂想曲》: 今天來看他的演唱會

明明觀眾盛讚,為何媒體齊齊差評?

全球觀眾對《波西米亞狂想曲》不吝讚美。

在IMDb上,該片收穫了8.2分,豆瓣也拿下了8.6分。儘管前半部分被很多觀眾認為是流水賬般的敘事,但影片最後精準再現了皇后樂隊在Live Aid上的高光時刻,給觀眾們帶去了如臨現場的震撼。

《波西米亞狂想曲》: 今天來看他的演唱會

(電影和1985年LiveAid現場實況對比)

雖然男主角扮演者雷米·馬利克身形不及弗雷迪高大,使其難以完美再現弗雷迪當年的強大的舞臺魅力,但樂迷們將原版現場與影片逐幀對比後發現,電影幾乎是精準復刻了當年的舞臺表現,尤其是男主角對弗雷迪的模仿。

但媒體對影片的態度多為負面,爛番茄和Metacritic兩大影評網站的媒體評分只有6.1分和49分。

負面評價集中在影片與現實的諸多矛盾上。編劇安東尼·麥卡滕說這是為了營造戲劇性效果,“我們拍的是電影,不是紀錄片。”

但這樣的解釋顯然無法滿足媒體的審視。

影片中弗雷迪在Live Aid之前告知了其他隊友自己患有艾滋。但事實上弗雷迪得知自己患病是在兩年後的1987年,並且當時已經瞞無可瞞。

這一改動無疑使得弗雷迪在Live Aid上的表演更易昇華,也使《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歌詞有更強烈的“宿命感”,但卻犧牲了弗雷迪與艾滋病鬥爭時作為普通人掙扎的一面。

弗雷迪與摯愛瑪麗的相識在片中也被描繪成一見鍾情,但現實是瑪麗最開始是樂隊吉他手布萊恩·梅的女友。當然,後來的故事也證明,瑪麗的確是真正懂得弗雷迪的人。

《名利場》雜誌的評價算是解釋了為什麼媒體會普遍給差評。

“《波西米亞狂想曲》選了一個讓人興奮的題材,卻拍成了一部保守、中庸、只求安全的老掉牙電影。這部電影以遮遮掩掩的方式呈現弗雷迪的人生,讓你感覺根本沒有觸及到他的真面目。”

即使不刪剪,《波西米亞狂想曲》本身對於弗雷迪的刻畫就已經避重就輕、閃爍其詞,弗雷迪的性取向和私生活在影片中被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傳奇巨星如弗雷迪,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糟糕一面。

正如《衛報》所說,一部更為大膽的傳記片將會呈現出弗雷迪的樂觀個性、他隱藏的性取向與他在臺上臺下迥異的人格之間的微妙聯繫,挖掘進去能找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總而言之,《波西米亞狂想曲》選擇將他當做偶像來仰視,而不是還原成一個人。

《波西米亞狂想曲》: 今天來看他的演唱會

內地“特供版”究竟刪減了什麼?

事實上,作為影片的監製之一,皇后樂隊吉他手布萊恩·梅早在項目發起之初,也曾擔心影片裡對弗雷迪的描述會對其形象造成傷害。

2013年7月,原定飾演弗雷迪的男演員沙查·巴隆·科恩由於創意上的差異而宣佈退出。《好萊塢報道者》的報道說,他曾經想要一個以天才同性戀歌手默丘裡為中心的“告訴所有人堅韌不拔的R級電影”,然而樂隊成員希望電影是講述關於樂隊的PG級電影。

幾乎從那時候就註定了,《波西米亞狂想曲》會弱化弗雷迪同性戀的一面。電影一方面削弱了弗雷迪與各路情人親密交往的部分,又選擇呈現出一位陰柔嬌弱到讓人憐惜的弗雷迪。

《波西米亞狂想曲》: 今天來看他的演唱會

這樣一部已經經過妥協的影片,來到中國又進一步了遭受4分鐘的刪減。

這些刪減重點集中在裸露、髒話和同性親密行為,剪輯較為明顯的包括:

1,弗雷迪彈琴,樂隊原經紀人保羅情不自禁吻了弗雷迪,被刪;

2,弗雷迪向摯愛瑪麗坦白,認為自己是雙性戀,被刪;

3,影片中段,弗雷迪舉辦了一場奢靡豪華的派對,派對上有美女穿著內衣騎自行車,被刪;

4,派對結束後弗雷迪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撫摸了服務生吉姆·赫頓(也就是後來的愛人),被刪;

5,片尾字幕介紹,現實生活中弗雷迪和吉姆最後生活在一起,被刪。

更為莫名的是,在今天正式公映的國內版本中,弗雷迪在Live Aid表演前向隊友們坦白自己身患艾滋病,“艾滋病”一詞居然遭遇了消音處理。

儘管在內容呈現上有著諸多與實際不符之處,但將主角進行從人到神的塑造,在道德上趨於保守呈現,是很多傳記片妥協後的無奈選擇。

作為普通觀影者,能在30多年後依然感受到這一殿堂級樂隊的舞臺魅力以及搖滾樂的感染力,有心的粉絲還能跟著卡拉OK版哼唱幾句。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歸功於弗雷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