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新高考改革給考生帶來哪些困惑和改變?

老魏說高考


隨著山東高考改革的到來,對於習慣了傳統高考的山東學子面臨著一個機遇和挑戰。好多考生及家長都感覺困惑與茫然,改革是大勢所趨,作為學子只有適應和改變,才可以在新一輪改革中站穩腳跟,著眼未來。下面魏老師就改革帶來困惑和改變做以下解讀:

一、 學生選課是從興趣能力出發還是從功利性出發。為了能考高分數,大部分學生不會從興趣愛好選課,而是從功利角度選課。只要科目對我未來高考錄取產生最大效益,我就選哪門課;所以對於山東考生,只有一次等級考試,只有拿到高分才最現實。

二走班教學帶來的難點與困惑。學生在選擇3科目時,除考慮成績之外,還要考慮一些高校專業所要求的選考學科,使得學生的選擇更加多樣化和分散;所以學生上課就無固定班級、無固定同學、無固定教室,給學校組織教學及管理帶來很大難度。新高考不僅對高考科目提出新要求,也對學校資源整合,教學管理,師資培養各方面提出新挑戰。

三、學生和家長對於高考志願填報缺乏選擇的依據。高考改革後,高中與大學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但志願填報也會相應的改變,學生和家長均感覺難度加大,疑慮增多;所以希望有關高校和教育部門儘早考慮和處理,為學生和家長緩解壓力。

總之,高考改革,勢在必行,學生和家長應該正確對待新高考改革,採取積極配合的態度迎接新挑戰,新高考改革將惠及每個考生。

我是魏老師每天晚上20點在今日頭條直播高考志願填報,請關注老魏說高考,給你講最通俗易懂的高考志願填報!!!


老魏說高考


山東省新高考改革方案,不僅僅給學生帶來了困惑,給家長,甚至學校高層管理人員,普通一線教師都帶了很大的困惑和困難。甚至高校也必須提前做出相應的改革。我接觸的一些高校教師,尤其是高校招生相關部門對於如何錄取,什麼標準都比較模糊。因此,這一輪的高考改革,引起了廣泛的議論討論甚至質疑。

具體來說困惑和質疑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高考科目選擇方式理論上有多達幾十種組合,這種不同學科之間分數的比較是否科學合理?雖然是最後不同科目之間會換算成與成績名次相關的分數,但是權重比是否科學合理?率先改革的江蘇浙江不是出現了重大的問題嗎?根據山東省選課數據,有些學科選課比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有的高達五六十。人數上的巨大差距,再如何換算也是人為主觀性比較強。

第二,學校能否提供選課要求的條件?質量能否保證?各個學校是否具備了這個條件?雖然上級主管部門一再強調,必須滿足學生的選科自主權,但是實際情況是學校沒有這麼多的教學空間和師資。有些學科組合只有幾個人十幾個人,如何組班如何配備任課教師?有些學校直接限定了組合方式,這也背離了高考選科的初衷。

第三,新高考實行的選科組合制度變革,還直接影響了高考志願的填報。因為不同選科,就限定了所選專業和學校。也就是說,一旦你選擇了這些學科組合,就意味著你只能報考某類學校某些專業。這也就幾乎等於還沒高考就已經限定了你今後的學校和專業。這等於給自己沒了選擇的餘地了。不像之前,各個專業不會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一旦選科確定下來,就意味著很多類學校和專業就沒機會錄取了。

當然政策可能會不斷調整完善,但是,詳實的規則規劃沒公開或者沒制定出細則,就會存在漏洞和不確定性。家長和社會的疑慮就不會消失。

希望對考生和家長有所幫助。(骨感教師)



骨感教師


高考改革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按照政策三年早知道慣例,新高考改革從2014年上海、浙江首批試點,到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省市第二批啟動,再到2018年暑假過後,廣東、福建、湖南、湖北、重慶、江蘇、河北、遼寧8個省啟動第三批高考改革試點推廣。


新高考改革推行如何?從當前來看,原本2018年啟動的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試點省份從18個銳減到8個,10個改革試點省份推遲啟動時間,這一信息表明,新高考改革方案遇到了問題。哪些因素制約著新高考改革推廣?

首先,現有高中教育資源滯後於新高考改革方案所需。

1.實行走班制的新高考改革對高中教育資源要求更高。從新高考3+3方案設計看,高考科目從過去的文理科兩大類,變成按興趣和特長分類的語數英+自主選科N類組合。新高考改革打破了高中學校原有的固定班制管理,實行走班制教學。走班制需要更多的師資和教室等教育資源,滿足選科不同的學生同時進入不同教室上課。而當前高中教育現狀與新高考改革的要求還有差距,個別地區甚至相差甚遠。


2.各地高中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又進一步制約著新高考改革推廣。不同省市、同一省份內部,城鄉之間,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教育資源以及政府資金投入和各種辦學力量的不平衡直接影響新高考“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客觀公平。

3.新高考選科需要專門的人生規劃老師,幫助學生了解自身興趣和特長,做好學科與專業,專業與職業之間分析,完成職業人生規劃。

其次,新高考改革的“兩依據、一參考”錄取原則的制度設計,如何保證科學、客觀、公平。新高考改革根據“兩依據、一參考”原則,實行“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

