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有一部清代小說叫《花月痕》,作者在書中大半的時間都是講述在太原發生的事情。小說畢竟是小說,但不是歷史,然而小說中卻可以摻雜一些歷史的元素。除了他對太原街道和景觀的描述,在荷生前往雁門關協助平亂的這個路程中。如果按現在研究古代歷史官道的脈絡來看,也很有參考價值。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從太原出發,也就是當時的陽曲所在地,一般軍隊的出發時間要在早上的卯正5:00~7:00,到達青龍鎮的時候未正,也就是下午1:00到3:00左右,估計符合當時行程的時間。在以前交通不發達的時候,車馬和人的行進,都要沿一些村鎮走,稱之為官道,主要是有村就可以補充給養,不像現在修的快速路,高速路,都要遠離村鎮。官道就是按三十里、五十里,都有一些車馬店,供路人住宿休息。青龍鎮就是出了太原向北的一個供來往行人休整的地方,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在當時的青龍鎮也是商家雲集,店鋪林立。如今雖然開發了旅遊區,但卻在了侯村鄉的管轄之內。

陽曲和忻州交界在大盂北的石嶺關,過了關口往北就是忻州地界,雖然相隔不遠,兩邊人的口音就截然不同了,很有趣的地域文化。下了石嶺關,就到關池村,持續下坡。忻州古話:“二十里鋪說不得話,關池子打不得架”。二十里鋪在忻州城北,比喻當地人很會說話,一般人說不過他;關池村位於南北咽喉要道,據說劫道的多,指這裡人尚武。

從關池往北要經過一個重要地方麻會村,對於現在不是當地人,許多人會對這個村,比較陌生。其實麻會在古代是從南進忻州城的必經之路。現在北同蒲鐵路,以及大運路的開通,都改到麻會以西的豆羅村,麻會村就失去古代作為官道的作用。經常路過忻州的人都可能注意到,到了忻州城南附近,有一人字形路,一個偏西一個偏東,偏西的,走了忻州城的西面,就是到了西門坡,偏東的就走了忻州城的東門外。按以前的進城方式,大多數人走的應該是南門和東門,因為西門坡地勢較高,和東邊的落差較大,進城的時候走西門的人少。麻會村一直向北,就可以的到達東門和南門,這也是當時直線距離的規劃路程。我們住在忻州城西南,直線距離到達忻州的就是西門和北門,老人們有一句話說:“進城繞了麻會子”(是指比實際距離遠,而繞了一個大圈子,意思是走冤枉路),說明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麻會是進忻州城必經之路。

麻會村位於忻州城南30 裡處。東漢建安二十年(215 年),修築了建安在此設置了新興郡,隸屬於幷州,管轄九原(治所在今忻州城)、雲中(治所在今樓板寨)、定襄(治所在今定襄縣城)、廣牧(治所在今壽陽縣西北古城)四縣,所以麻會村當年又稱新興城。

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 年),新興郡改名為“晉昌郡”,治所依然在今麻會村,後又遷到了定襄縣境。東晉十六國時複名“新興郡”。北魏、東魏時期,當時的新興城(麻會村)北面有秀容縣(治所在今忻州城區)、肆州(治所在今忻府區河拱村南)、平寇縣(治所在今忻府區芝郡村);西北面有肆盧縣(治所在今忻府區奇村與辛莊一帶),麻會與此三縣一州相鄰。這段時期,有兩次移民遷入麻會,使新興城內人口飽和,又在東門、北門外建居,麻會成為當時附近較大的村莊之一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書中還有描寫到了忻州的金山鋪、忻口,這裡是進入崞縣原平的必經之地。忻州八景之一的“金山六洞”,就在金山鋪附近。忻口就是忻州來歷的原因,當年劉邦突圍經過這裡,慘烈的忻口戰役也發生在這裡,著名的戲曲名角兒“雲遮月”劉德榮,“五月鮮”劉明山,“十二紅”,劉寶山也是的這裡人。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到原平的時候是“尖北賈”,以前不是正是吃飯的時候叫“打尖”。按現在的地理位置來說,北賈在原平市的北面,怎麼他還沒有到達崞縣,原來1958年以前,崞縣政府是現在崞陽鎮。所以在北賈簡單吃點東西,到崞縣就會有正式官員接待的。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以下內容為《花月痕》描述的行程路線。

