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還有高低區別

姓氏文化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於研究歷史與人文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還是一個人的文化符號,認識一個人,通常從他的姓名開始。

一、姓氏文化的起源

在歷史上,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還有高低區別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現在的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我國的姓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也是在不斷演變,有的逐漸消失,也有新的姓氏出現。

姓氏的形式分單姓,複姓,三字姓、四字姓甚至是五字姓,以前我們熟知的百家姓,大概有五百多姓,據統計,我國目前的姓氏已超過1.3萬個。

平時我們在生活中跟別人初次見面,為了表示尊重,一般喜歡問:“您貴姓?”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姓氏在古代是有貴賤之分的。

在歷史上,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還有高低區別

最初,沒有姓氏的,是以部落為主,比如有熊氏,神農氏與軒轅氏等部落,從最早的夏商周,姓和氏完全是兩個概念,如果按秦漢以前姓氏的說法,我們大多數人是沒有姓的。

漢朝時,賜有功之臣劉姓,到唐朝,李姓不僅被唐太宗欽定為天下第一等姓,另外,為收攬人心,歷代帝王還把“國姓”賜給異姓大臣,這可是一項殊榮。

因此,歷史上姓氏並不僅僅血緣為主,更多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最初以血緣關係為主的氏族部落已經有所區別。

二、最早都有哪些35個是姓

在歷史上,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還有高低區別

在秦漢以前,我們的姓其實並不多。清《世本·氏姓篇》記載,秦漢以前有20個姓;後來的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又作了統計,說見於《春秋》的只有22個姓。

古代的姓真正只有35個,它們是:姜、媯、姚、贏、姬、偃、董、防、礹、姒、子、禿、任(妊)、風、歸、籛、隗、彭、曹、羋、衣、漆、曼、斟、酉、熊、允、滕、祁、巳、裫、荀、僖、儇、己。

如果上面沒有你的姓的話,你今天的姓可能只能稱為氏。“姓”是一種族號,是維繫血緣關係的紐帶,“氏”則代表官職、爵位和地位,是利益的象徵。

在歷史上,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還有高低區別

比如姬姓,它下面就有孟孫氏、仲孫氏、叔孫氏、後氏等很多個氏,孟孫氏下面再分氏,如子服氏、南宮氏。這種現象古人稱之為 “氏一再傳而可變”。

當時,社會階層等級嚴格,一般的平民無姓無氏;貴族女子用姓,沒有氏;貴族男子,有姓有氏。平民地位低,既沒有姓,也沒有氏,只能是乾巴巴的一個名。

比如我們熟悉的盜蹠、皰丁,都是職業加名,沒姓也沒氏。不過,秦漢以後,姓氏就混為一談了,老百姓也有了姓氏。

三、歷史上姓氏是有貴賤高下之分

在歷史上,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還有高低區別

中國人見面寒暄時,常說:“你貴姓啊?”對方往往會說:“免貴姓×”。舊時,國人還會說:“賤姓×”。這是一種禮貌的問答方式,“貴”表尊稱,“賤”表謙稱。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姓氏還真是有貴與賤、高與下之分的。大詩人屈原,羋姓、屈氏,姓氏的貴賤之分在上古時代就已存在。

夏商周之時,“姓”與“氏”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明婚姻,“氏”別貴賤。這裡的“氏”就是貴族所特有的,平民頂多有個“姓”,“氏”也就成了貴族的一種標誌。

在歷史上,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還有高低區別

​隨著社會的發展,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一,統稱為“姓氏”,“氏”別貴賤的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如今,姓氏已經是一個名詞,意義一樣。

但是,姓氏的貴賤、高下之分,不但沒有消亡,反而愈演愈烈。門閥制度下的姓氏是指那些世代顯貴、影響大的姓族家門,因顯赫無比並世代傳承,被稱為“高門”。

而與之相對的“寒門”、“庶姓”子弟即便是滿腹才華,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出任低級官吏,還不能升遷,沉淪一生。

總之,姓氏文化對於研究人類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特別是近年來,更是引起大家廣泛關注,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對於每個人,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