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再也沒有爬起來?

歷史的荒野


安史之亂前,天下只有10個節度使,軍鎮設置於邊防要地。作為地方軍事大佬的節度使,單一軍鎮是無法挑戰中央權威的。但遺憾的是,唐玄宗中後期紙醉金迷,放鬆了警惕性,靈活的胖子安祿山靠諂媚從一個野孩子一步一步爬上了三鎮節度使的位置,而且還是天下最重要的三個軍鎮。於是安史之亂爆發了。

中央對此毫無準備,長安京畿周邊居然無兵可能,安祿山的勢力在十餘年間膨脹得極快,幾十萬大軍南下,沒多久潼關告破,長安淪陷,玄宗西逃,肅宗靈武稱帝,遙尊玄宗太上皇。從此,一個新的時代,也是唐代重要的分水嶺時期來臨。

作為大唐都城的長安地區,是安史之亂的主要交戰區域,唐帝國中央當時沒有像樣的常備軍,南北衙禁軍隨著府兵制的瓦解,也無法抵禦叛軍,在朔方郭子儀的建議下向回紇重新奪回二都。

當然,光是借兵是不夠的,於是打破常規,無奈在內地也開始設置軍鎮,抵禦各路叛軍。自此,唐王朝的藩鎮從9個急劇增長。

平定安史之亂後,軍鎮自此成為了唐帝國的噩夢。當時為了平亂,無奈設立的軍鎮,如今也沒辦法全部裁撤,而一場安史之亂,使得唐廷權威驟降,時常有強勢邊鎮節帥或為禍地方,或悍然叛亂的情形出現,無奈之下,朝廷只能以軍鎮對軍鎮。為了使軍鎮之間相互制約,達到削弱的目的,大唐的軍鎮越來越多,多的時期居然達到了100多個。

當然除此之後,帝國的掌控者同時也在加強禁軍的力量。在安史之亂前哥舒翰手下的一支部隊,在平亂過程中,被宦官魚朝恩帶到了京師,後來經過不斷髮展,成為北衙禁軍之主力部隊,即大名鼎鼎的神策軍。

已經無法整合整個帝國軍力的唐廷中央只能保持禁軍的實力,不斷滲透到京畿附近的大小藩鎮之中,一步一步來奪回權力。神策軍成為禁軍十幾年後,到了唐德宗時期,以司衣卿白志貞為神策軍兵馬使,然而在建中四年爆發了涇原兵變,涇原鎮士卒兵變,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並被變軍包圍一月餘,史稱奉天之難。

自此之後唐德宗再也不信任武將,開始了唐代特色的宦官政治。他將神策軍打造成一支規模極大,(一度達到20萬)地位南北衙禁軍之上的軍隊,而設置了“神策軍中尉”一職位來統領整個禁軍系統,同時規定只能由宦官擔任該職位。而在地方軍鎮上開始了宦官監軍的制度。

由此,唐代宦官政治集團形成,他們不僅掌握著神策軍,同時還通過神策軍掌握了京畿附近大小藩鎮,開啟了一個大宦官擁立皇帝的時代。自唐德宗以後的皇帝幾乎都是為神策中尉擁立或廢除的。

中央內部君權不振,外部藩鎮各自為政,動輒叛亂,於是,偌大個唐帝國再也強大不起來。


朝代說


唐朝作為稱霸世界的巨無霸,擁有著無可匹敵的勢力。整個大唐盛世傳承了接近300年之久,國運昌盛。而整個大唐盛世分為前後兩段的話,中間的轉折點就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從興盛轉衰退的轉折點,更是整個封建王朝從前期過渡進入到封建後期的標準。可見安史之亂的影響有多麼的巨大。

在整個大唐盛世裡,巔峰時期有5000多萬的人口。眾所周知的:開元盛世、貞觀之治就是唐朝的巔峰階段。而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其實唐朝也有一些比較盛世的局面出現,就比如:元和中興、宣宗之治等幾個階段,只不過時間不太長而已,沒有被人記住。這些比較興盛的階段依舊沒能阻擋大唐盛世的衰弱。為什麼不能再度重回巔峰呢?