第三十七回 廷推嶽薦詔予清銜 風暖草燻春來行館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次日,紫滄是卯正匹馬先走,四站趕作兩站。荷生為著經略暨武官親送出城,到得未正,才抵青龍鎮。是日大風,一隊轎馬行土嶺間,蜿蜒逼仄,兼之土無泉脈,僵峙枯立,經風簸揚,塵垢岔集。將至忻州界,風颳愈烈,飛土如雨。荷生轎中口占七古,是:

祖龍鞭石石未盡,破碎棄置西山涯。

生公說法不到晉,遂令千載成頑沙。

行人策馬頻來往,輪蹄誤聽風波響。

誰信元戎十丈旗,借作桃根兩枝槳。

剛才吟完,前行帥字旗轉出山坳。三聲炮響,忻州文武宮接出界上。荷生不免下轎酬應一番。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此時天色將黑,等得燈籠火炬一起點著,再走十餘里,已經八下多鍾。燈火中遙見遠遠一簇人馬.知是顏、林二將排隊迎接。望著帥旗到了,吹起角來,炮聲一響,撾鼓三通。行館門前,奏著細樂;荷生的轎,軟步如飛,進行館去了。青萍傳出令箭安營。森嚴甲帳,燈火齊明;刁斗傳更,旌旗閃影。二更後,荷生自出營外查了一回,頗覺整齊嚴肅,心中高興,便作了一詩,題:

陌上何人賦草燻?無端祖帳感離群!

天連野戍生邊氣,風捲平沙作浪紋。

斷澗經年惟積雪,空山有用是生雲。

獨憐天下方多事,鴻雁中宵不忍聞!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第二日風定,卯正起馬,按隊上石嶺關。遙望忻州城郭,在高風陂陀之際。繞鐵笄山下,行河灘沙石中,三十里外,路始平坦。春融冰釋,土脈上浮,途間往往水溢。度田間阡陌,到了忻州城。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人煙稠密,百貨畢會。帥旗一到,父老扶杖,婦孺聯裙,道旁頓如堵牆。州官迎入行館,打尖,尖後行平野中。時方東作,只見扶犁叱犢者,于于而來,喁喁而視,正如一幅圖畫。那崞縣官員,又接來界上了。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第三日由金山鋪起馬,五里忻口,兩山盡處,鑿石為關,一夫當之,萬夫莫敵。遂沿滹沱河至紅崖灣,尖北賈鎮。不一時,過了崞縣,城在土嶺之巔,土多崩裂,城亦傾側不整,道途觀聽,自不及忻州熱鬧。四下多鍾,到得行館。轎子剛進屏門,鉦鼓聲中,忽見紫滄行裝站在臺階上。荷生喜極,打著護手板,護轎營弁忙將轎扶下。紫滄搶迎過來,荷生趕著下轎道:“你怎的又轉回來?”紫滄正待答應,荷生瞥見上屋有個豔妝侍兒出來,凝眸一視,卻是紅豆站在簾邊。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荷生這一喜,如陡見家裡的人一般,說不出話,連紫滄怎樣說也不聽見,只拉紫滄向月臺上走來。才上月臺,又聽得簾內環佩之聲,珊珊已到門側,更是心花怒開,向紅豆道:“你來接我麼?”紅豆打開簾子,笑道:“娘也來了。”荷生早見採秋倩影亭亭,臨風含笑。兩人執手,喜極而悲,各自盈盈淚下。半晌,荷生向紫滄道:“我不是做夢麼?”紫滄道:“坐下再說吧。”方才坐下,青萍回道:“代州官員稟見。”採秋、紅豆退人裡間,紫滄也退出東廂。荷生一起一起的接見。直至上燈,才有空和採秋暢談。

小說《花月痕》中太原到代縣行程描述

這本書的作者魏子安,是福建人,在太原生活近十年時間,平生抱負是施展宏圖,把書中的兩位主人公,一個描述成失意功名的人,一個描寫成得意官場的人,通過對幷州太原風景雅緻,官場風月,以及當時社會狀態進行了細緻的勾勒。小說大多是把不同時期的人和事情串連起來,加入文學的色彩,讀起來就感到詩情畫意,充滿生活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