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間53個倭寇打到南京是什麼情況?

XGM091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再說一遍。

這股倭寇是這麼回事。

倭寇本來在紹興被明軍發現,船隻立即被攻擊摧毀。

大部分倭寇或死或傷,有幾十名倭寇拼死逃上岸。他們開始試圖搶劫民船下海回國,但失敗。

由於畏懼明軍追殺,這些倭寇出人預料的反其道而行之。

正常來說,倭寇應該在沿海流竄,想方設法搶劫船隻逃入大海。

但這群倭寇可能認為必死,乾脆在死前報復明朝一通。

他們離開紹興,向西前進,一路經過浙江省、安徽省、江蘇省,連續殺敗了幾股攔截的明軍鄉兵,在南京附近第一次和明軍正規軍遭遇,被擊潰。

這夥倭寇急忙逃走,在蘇州被包圍殲滅。

很多人以此來攻擊明軍戰鬥力低下,完全無視戚繼光用4000義烏兵幾年就蕩平倭寇。

說白了,這也是攻擊明朝的一個套路而已。

實際上,這個事件有著很大的特殊性。

第一,不是對付不了倭寇,是很難發現他們。

這股倭寇只有幾十人,又長期在鄉下流竄,從不停留。

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想要圍堵殲滅這一小股倭寇,有很大難度。

因為江浙皖當年的鄉下,都是河網縱橫,植被茂密,不適合大部隊圍剿,恰恰適合小部隊隱藏躲避。

這一帶在後來的抗戰中,成為新四軍和國軍武裝的根據地,哪怕這些根據地距離日偽心臟南京近在咫尺。

第二,地方鄉兵不是倭寇對手。

明朝的精銳部隊都在邊境,內陸的衛所形同虛設,只是形式上的存在。

衛所的士兵其實就是鄉兵,常年不做訓練,也不願意打仗,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

而且吃空餉和士兵逃亡現象嚴重,說出兵上千人,實際上有個一二百就不錯了。

關鍵這些人幾乎就是老百姓,哪裡對付得了倭寇。

這群倭寇是正經的日本人,是經歷過日本戰國血戰的職業軍人,就算明軍正規軍也不容易對付。

所以,經常雙方一搏鬥,明軍鄉兵見傷亡很大,大部分人就逃了。

這些鄉兵,其實也就是今天的民兵性質。

第三,倭寇不是明軍正規軍的對手。

倭寇在南京才第一次遇到明軍正規軍,頓時被擊敗。

他們急忙逃走,在蘇州被明軍正規軍追上徹底殲滅。

所以倭寇沒什麼了不起,一旦被明軍正規軍發現後很快就殲滅了。

只是,之前他們始終在鄉下流竄,很難發現他們,也就談不上殲滅了。

第四,明軍戰鬥力是很強的。

明軍真正重視倭寇以後,剿滅沿海幾省的倭寇,也就花費了區區幾年而已。

而稍後明軍的萬曆三大徵,尤其是在朝鮮重創20萬日軍,可見明軍正規軍的強悍戰鬥力。

以區區一個小戰例來汙衊明軍,就是莫名其妙了。

紅軍還經歷過湘江會戰的慘敗,你能說紅軍不能打仗嗎?


薩沙


說出來或許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然而這件事的確發生了,包括《明史》在內多處均有記載。這夥倭寇共計53人(另說72人),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從紹興上虞縣登陸,竟然一路攻殺到了南京城下,一直在內陸作亂長達數月才被剿滅,期間殺傷官軍多達四五千人,也堪稱是一個奇蹟了。

53個倭寇,一路攻殺至南京城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六月七日,一夥倭寇在浙江紹興上虞縣登陸,與其他倭寇不同的是,這些倭寇並沒有燒殺搶掠一番便撤走,而是一路高歌猛進、穿府過縣,竟然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

《明史·日本傳》對這夥倭寇的行動路線有著比較詳細的記載,“(倭寇)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南鎮,直驅南京。”

△此事發生於嘉靖時期

如果說這夥倭寇是一路偷襲到南京,那麼倒也不難理解,畢竟人數過少,如果喬裝打扮一番偷偷摸到南京並不困難,可從記載來看,這夥倭寇完全就是一路打過去的,根本就沒有隱匿行蹤。

南京可是大名的陪都,乃是極為重要的所在,然而竟然直接就被這夥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而且面對城高牆闊的南京並不驚懼,竟然還試探性的進行了攻城,“賊遂直趨南京,其酋衣紅乘馬,張黃蓋整,眾犯大安德門,我兵自城上以火銃擊之,賊沿外城小安德、夾崗等門,往來窺覘會城中,獲其所,遣諜者,賊乃引眾由鋪崗趨秣陵關而去。”

