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二戰中期研製出了防空炮用的近炸引信是什麼原理?

軍武奇兵


二戰美軍使用的一款近炸引信


近炸引信主要的發展目的是對付空中的飛機,而最初的發展被認為比較有可能實現的,是採用光電感應型與無線電波感應型兩種。而所謂光電感應型就是根據目標反射的光線,轉換成電路信號去激發引信起爆,類似的設計被用在德國空軍,在二戰末期在某些飛機的機翼上安裝垂直髮射的火箭,這些飛機在攔截美國轟炸機的任務時,當飛機感應到轟炸機的陰影時,就會自動發射火箭彈。

由於引爆的時機是來自目標的光影效應,按理來說,殺傷的效果會比較顯著。可是,光電感應信管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那就是目標的影子,如果使用環境上的光線不夠,或者是周邊物體形成反射,這種引信的效果不是很差,就是會很不穩定。更不用說,這種引信是無法在夜間使用的!

而用無線電信號作為感應起爆的近炸引信,理論上這種引信的效果會比較穩定,也比較好。只不過,在當時難度最大的關鍵是如何把相關的電子零件塞入大小不一的引信當中,而且能夠抗拒炮彈發射時的加速率,震動,以及溫動變化等等。不像是現在的電子裝置,是以集成電路為基礎,當時用的則是真空管,就是以玻璃為主的真空管!想一下,把一個真空管從放大機拔起來,當皮球扔來扔去,大概玩不了幾次就會壞了。把這個東西要放進炮彈內打出去耶!還不能破掉,這個難度對於當時的技術來說相當有難度.....

二次大戰中使用的VT近炸引信,主要結構是使用彈殼為天線。信管內藏真空管無線電波發射器,通電後向外放出180至220兆赫的無線電。當彈體接近反射物體時,部分電波被反射。隨著炮彈與目標距離減少,多普勒效應使反射電波在發射器的電流內造成200-800赫的低頻訊號。這信號經過過濾及放大。當訊號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便進行起爆。整個裝置要抵受火炮射擊時超過20000倍地球重力的加速,與及每秒500轉的自旋,同時還必須小到可以安放在炮彈的彈頭之內。

當時美國海軍是第一個提出這個需求與進行研究的軍種,開始研發的時間也是在1940年夏天的時候,主要負責執行的單位是剛剛成立的國家國防研究委員會(Natioanl Defense Research Committee,簡稱NDRC)麾下的Division A的Section T。一開始的時候,他們是要研究可以做為近炸引信的信號來源,只不過,研究單位很快的就得到類似英國的結論,才將重心放在無線電引信上。之後,英國來到美國交換研究資料,最終商議決定由美國方面來主力開發。後來開發成功之後,按照美國海軍、英國海軍、美國陸軍、英國陸軍的順序依次交付引信。因為美國海軍的需求提出的最早。

而在作戰中,也得益於近炸引信讓美國海軍對空防禦能力增強,可以利用比原來少數倍的彈藥打下更多的日本戰機,(比如擊落一架戰機需要近炸引信炮彈500發,但是普通炮彈則需要至少2000發)讓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減少大量的傷亡。近炸引信在二戰初到1944年之間都是盟軍的高度機密嚴防流失。直到1944年之後禁令才解除。


陶德中士


其實近炸引信在30年代就有了,但是首次使用是1943年的美國。近炸引信又叫可變時間,即VT引信。


原理和早期的雷達一樣,也相當於一個小雷達,發射電磁波,比較接收到與發射是的時間差來測得距離。還有點類似現在常見的倒車雷達。到了一定距離就爆炸,靠破片殺傷。

一開始的時候還保密,被當做秘密武器使用,打的日本飛機也是一臉懵逼,為啥沒打中就糊一臉呢?

而現在近炸引信已經使用非常廣泛了,分類也有很多,什麼電、光、聲、磁之類的近炸都有。


蛋科夫斯基


近炸引信就是在彈頭裡面安了個發射無線電波的雷達,當雷達波感應到敵機或者其他固體時會產生回波,回波的強度用來判斷和敵機的距離,當強度到達設定好的,足以對敵機造成毀傷的距離時觸發引信


瘋狗的輕武


彈頭內置無線電發射器和回波接受器,在一定高度引信解鎖,在接近目標時,彈頭接收到無線電回波起爆,靠衝擊波和彈體破片殺傷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