眾所周知,唐朝是藩王與中央集權,藩王自己有自己的兵力,自己治理,同時統一聽從中央政府的指揮與調令。但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中央政府的威信受到了極大的削減,藩王傭兵自重非常凸顯。

雖說中央政府誕生了仍然誕生了極為賢明的君主,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有挽回頹廢的形式。但是這幾位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沒一個活的久的,一個比一個悲劇,在位活的長一點的10幾年,活的短一點的幾年就死掉了。賢明的君主誕生不容易,廢物昏庸無能的皇帝比比皆是。治理好不容易,摧毀就在旦夕之間。

所以大唐在安史之亂之後很難重回巔峰,除非後面那幾個賢明的君主都是長壽之人,才有可能。


歷史扛把子


由安祿山和史思明挑起的安史之亂,對大唐帝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開元盛世就此終結,唐帝國也由盛轉衰直至滅。但是在郭子儀平叛之後,唐帝國為何不能風雲再起,重回往日巔峰呢?


安祿山

安史之亂源於當時的節度使制度難以被中央控制,節度使起源於北周,在玄宗年間已成規模,初始時權力並不太大,但是由於高宗、武周時期均田制的瓦解,土地兼併嚴重,導致太多流民,玄宗不得不將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以消化流民帶來的不穩定因素。開始時確實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但是這樣一來邊關糧餉、軍資耗費巨大,中央財政就吃緊,很難養活如此眾多的軍士。於是中央權力下放,開始軍屯,同時也將軍政權力給邊遠節度使,這樣有權有錢有民的節度使用屁股都能想到他們在幹嘛!



各方節度使

安史之亂只是捅破那張紙,包括後面的五代十國,只不過是這次事件的擴大和繼續,由於各方節度使都有這樣的權力,而且各個權力均衡 無法一家獨大,所以唐朝才能苟延殘喘那麼多年。更可怕的是中央無法控制這些節度使,同時節度使胃口越來越大,開始世襲,招募幕僚,招兵買馬,中央只能默認這一做法,指揮不動地方,還得大加賞賜。於是乎中央只能再封節度使,以平衡各方勢力。就這樣,雪球越滾越大,到了滾不動的時候,就出現了黃巢、朱全忠。


李愬雪夜入蔡州

其實,大唐安史之亂後沒有重新恢復往日巔峰,不只是節度使藩鎮做大這一因素,還有諸如太監亂政、門閥壟斷等。當然中央政府一直在努力,比如李愬雪夜入蔡州擒獲吳元濟等,只不過大勢已去,沒有牛人。

以上純屬一家之言。


Aitex123


這件事情說來說去還是得怪到唐玄宗的身上,你說你要是不使用安祿山會造成這種情況嗎?

對於很多人來講,肯定是知道安史之亂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地方,但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安史之亂對於大唐王朝究竟意味著什麼?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央分權。

封建社會講究的是中央和地方上兩個權利之間的你爭我奪,從商鞅變法開始就收歸地方,上面的權力歸於中央,這樣的話,對於整個帝國來講,中央可以更好地統配整個帝國內部的物資和使用,一個國家也會更加強盛,而不是無休止地用於內耗之中。

但是安史之亂造成的問題便是唐玄宗或者是大唐王朝主要的中央政權開始向西,南方向逃離,逃離的時候,他們不願意放棄這樣的地方,所以並在各個地區留下的所謂的軍鎮,這個地方的地方長官不僅可以統配整個地方的政治資源,連軍事都能夠一把抓,軍隊和政治全在這些地方大腦的手裡面。

這就為接下來大唐王朝的衰弱埋下了一個伏筆,大唐王朝為什麼強悍,就是因為中央集權的正規性,讓中央可以統配整個國家的力量,一個國家將所有的力量攥成一個拳頭揍出去,那力道有多大,不用我說,可是現在大唐王朝將自己的軍隊和政治分歸給地方,這樣的話,地方上面成了地方上的小霸主,(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而且安史之亂,安祿山的背叛,更是給了這些地方割據勢力一個啟示,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聽李家王朝的呢?安祿山是沒有成功,但如果自己成功了,這是一顆種子,當他種下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生根發芽。對於大唐王朝來講,此時此刻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對付邊關之亂,而是對付這些各自為政的軍政大員。