△倭寇

時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何良俊在筆記中,對這讓人瞠目結舌的一幕進行了記載,“賊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被)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尚不敢解嚴。夫京城守備不可謂不密,平日諸勳貴騎從呵擁交馳於道,軍卒月請糧八萬,正為今日爾。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

也就是說,面對這夥幾十人的倭寇,南京守軍與其交戰,竟然被殺了兩個把總指揮,死了八九百士兵,而南京城更是緊閉城門,連老百姓都登城備戰,竟然坐視其攻城不下而自行離去。關於倭寇的人數,這段記載雖然與《籌海圖編》中有所差異,可不論是53人還是72人,都有點不應該吧。

僅僅幾十人,為何能夠打到南京城下

從各種記載來看,被數十個倭寇打到南京城下,這應該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了,可是何以至此呢?我們來看看當時的記載,也就不難理解了。

△明朝衛所兵的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

在這夥倭寇打到南陵時,南陵縣派出三百多名官兵守城,結果三百多名官兵竟然被五十多個倭寇擊潰,倭寇衝入縣城縱火焚屋。周圍三個縣得知消息,均派兵前來支援,用弓箭射殺這夥倭寇,然而令人驚歎的一幕出現了,“(官軍)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諸軍相顧愕貽,逐俱潰。”

就是說,官軍用弓箭射向倭寇,結果倭寇竟然紛紛用手去接箭矢,官軍將士於是便潰敗了。如果這段記載沒有出錯或誇張,那麼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要麼官軍平時疏於訓練已經根本無力拉弓,導致射出去的箭綿軟無力;要麼就是官軍平日裡為了應付訓練,對弓箭作了手腳,看似與普通弓箭沒有差別,事實上卻根本沒有殺傷力。

△明軍根本不是倭寇的對手

而像這等奇葩的戰況簡直比比皆是,例如在蕪湖時,縣丞眼見對方人少,於是便率領蕪湖官兵與其交戰,結果倭寇沒有殺傷一個,自己卻反被殺死。而在江寧鎮,指揮朱襄和蔣升率兵和倭寇交戰,結果朱襄戰死、蔣升負傷,而官兵更是死傷多達三百餘人。

總之,這是一夥創造了奇蹟的倭寇,他們雖然僅僅只有數十人,卻在大明土地上轉悠了兩三個月、轉戰數千裡,更是取得了擊殺一個御史、一個縣丞、兩個指揮、兩個把總和四五千士兵的輝煌戰績。

倭寇的目的是什麼

至於這夥長期滯留內地的倭寇,他們完全不同於一般的倭寇,《籌海圖編》有載,“其所經歷八郡,轉戰三千里,凡人材、物力、地形靡不了然於胸中;不殺人,不掠財,不姦婦女,周流深入,其志詎可測耶!”那麼他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這夥倭寇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平日裡,倭寇雖然也比較兇悍,但通常都是為了錢財美色,不會過多與官軍糾纏廝殺,燒殺搶掠一番之後便直接乘船離去,而這夥倭寇卻不同,雖說也進行了劫掠,但似乎並不是主要目的,而且竟然多次與數倍於自己的官軍直接交戰,在陸地作戰長達兩三個月,卻絲毫沒有離去的打算,著實讓人奇怪。

當時人們猜測應該這支如此精悍的倭寇,應該只是偵查部隊,其最終目的應該是“大舉入寇”。不過我認為不大像,如果是偵察部隊,他們反而不會如此明目張膽的與官軍交手。

我們不妨從這夥倭寇的結局來入手,這夥倭寇最終因為迷路,在尋找嚮導之時又被騙入了明軍埋伏圈,最終全軍覆沒。由此,我猜測這夥倭寇可能是在沿海地區已經被禍害的很嚴重,已經很難搶到什麼寶貝的情況下,打算深入內地,到一些比較富裕的地方進行劫掠,結果沒想到迷路了,我想這也是其為何經常和官軍交手,卻始終沒有退走的原因。


香茗史館


確有其事,發生在嘉靖34年,也就是1555年,但不是53個倭寇打到南京,而是一群倭寇約幾千人從長江口登岸一路掠奪,被明朝官兵追捕,明軍還取得了王江涇大捷,有一夥倭寇逃命時迷路了,竟然竄到南京城下,共被擊斃了53個,此事在《明世宗實錄》、《籌海圖編》、《倭變事略》均有記載。

