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4月1日愚人節,是一個舶來品,來自西方。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相開玩笑、惡作劇以換得娛樂。昨天的愚人節,你有被“愚”到嗎?不管愚人還是被愚,只要把握好尺度,都是一件樂事。

但是你們肯定不知道,愚人節,古代人比我們會玩。在中國的歷史中,能被記錄到史書中的玩笑,通常都不是什麼好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玩笑”都是與莊重、規矩的“禮”相違背的。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縱觀歷史,“君無戲言”、“莊嚴穩重”向來是正人君子的評判標準;而對愛開玩笑,不檢點的人總是抱著鄙視的態度,特別是那些能哄皇帝歡心,具有幽默感的官員,甚至會被安上專有名詞——弄臣。

久而久之,中國人彷彿成了缺乏幽默感的人群,玩笑不能亂開。那些抱著戲虐心態愚弄他人的人物,很可能會引來殺身之禍。

今天,文脈君和大家講講那些歷史上著名的玩笑。

01

來俊臣請君入甕

話說女皇帝武則天得到密告——酷吏周興串通他人造反,於是就讓另一酷吏來俊臣來審理此案。來俊臣見了老同事周興,閉口不談案情,只像交流工作經驗般問道:“如果犯人咬緊牙關,就是不肯招,老兄通常有什麼辦法呢?”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周興得意地說:“那太容易了。拿一個陶瓷的大甕,四面用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裡面,看他招不招!”

來俊臣拍手稱讚,然後跟老周開了一個著名的玩笑:“真是妙招,我這就預備大甕,請老兄進去一試。”周興一聽,趕忙下跪叩頭,全招了。這就是“請君入甕”的故事。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02

楚人獻黿於鄭靈公

春秋時期,楚人獻了一隻鱉給鄭靈公,不久大夫子公、子家被召入宮,子公得意地猜道:“我有口福了,你看吧,準靈。”入宮後,鄭靈公宴請群臣品嚐鱉湯。子公、子家相視而笑。鄭靈公不解,子公說出緣由。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鄭靈公卻心生一念,想開個“愚人節”玩笑,捉弄子公。等到喝鱉湯時,獨獨少了子公一份。子公一氣之下,徑直走向鄭靈公,伸出手指,往鄭靈公的鼎裡一蘸,嘴裡一抹,說道:“看,我還是吃到了吧,應驗了吧!”鄭靈公大怒:“怎敢如此無禮?”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子公回家後越想越不安全,覺得鄭靈公遲早要自己小命,遂狠下心來先下手為強,重金買通了鄭靈公左右,取其性命。最後,鄭靈公因開個玩笑惹來了殺身之禍。

03

天子無戲言

正經的天子要君無戲言,自動放棄說笑話的權利。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駕崩後,唐國發生叛亂。太子姬誦年幼,在周公姬旦的扶助下做了國君,史稱周成王。

有一天,姬誦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宮中玩耍。姬誦隨手撿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葉,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給了叔虞,並且對他說:“這個玉圭是我送給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國去做諸侯。”史官們聽後,把這件事件告訴了周公。周公見到姬誦,問道:“你要分封叔虞嗎?”姬誦說:“怎麼會呢?那日是我跟弟弟說著玩的。”周公卻認真地說:“天子無戲言啊!”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後來,姬誦只得選擇,把叔虞正式封為唐國的諸侯,史稱唐叔虞。“天子無戲言”也因此流傳開來。

04

愚人皇帝

皇帝不能開玩笑,只是普遍而言,但凡事都有個例外。明朝中後期出了一個愛“愚人”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武宗想過一下打仗的癮,先是不顧群臣反對,弄了一個冊封儀式,自己把自己封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愚弄了群臣一把。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乃後寧王造反,武宗喜出望外,可以上戰場了!半途傳來叛亂被平定的捷報,但武宗充耳不聞,繼續揮師南巡,最終在遊玩時不慎掉入池塘,不久病逝。真是愚人不成終愚己愚國。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其實,愚人節也稱萬愚節,幽默節。若真的能過一種幽默的節日,那就好了。

這一西方節日,近年已漸漸地不再受大眾歡迎,很少有人再玩它。因為,愚人就是惡作劇,說謊有時是造謠。造謠須謹慎,以防被抓。

關於愚人節,我們不妨做一個大智若愚的人,讓謠言止於智者。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愚人節,他們比我們會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