唐玄宗死了以後留給大唐王朝的是一個爛攤子,這個爛攤子如果沒有像李世民這樣能夠撥亂反正的英明之主去統帥的話,大唐王朝想要強盛起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朝廷之中,宦官執掌了整個朝政,而且掌握著中央的神策軍。

你說作為一個部下,是希望自己煮著強勢一點兒呢,還是希望自己的主子稍微弱一點,對於這些宦官來講,當然是希望皇帝嶽輝雍越好,越昏庸,越依靠我們,而且拿我們也沒有辦法,我們還可以繼續掌握大唐王朝宦官也是大唐王朝無法再一次崛起的真正原因,這些只想著自己利益的人是不可能真心實意的替李唐奮鬥。


漩渦鳴人yy


1.經濟發展的條件被嚴重破壞。

“安史之亂”實質上是一場涉獵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波及人數多的內戰,雙方戰爭的地點主要集中在當時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曾經繁榮富庶地區的生態一旦遭受戰爭嚴重破壞,各行各業很難恢復和發展;也就是說大唐經濟的火車頭被癱瘓了,運行無力了。


2.“安史之亂”後,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更突出。

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被人廣為頌揚,但土地兼併嚴重的問題始終沒解決,有權有勢的大戶良田萬頃,籍此頤指氣使,驕奢淫逸!而更多的人沒有田地耕種,流離失所,所以親歷過“安史之亂”的杜甫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鮮明對比的描述,也就是說安史之亂後,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矛盾更加尖銳。

3.安史之亂後形成了藩鎮割據,這嚴重削弱了唐帝國的中央集權。

安史之亂後,由於朝庭軍事力量薄弱,任何一位地方節度使幾乎都敢與中央叫板;甚至後來在自己的封建國中玩起了”世襲制“。

即自己殯天后由兒子接替自己當節度使,而重要公職人員不再有中央任命,而是自己的家臣、部將、心腹擔任;此時藩鎮與中央政府實際上處於平起平坐的狀態,大唐行政命令相對於各藩鎮類似於一紙空文。

藩鎮割據使得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日漸坐大,中央政府徹底失去了地方的軍事、財政、人事方面的控制權,這對李唐王朝是至命的問題;意味著各藩鎮跟唐帝國處於長期獨立的對峙階段,這狀態持續了一百多年,終至唐朝走向滅亡!

所以,“藩鎮割據”是唐帝國覆滅的根本原因!


希望星晨58298869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仍然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她只是大不如前了,並非苟延殘喘,也絕非垂死掙扎。

安史之亂於762年被唐代宗平定,唐朝滅亡於907年,這中間過了145年。145年是個什麼概念呢?以現在2019年為例,上溯145年是1874年,那時候光緒還沒登基呢!就可以想象145年是多麼漫的一段時間。唐朝在618年開國,安史之亂在762年平定,這中間也不過才145年而已,說唐朝壽命的一半都在名存實亡,這簡直就是譁眾取寵。如果說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過了十幾年就滅亡了,那十幾年可以叫做名存實亡,但是,唐朝挺過了145年,經歷了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以及唐哀帝8輩13朝皇帝,這145年難道都是在名存實亡的邊緣垂死掙扎過來的嗎?

其實,安史之亂後,唐朝上下的主旋律都是在救亡圖存。雖然救亡圖存的力度不可謂不猛,但成效確實很有限,始終不能滿足民族主義者對唐朝的要求,始終不能再現開元天寶年間的盛唐氣象。這其中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阻礙。自盛唐時期就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併是一切矛盾的根源,貴族壟斷了土地,廣大自耕農破產,生計無著,有活路的就去當兵混飯吃,沒活路的就嘯聚山林,揭竿而起。所以,唐朝中後期問題不斷,皇帝和士大夫階層再怎麼努力,即使取得了很顯赫的階段性成果,但用不了多久就“再而衰、三而竭”了。唐朝後期存在的主要困難,有這幾個方面,分別是經濟困難、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牛李黨爭和外敵入侵。