明朝《倭寇圖卷》中倭寇的形象。

明朝從嘉靖31年起,開始對倭寇實行清野戰法,官兵在沿海築軍事要塞,並把沿海的居民全部內遷,使倭寇就算登陸了什麼也掠奪不到。但由於海防負責人是個肥缺,在任上抗倭有功的李天寵、張經、周琉先後被朝廷奸臣趙文華彈劾罷官,趙文華是個阿諛奉承的小人,嚴嵩的親信,他認為海防不用花大氣力,只要隆重祭祀海神,倭寇自然不敢來犯,此人後被編入《明史·奸臣傳》,所以海防負責人頻繁更換,使得倭寇又有活動的機會。

張經,抗倭名將,取得王江涇大捷,但被嚴嵩黨誣陷彈劾,王江涇一戰結束僅半個月,就被嘉靖斬首。

嘉靖34年7月,也就是1555年7月,一群倭寇乘新任總督未到之機,從杭州灣登陸向內地進犯,在《國榷》記載是4000人,在地方縣誌記載是2000多人。其實明朝倭寇人員成份,十之有七是中國海盜,真正日本倭人只佔到十分之三,所以這群人在熟悉地區的中國海盜帶領下,夜行200餘里,搶掠浙江、江蘇等地居民,為什麼跑那麼遠,前面說了,清野政策,沿海沒人了,只能奔襲那麼遠。

圖為王江涇鎮的倭墩兵,相傳是用2000多具倭寇屍體堆積起來的,石碑已失,只留下地名。

到任的南京兵部尚書張經立刻派軍隊和長江船隊圍堵,並在各城池燃起烽火臺,終於在2個多月後把這夥倭寇堵在了太湖湖畔的王江涇地區,隨即爆發了王江涇之戰,參戰的將領有抗倭名將盧鏜、俞大猷等人,結果是殲滅了1980人,取得了勝利,史稱王江涇大捷。打散的中國海盜輕車熟路地逃命去了,剩下的日本倭寇大概6、70人跑錯了方向,竟然跑到了南京城,被趕來的明軍痛宰,留下了53具屍首。


圖文繪歷史


據《明史》、《籌海圖編》等史料記載,在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一股僅有53人的倭寇,先後流竄浙、皖、蘇三省,洗劫攻掠紹興、杭州、嚴州、徽州等州縣二十餘處,最後甚至進逼南京城下。在《明史·日本傳》裡對此寫到:

<strong>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

這段描述中用了“突”、“趨”等詞來凸顯了了倭寇的機動性,同時這些倭寇的戰鬥力也很強,蕪湖縣丞陳一道和兒子率領明軍在南陵阻擊倭寇,結果戰敗,雙雙戰死。而在江寧鎮,朱襄、蔣升兩人率軍和這股倭寇交戰,最後不敵,朱襄戰死,蔣升受傷,官兵戰死300多人。因此《籌海圖編》稱這些倭寇“滑而有謀,猛而善鬥”。

更讓人吃驚的是這批倭寇到了南京城下,居然還猖狂的對南京城發起了進攻,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不得不下令關閉城門,分派各將把守各門,還組織軍民上城守衛,才將對方擊退。此時在南京翰林院擔任孔目的何良俊在筆記中寫到“軍士死者八九百”,而對方無一死亡。最後這批倭寇在滸墅關遇到蘇松巡撫曹邦輔所率的數千人馬,終於不敵被剿滅。此時這些倭寇已經橫行80多天,明軍官兵死傷四五千人。

雖然這些記載可能有所誇大,關於這股倭寇的具體數量也有53人、72人等不同記錄,但是幾十倭寇能橫行三省卻是事實。出現這種情況,無疑和衛所制度的衰敗有很大的關係。

朱元璋建立衛所軍戶制度,本意是讓軍士平時屯田,戰時從軍,節省開支。然而長期承平以後,衛所軍隊實際只會種田不會打仗。加上明朝中葉以後衛所制度日益鬆弛,軍戶逃亡日增,倭寇經常活動的浙江、福建等地衛所,很多兵員不足3成,因此一旦遇到戰時毫無戰鬥力可言,一觸即潰,表現才會如此不堪。所以戚繼光最後才會自己募兵加以訓練與倭寇作戰,就是因為衛所軍隊已經實在不適合再上戰場了。


不沉的經遠



用戶4098642303


有這麼回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