其一,記入高考成績“兩依據”之一的語數英三科,按高考統一試卷的實際考試分數計入總分,客觀公平;但選考科目按等級賦分計入高考總分,著實令考生困惑。現實中,各選考科目難易程度的等級設計,賦分點的確定,以及不同學科間高考分數的比較與參考,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



其二,錄取原則的“一參考”中綜合素質評價如何考量,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等合格性評價會不會流於形式,最終形同虛設;或者各學校在給出合格性評價時會不會存在人為主觀因素,將不合格評為合格。


第三,浙江和上海作為高考的首批改革試點,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令人擔憂。其效果並不盡如意,改革中暴露的問題有待改進。來自首批高考改革試點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改革中暴露的問題有待改進,這些問題未解決之前,邊推廣邊完善,令考生對新高考改革擔憂。這種擔憂除了對新高考本身的不適應外,更多的擔心是自己成為新高考改革的犧牲品。

高考機制改革勢在必行。社會需要更加客觀、公正、公平的高考選拔機制,新高考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高考改革關係千家萬戶,關係國家未來,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高考改革經受不住失敗和重大失誤,沒有十分的把握和更優的方案,改革謹慎為好。


果殼中的宇宙118


中國人講究執兩而用中,中華文化也絕不缺乏創新精神。改革是為了革除弊端,讓事物保持鮮活的生命力。目前,教育尤其是高考制度中最大的弊端是什麼?走班能解決的到底是什麼問題?相信高層設計者的頭腦肯定比我們凡夫俗子要強大得多。但是,如果不從根子上深挖,而只在形式上修修剪剪翻新花樣,也會初心不保,甚至事與願違。因此,教育改革更應該慎重行事。

例如,如果不能大幅度,當然是合理的,降低高考數理化的難度(經驗之談,此處不做論證),那麼,無盡的課外輔導便只能從地上轉為地下,而且費用只能越來越高,老百姓的負擔也只會水漲船高。要知道,留給學生最好的禮物一定是對於學習和探索的興趣,而不是急功近利的一時的成績。看看現在的小學生就一目瞭然。否則,對於學習的恐懼和厭惡必然會如影隨形。這一點,看看高校裡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態就開悟了。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走班制是為了配合高考改革的學科選擇。表面上看起來是學科選擇決定了以後的專業和職業選擇。但從職業發展規劃的角度看,這卻是本末倒置。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以終為始”。

即,先基於個人的職業興趣(非指一般興趣)和能力(非指一時的學習成績)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個人的學習情況確定學科選擇。這是學習者的原動力所在。相反,如果只是基於目前的成績情況進行學科選擇,不論走班與否,其學習的持久性和耐挫性是值得懷疑的。

正如《大學》所言之為學七次第:知,止,定,靜,安,慮,得。


零心大川


新改問題太多,3+3最垃圾,3+1+2好一丟丟,3+2+1又好一點點,但是都不是最佳方案,高考為什麼一定要湊齊不相干不可比的三門課程呢?

能否推廣可以先看下試點省份。試點省份暴露的問題解決了,再擴散到其他省份,強行推廣就是帶病推行啊。。。

那現在的新高考存在哪些問題呢?

1、科目無關聯,比如本來生化不分家,政史地不分家,現在為什麼一定要湊齊3個不相干的科目呢?任意組合註定出不了大師

2、物理沒必考,工業科技類生源基數遠遠達不到80%的基本要求,另外物理作為素質訓練核心課程卻不必考,還談什麼素質教育呢

3、物理分值低,十年物理不如兩年背誦類副科好拿分,棄物理趨之若鶩

4、英語分值高,英語是孤立的工具科目,分值竟然比物理還高,全民苦背單詞佔用了太多素質訓練和實踐創新的時間

5、背誦類必考,一個優秀的理科生必須投入大量精力在背誦類副科上才能不落選,這是人才不能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

6、背誦分值大,文科類答題和評卷主觀影響大,少做個題不影響啥,少背段話就可能落榜啊,但是那些開卷百度都能查到的東西與能力有毛關係

7、選文比例高,晨讀加倍,大家都在朗朗背書,這哪是在搞素質教育,哪是在搞科教興國,洋人是不看你嘴皮子功夫的

8、兩考制問題,除非考滿分,不然都得兩考,負擔更重,且兩考試題沒有可比性,必然影響公平

9、賦分制問題,其實理科優秀文科不差就是我們需要的人才,但是不行的。因為大家都背的很好,你的政治歷史地理雖優秀但只能按低分算,文科賦分會刷掉不少科學家啊

10、物理保障機制的侷限,年年保障,不對物理高標準嚴要求,反倒按最低水平算,理念有問題啊,這明顯是把科教興國廢棄了啊

11、自主招生,立法執法要分開,本可以在高考框架內通過優化高考科目組合和題型設計解決,而現狀高校自導自演,雖堂而皇之卻也暗藏貓膩。降分太大數量太多已嚴重破壞公平

12、綜合素質評價,素質除能力以外的部分根本無法客觀評價,現狀又由底層分散操作,必然導致堵不住的漏洞,一發不可收拾,嚴重破壞教育公平

思路錯了,就是南轅北轍。試點沒通過,莫如不改啊。。。

3+3既沒有科學性,還引入很多問題。其實高考科目組合多根本不是目的,更不是必需的。而危害最大的問題就是棄物理重文科、輕能力重記憶!