第一,經濟困難是始終都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其實,唐朝後期的生產力並不比安史之亂前差多少,可能創造的GDP總量並不低,真正的問題是財政收入斷崖。由於河北藩鎮的長期割據和吐蕃在西北西南的不斷入侵,唐朝在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兩淮、四川等地都設立了大量的藩鎮,駐紮有大批軍隊,用於保障國家安全。這樣一來,這些最精華的發達地區的收入都無法完全上繳中央了,因為養活本地的駐軍都很困難了,能夠自給自足而不指望中央撥款已經謝天謝地了。於是,當時還並不特別發達的南方地區就成了唐朝的經濟命脈,因為南方地區局面比較安定團結,不用大軍駐防,就有餘糧上繳了,但從南方到長安的物流又是一個老大難。而且,由於吐蕃佔領了河西走廊,原絲綢之路基本上中斷了,西方商人只能改道走回鶻控制的蒙古高原,商業也走了下坡路。更可恨的是,宗室、官僚、將領、權宦、僧侶等各級權貴生活無不驕奢淫逸,窮奢極欲,更是嚴重的增加了經濟的困難。但是,好在唐朝官員是比較務實的,劉晏、楊炎、杜佑、李巽、程異等財政專家輩出,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困難,甚至經濟一度有騰飛的希望。以此為基礎,唐朝擊退了吐蕃、南詔一輪又一輪的入侵,平定了大多數割據和叛亂的藩鎮,甚至於在唐文宗時期都能上馬《開成石經》這樣的浩大工程,而且局面在唐德宗、唐憲宗、唐武宗、唐宣宗時代確實好幾次中興。

第二,宦官專權是唐朝始終無力解決的老大難問題。由於宗室的無能、貴族的墮落、武將的跋扈、文臣的無節操,唐朝皇帝不能信任這些文武大臣,他們所能信任的只有宦官。所以,唐朝的宦官掌握了中央禁軍,也就是神策軍,左右軍中尉、左右樞密使等大宦官具備極其強大的政治能量。特別是在老皇帝即將油盡燈枯的時候,改朝換代之際,宦官往往會成為左右一切的終極力量,連唐憲宗、唐武宗、唐宣宗等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也都是宦官擁立的,整體剷除宦官勢力基本是不可能的,唐文宗那樣有作為的好皇帝都做不到,到頭來落得一個甘露之變、受制於家奴的下場。掌權的宦官飛揚跋扈,生活奢侈,作風腐敗,結黨營私,進一步惡化了政治風氣,加劇了社會危機。但是,宦官專權並不是影響唐朝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如果皇帝英明,大臣有為,而且藩鎮將軍也能制衡宦官,除了改朝換代時期之外,宦官通常掀不起多大的風浪,他們沒有治國理政的才能,一切軍國大事還是由朝廷做主的。而且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大太監也沒有一個得到好下場的,後來者必定會引以為戒。宦官問題最後是由朱溫解決的,他採取的措施很簡單,殺,全部殺光,一個都不剩,但這已經是唐朝滅亡前夕的事情了。

第三,藩鎮割據是很多人認為唐朝已經名存實亡的關鍵問題所在。由於安史之亂平定之時,眾多投降的叛軍將領被委任為藩鎮節度使,這導致了割據藩鎮的尾大不掉,特別是盧龍、成德、魏博這河北三鎮。但是,藩鎮割據並不代表唐朝內部碎了一地。自從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幾代皇帝都以平定藩鎮為主要目標而努力。經過唐代宗的大曆戰爭、唐德宗的建中戰爭和唐憲宗的元和戰爭,全部藩鎮都被平定了,包括山東、湖北、河南、河北的眾多強藩都被幹翻了,唐憲宗時唐朝已經實現了統一。只不過,到了唐穆宗長慶初年,由於政策不科學,河北三鎮復叛,但叛亂後的三鎮已經與元和戰爭之前的三鎮不可同日而語了,藩鎮內部層出不窮的士兵譁變,使得藩鎮內亂頻仍,完全無力掀起任何反抗中央的叛亂。每個上臺的河北三鎮節度使,都以爭取中央承認為第一要務,誰也不敢造反,甚至出現過幽州節度使張仲武這樣的聽命於朝廷的大將。李德裕指出,三鎮的節度使離不開中央的支持,如果中央不承認他,他第一天通過譁變上臺,第二天就得通過譁變下臺,在士兵譁變中下臺的節度使,即使僥倖不死,逃離藩鎮進入中央是他唯一的出路,如果他在大權在握的時候不乖,等到那一天,他就真的死無葬身之地了。所以,河北三鎮雖然復叛,但其性質已經不同了。所以,藩鎮割據也不至於讓唐朝名存實亡。

