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孩子的專注力?

誰動了孩子的專注力?

關注天使教育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乾貨

誰動了孩子的專注力?

許多家長們都發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出現這些情況:做事情三心二意,玩玩具一會就扔,聽課不專心,小動作不斷,寫作業拖拖拉拉等等。其實這都是孩子專注力的問題。

只要找到原因,孩子的專注力自然會提升。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就說過:專注比智商是更容易讓孩子成功的因素。

因為好的專注力,是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成績的。還有內在的改變,比如綜合素質的提高等等。

所以,在早期教育中,關注孩子的專注力發展尤為重要。

誰動了孩子的專注力?

常常有家長為孩子做事不堅持苦惱,為孩子不聽勸、不受教、不努力而憤憤不平,大家都希望孩子擁有持久的專注力。

可專注力僅僅是孩子的事情嗎?絕對不是!事實上,從一開始,主宰孩子的專注力發展水平的,就是家長。

“三分鐘熱度”是正常的

我們喜歡用“三分鐘熱度”來形容孩子專注力差。殊不知“三分鐘熱度”正常得不得了,它本就是孩子專注力發展的特點之一。

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專注力水平不一樣,越小的孩子專注的時間越短。2~3歲孩子,集中在某件事情上的時間真的就只有3分鐘左右;4歲的孩子會長一些,大概10分鐘,5~6歲的孩子則可達15分鐘。

誰動了孩子的專注力?

瞭解這一特點的家長比較少;瞭解並嚴格以這個水平來評價孩子的家長則更少。普遍來說,家長都習慣把自己預期的時間當成評價孩子的標準,比如,完成一幅畫就表示堅持得好。他們不去考慮要完成這幅畫需要15分鐘,若是對一個4歲的孩子來說,能堅持畫到三分之二就已經算很專注了!

如果家長不瞭解這些知識,動不動就給孩子貼上標籤,必然會對孩子專注力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動機轉變的破壞

有時候,家長為了讓孩子堅持做完,就會用交換條件來刺激孩子:“快!做好了媽媽給你買超人。”還有就是威脅:“你不做好,今天就不能下樓去玩!”原本是孩子自己要完成的事,被大人的“獎罰”一刺激,結果轉換成了“為大人而做”。

別小看這一種轉變,這其實就是內在動機轉變成了外在動機。我們都知道,內在動機才能真正給孩子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他繼續堅持下去;外在動機則會隨著條件的減弱,導致孩子失去繼續努力的興趣。

另外,從孩子感受的角度來說,交換條件和威脅這兩種做法,已經透露出大人對孩子的不信任,感覺孩子堅持不下去了,所以要外力來幫助。這種不良暗示會間接地影響孩子的信心。

誰動了孩子的專注力?

缺乏保護和引導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專注,恰恰相反,不專注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一個不專注的家長或者打斷孩子專注的家長。比如:

在孩子玩得正歡的時候,你大聲地喊:“寶貝,看這邊,笑一笑,媽媽給你拍照。”

在孩子專心拼圖的時候,你強迫他停下來,因為到吃飯時間了。

在孩子嘗試自己旋開蓋子的時候,你好心地說:“媽媽來幫你。”

毅力和目標感其實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就擁有的特質。嬰兒餓了、想要人抱了,會一直哭到有人來喂、有人來抱為止。長大後,看到某個感興趣的東西,就喜歡研究,把全部的激情投入其中,直到找到答案為止。好像從一開始,孩子的內心就有一個信念:只要堅持,我的目標就能實現。

可見,孩子們的專注力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們缺少了善於發現的眼睛,缺少了保護的意識。所以,在抱怨和要求孩子前,我們應先反思自己:在孩子的專注力面前,我們保持安靜了嗎?

誰動了孩子的專注力?

- END -

兒童專注力、記憶力提升專家

好記憶,變聰明,超強大腦

↓↓ 點擊下方藍字,開啟孩子【大腦神奇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