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愛人和子女後代

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10月出生於福州三坊七巷謝家大宅。她的父親謝葆璋曾任北洋水師槍炮官,煙臺海軍學校創校為校長,後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海軍司令部二等參謀官。童年隨父在煙臺,1913年又隨父遷居北京,就讀於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中。1918年入讀協和女子大學理科想成為醫生,後受“五四”運動影響轉到文學系,並投身學生運動。1919年8月在《晨報》上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第一次使用了“冰心”這個筆名。

冰心的愛人和子女後代

1921年冰心參加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宗旨。1923年進入燕京大學,畢業後到美國波士頓的威爾斯利學院攻讀英國文學,專事文學研究。出國留學前後,曾把在旅途和異國他鄉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是中國早期的兒童文學。1926年獲得文學碩士回國,先後在燕京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和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

冰心的愛人和子女後代

抗戰期間,冰心在昆明、重慶等地積極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抗戰勝利後去日本,1949年至1951年間曾在東京大學新中國文學系執教,並在當地的報刊上發表一些短文。1951年回國,文革時期受衝擊,1970年被下放到湖北咸寧的“五七幹校”,直到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前,冰心與丈夫吳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有關翻譯任務。1980年6月患腦血栓,但她仍堅持創作,發表的短篇小說《空巢》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醫院逝世。

冰心的愛人和子女後代

冰心的愛人是吳文藻,他是1901年12月出生於江蘇江陰。1917年考入清華學堂。1923年赴美國留學,進入達特茅斯學院社會學系,獲學士學位後又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並榮獲了校方頒發的“最近十年內最優秀的外國留學生”獎狀。他們是1923年8月中旬同時在上海乘約克遜號郵船赴美留學,在船上相識。1929年6月在燕京大學任教授時結婚,當時的校長司徒雷登為他們證婚。

冰心的愛人和子女後代

婚後隨他們到歐美遊學,1933年,吳文藻擔任了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大力提倡和推行社會學中國化主張。通過調查中國各地區的村社和城市的狀況,提出改進中國社會結構的參考意見。1938年在雲南大學任教,1939年創立社會學系,並建立了燕京大學和雲南大學合作的實地調查站。1940年在國防最高委員會參事室工作,對邊疆民族的宗教和教育問題進行研究。

冰心的愛人和子女後代

1944年,吳文藻赴美參加“戰時太平洋國際學會”,討論戰後盟國對日本的處理。1946年,吳文藻與冰心去了日本。1951年,吳文藻放棄美國耶魯大學的聘請,與冰心一同回到新中國。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開始後,又靠邊站、住牛棚。1979年吳文藻重新工作,帶民族學院的研究生。1985年9月24日病逝。

冰心的愛人和子女後代

冰心和愛人吳文藻生育有一男兩女三個子女。長子吳平,原名吳宗生,1931年2月出生於北京,1944年進入重慶南開中學。1948年9月,父母將他接到東京的美國高等中學就讀。1950年7月回國就讀清華大學建築學系,1954年畢業參加工作,系高級建築師。曾經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航空局建築組組長,天津市民用建築設計院建築師,1985年創建北京市第一家建築裝飾設計所任所長。1982年加入九三學社,是北京市九三學社常委。退休後任建設部洲際建築裝飾設計工程公司技術總顧問,著作有《建築裝飾設計與構造圖集》。

冰心的愛人和子女後代

吳平與前妻陳凌霞離婚之事讓兒子吳山不滿,他跑到冰心、吳文藻夫婦的紀念碑上用紅油漆塗鴉“教子無方,枉為人表”,引出一場轟動一時的風波。

冰心的愛人和子女後代

長女吳冰,原名吳宗遠,1935年出生,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1959年到蘭州大學任教,1972年調回北京,長期執教於北京外國語大學。1980至1981年到美國夏威夷東西方中心文化學術研究所作訪問學者,1988年8月至1990年5月在美國哈佛大學英語系作富布賴特訪問學者。曾任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3月30日因病去世。

冰心的愛人和子女後代

次女吳青,原名吳宗黎,1937年出生於北京,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畢業,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自1984年首次當選北京市海淀區人大代表,1989年開始連續三屆被推舉為北京市人大代表。2001年,她獲得了由菲律賓政府頒發的“拉蒙·麥格塞塞公共服務獎”,她的夫婿陳恕,也是英語翻譯家。

冰心的愛人和子女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