第四,牛李黨爭是唐朝未能完全中興的罪魁禍首。牛李兩黨並無階級差異,都是大貴族大官僚,他們的鬥爭完全是權力之爭,完全是互相拆臺。這一場鬥爭從唐憲宗時期持續到唐宣宗時期,而且,即便是唐宣宗時兩黨高層都死光了,牛李黨爭終結了,但後續的其他新興貴族間的黨爭也是層出不窮。這些黨人,互相串聯,甚至勾結嬪妃、皇子、宗室、宦官、藩鎮,把政治生活搞得烏煙瘴氣,任何正確的政策都持續不了多久,每次中興好不容易露出點苗頭,最終卻無一不半途而廢、中道而止,連唐文宗都不得不感慨,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這些貴族爭權奪利的鬥爭,最終也是被朱溫解決的,他採取的措施很簡單,就是把這些禍亂國家的貴族從肉體上予以消滅,砍死一部分,再把一部分扔進黃河淹死,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牛李黨爭雖然通過正常途徑無解,但這不能成為唐朝名存實亡的證明。恰恰是因為唐朝中央政府的權威依然不可撼動,那些貴族才會拼死爭取這一權力。而且,李黨領袖李德裕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政治家,他的存在極大的延長了唐朝的生命。

第五,外敵入侵,這對歷代都不是小問題,但對唐朝而言,從618年到907年,外敵入侵都只是癬疥之疾,並非心腹大患。安史之亂後,回鶻英義可汗時刻都想南下找事,吐蕃赤松德贊贊普威風八面,幾次入侵關中、陝北和四川,甚至佔據長安兩個周,南詔的異牟尋、世隆等也幾次入侵四川和安南,契丹和奚族在東北一帶也隔三差五就搞點事情。但是,這一切外敵都不成大問題。英義可汗很快就死了,他死以後回鶻就不是唐朝的敵人了;吐蕃在北線的入侵每次都得不償失,而且全部被頂回去了,在南線四川被以崔寧、李晟、韋皋為代表的優秀將領打的滿地找牙,最終在唐穆宗長慶年間,雙方議和,從此停戰,到了9世紀中葉,吐蕃先於唐朝而分崩離析;南詔、契丹、奚族這樣的小傢伙,就更容易對付了,他們可以打敗唐朝幾十次,但唐朝只需要一場勝利,就能讓這些小傢伙幾十年都恢復不過來。

所以說,安史之亂後,唐朝雖然大不如前了,但唐朝依然牢牢的控制著中國的核心區域,並沒有名存實亡。唐朝真正的名存實亡發生在黃巢起義之後,黃巢被滅以後,不過二十幾年,唐朝就壽終正寢了,唐昭宗、唐哀帝時期的唐朝才是真的名存實亡。


龍豹雞


安史之亂對經濟的,唐朝為了平叛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質,導致國庫空虛,戰爭是人類最大的絞肉機,導致人口銳減,勞動力不足,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逐漸瓦解

對政治軍事衝擊也是巨大的,平叛導致大量邊防部隊回到中原,邊防防禦力量減弱,加速了各民族矛盾,藩鎮勢力巨增,中央集權能力減弱,中央逐漸失去了對節度使的控制

雖然後來經濟和民生得到發展,使得唐朝又存活了100多年,但是還是沒有發展到盛唐時期的繁榮


辰熙和晨陽


主要是藩鎮割據 起初郭子儀還在的時候還能鎮住各路節度使, 郭子儀李亨一死各路節度使的春天就來了 自己任命官吏 傭兵自重 宛若國中之國 唐未亡於黃巢 實亡於藩鎮割據



藍血人35


因為民心已經亂啦不好得民心啦,野心家又搗亂


史上第一話


安史之亂進一步讓唐朝的藩鎮割據勢力嚴重化,中央的權利越來越小了,正如從周朝過渡到春秋一樣,已經獲得權力的地方勢力是不會將權利再次歸還中央的,中央政府只能越來越弱小,最後再次陷入分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