物理是最佳的素質訓練課程,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新改去物理效果顯著。另外6選3科目間沒有任何關聯,投入產出價值也沒有可比性卻都是100分,顯然是不合理的,而大師之路也止步於此了。。。

我們天天在喊素質教育。素質包括品格和能力,品格是可以持續訓練的,但卻很難客觀評價。而能力即可以持續訓練,也可以客觀評價。

所以,素質教育之品格,訓練在平時,做足過程即可。而素質教育之能力,關注結果,需要考試。高考就是對素質之能力的客觀評價。

從科目的角度看,我們需要的人才,就是接受過初高中全科教育,有較強的溝通能力邏輯思維和科學素養,又在專業領域和專業交叉領域有較強技能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長為大師,才能擔當重任。

最佳方案:初高中全科教育。高考除翻譯和藝術體育專業外,語文數學物理必考150,然後生化、計算機、政史哲地三選一,英語自由選擇僅對成績前10%的學生給予最高20分的加分。統招時按對口專業和規劃比例錄取!

*初高中全科教育加高考物理必考,這樣就從形式上實現了文理不分科,避免了傳統教育模式下的純文科偏科現象。有人可能會說,文科生考物理成績一定很差,是的,但是大家都不好,所以也就沒什麼了。但是如果哪個文科生物理成績也不錯那自然會有優勢,因為這說明他不僅僅會寫文章,更懂得如何科學地寫出一篇更有價值更禁得起推敲的文章。而對於那些理轉文的學生,這種跨界更是值得鼓勵的。。。

而3+3新改,首先初衷就有問題。理科生聽不懂政史的極少,文理分科的問題不是理科生不懂政史,而是多數文科生數理水平停留在初中甚至初中前階段,科學素養太差,培養的都是一堆偏才廢材。萬一這些人誇誇其談做了領導,就很可能成為國家和企業發展的阻礙。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啊。文科課程退休了都能學,實際上相當比例的理科生最後都成了通才,但新改為了挽救文科生而去犧牲優秀理科生的受教育權利,愚蠢啊。。。

然後是讓學生自由選擇科目。方向自選可以的,但是科目任選就是沒考慮科目間的關聯,所謂生化不分家,政史哲地不分家,你讓學生任選科目懂生不懂化,懂政不懂史,懂史不懂地,這選出來的都是啥?四不像的庸才。不利於大學的進一步培養,更別指望在專業領域和專業交叉領域做出新的發現,大師之路到此為止。

怎樣去設計一個好的高考方案?要從培養目標和知識結構的頂層考慮。

高中的目標是什麼?是培養一個合格的社會人,不要求多專,但不能偏科,不能是某個方向的白痴。就是說文理藝體啥都懂一些,這樣離校後不至於偏置,還可以繼續自學所有感興趣的領域。

大學的目標是什麼?是一個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邏輯思維和科學素養的學生,同時在專業領域和專業交叉領域有一定技能的學生。缺乏基本素養難堪大任,缺乏專業技能難做事情。

知識結構上看,物理是科學的代名詞,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本身就覆蓋了很多領域,配上計算機更可以如虎添翼。生化不分家,懂生不懂化藥水配不明白,懂化不懂生就不好評估化工對人的影響。政史哲地更是人文四傑,都通才能洞悉人文地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而英語則是一個孤立的工具科目。

所以問題就很清楚了,語文數學物理150作為必選科目,考察一個學生的基本素養。計算機,生化,政史哲地是三個可以自由選擇的方向,考察一個學生的知識背景。而英語則可作為自由選擇科目,僅對成績前10%的學生給予最高20分的加分。

現狀!!!物理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課程,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6選3後沒人考了。選考的人不說80%,60%都不到。還談什麼科教興國,素質教育呢。。。

十年物理、五年化學、三年生物、兩年地理啊,政治歷史看看新聞聯播三國演義覺悟就上來了,老了都能讀史記。而這些文理科目分值居然是一樣的?用腳趾頭想都不合理。

為什麼會有所謂的“文科生”存在?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覺得物理難?這根本就不是天生的,其實是因為理工教育沒有從娃娃抓起,很多孩子早早垮掉了啊。。。

末了,瞭解一下各國的STEM教育計劃,對比下現在的新高考。

STE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STEM教育就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教育。在國家實力的比較中,獲得STEM學位的人數成為一個重要的指標。美國政府STEM計劃是一項鼓勵學生主修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計劃,並不斷加大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投入,培養學生的科技理工素養。



火狐520


山東高考改革,使山東學子面臨了一個機遇和挑戰,唯有適應和改變,才可以在新一輪改革中站穩腳跟,著眼未來。別無選擇!


臨沂如意物流配載中心


其實總的來說並沒有什麼困惑,該學的還是要掌握,否則就是知識的缺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