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從來不過二選一的生活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朋友突然問我,說最近有兩個男生在追她,她有點糾結,不知道選擇哪一個好。

一個很有上進心,長得也好看,但我和他之間沒啥話題,聊不到一起;另一個和我挺聊得來的,而且家裡也有錢,但就是長得太醜了——醜到什麼地步?我看到他真人就有點想躲。你覺得我應該選哪個?

耐著性子聽她講完,我說:“對不起,我不會回答這種二選一的問題。”

還沒等她反應過來,我又打出一行字:

既然兩個都不滿意,為啥一定要在這裡面二選一,我兩個都不要,再去找一個又帥又能聊天又上進的,不行嗎?

我這個朋友是圈裡小有名氣的才女作者,出過幾本書,給好幾家大平臺供稿,最關鍵是人也好看。

以她的條件,這兩個男人任何一個來追她,可能她都不會理睬,但兩個人一起來追,她卻陷入了一個“必須二選一”的困境。

我想起了一個出現在無數經典銷售教材中的銷售技巧:

不要問“先生,你要不要加一個雞蛋”,而是要問“先生,你要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

這個時候,他就會被困在你所提供的兩個選擇中,在“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之間搖擺不定。

在他糾結的時候,他已經完全忘記,其實他是可以不要雞蛋的。

對不起,我從來不過二選一的生活

一、只能二選一,這是不成熟的思維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菲施霍夫教授曾經做過一個調查。

他對105名青少年進行了採訪,向他們提問一些“是否”式的問題,問題包括了“應不應該和男朋友分手”、“應不應該和朋友一起抽菸”等。

結果顯示,超過65%的青少年最後在“是和否”兩者間進行了選擇。

這個調查的意義何在?

菲施霍夫教授的回答是:

根據這個調查,我們發現了,青年人總會孤立地思考一個問題,而不去思考其他選擇。

問他們“要不要去派對”,他們真的會一直在思考派對本身——去,還是不去?一個成熟的人想的應該是,我需要在派對上待一整晚嗎?可不可以先看個電影再過去,或者先過去坐一會,和熟人打打招呼,然後再跑去酒吧喝酒?

菲施霍夫教授將其稱為“

認知氣泡”,在“認知氣泡”裡面,人們看不到更多的選擇,相當於思維被侷限住了。

在生活中,陷入“認知氣泡”的情況實在太普遍了。

我的朋友阿來,大學四年就只在糾結一件事情——“畢業之後,我應該回老家還是留在廣州?”

阿來是家中的獨子,老爸是當地銀行的頭兒,所以高考填報志願就幫阿來報了金融,打算讓阿來一畢業就回老家進銀行。

但阿來知道,自己對銀行工作根本沒有興趣,更不想回到老家那小縣城,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子,過著平淡如水的生活。

大學四年,這兩個選擇的衝突就時不時出現在阿來的生活中,每次他爸提起這事,阿來都只是含糊回應就算了。

但臨近畢業,阿來也不得不做出選擇了。那段時間,他像著了魔一樣,不斷和大家重複著這兩種選擇的利與弊:

回老家,意味著穩定的生活,較低的生活成本,不如意之處就是生活太平淡,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

留在大城市,就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但必須要離開家人,同時要面對高昂的生活成本。

在這兩者間,阿來一直搖擺不定,一邊是家人的期待,另一邊是個人的意願,這樣的猶豫既痛苦又無效,就像天平的兩極,往哪一邊添加砝碼都於心不忍,自然也沒法達到一個令所有人滿意的結局。

同樣,我的室友阿輝,和阿來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爸在老家開了好幾家餐廳,準備阿輝一畢業就回去接管生意。

對不起,我從來不過二選一的生活

阿輝同樣也不願意回老家,剛開始也和他爸吵了好幾次,誰也說不服誰,最後阿輝突然想通了,他開始問自己: “除了回老家繼承家業和留在廣州工作,我畢業後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他仔細分析了各方面的情況:

父親希望自己回老家,主要還是疼愛自己,覺得自己獨自留在大城市打拼太不容易,倒不如回家繼承家業來得輕鬆愉快。

因此,如果能讓父親知道,自己在外打拼比在家更有前途,那他肯定也會支持自己了。

於是,阿輝和他爸達成協議,先不回去接班,在外打拼幾年,歷練一下自己,如果做出了成績就繼續做下去,如果做不成,就回去接班。

反正他爸現在也才50多歲,對企業家來說還是年輕力強,根本沒到阿輝接班的時候。

除此之外,阿輝並沒有死守北上廣深,而是選擇去了離家較近的武漢,那裡互聯網產業也很集中,阿輝找到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幾番組合拳打下來,阿輝的爸爸也沒什麼意見了,全力支持兒子在外打拼。

有了爸爸的支持,阿輝畢業之後走得非常順利,先在一個互聯網公司打拼了一年,成為了業內小有名氣的公眾號運營達人,後來乾脆自己成立了公司,年收入近百萬。

阿輝的故事,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生活的答案,並不僅僅只有“是”或者“不是”,無限可能的生活並不能被有限的答案所限制。

你想怎麼回答,需要你根據現實情況,儘可能地明確各方面的要求,然後通過不斷的溝通、磨合、取捨,最後選出一條最適合的道路。

把複雜的人生,簡化為非此則彼的“是和否”,其實是一種思維惰性。我們活著,就是不斷突破和成長的過程,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是我們自己的主動選擇。

正如俞敏洪說的那樣:“人生無限的可能性和精彩,都從你自己的主動選擇開始。

對不起,我從來不過二選一的生活

二、請時刻問自己“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如果你是重度選擇困難症患者,總是在各種選擇面前猶豫不決,要解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不被狹隘的眼界所困,拓寬自己的選擇範圍。

在這裡,我教給大家一個辦法——“消失選項測試”,又叫“阿拉丁神燈許願法”。

這個辦法,出自國際心理學暢銷書作家希思兄弟的著作《決斷力: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我們都知道,阿拉燈神燈的故事裡面有一個燈神,能夠滿足每個人三個願望。

現在,我們來幻想,燈神還有個脾氣古怪的哥哥,他並不幫人實現三個願望,而是將人們的選擇隨意拿走。

根據你的實際情況,請你回答:如果你不能選擇任何一個你當前正在考慮的選項,你還能做什麼?

希思兄弟在書中講了一個例子。

桑德斯是某學校就業服務中心的主任,她正在糾結於要不要解僱掉行政助理安娜。

安娜主要負責兩項工作:處理辦公室的行政事宜;充當“前臺”與前來諮詢的學生交流。

安娜善於處理辦公室事務,卻非常內向,並不擅長和別人打交道,做“前臺”出了不少問題。

可是桑德斯並不能輕易炒掉安娜,因為大學對解僱員工有嚴格的規定,而且要經過好幾個月的程序,這期間大家面對面會非常尷尬。

這時候,作者之一的丹·希思和桑德斯交流,他發現桑德斯已經把這件事濃縮為一個問題——是否炒掉安娜?

於是,希思就用了這個辦法引導桑德斯去進行思考,他問:“如果你和安娜將一直工作下去,她又做不了前臺的工作,你會怎麼辦?”

桑德斯想了想:“我們可以請一些其他員工來頂替她的工作,或者專職人員工作一小時,其餘時間找些兼職的學生。”

希思問:“這樣做可行嗎?你們能肩負起學生的工錢嗎?”

桑德斯說:“學生的工錢並不貴,每小時2.5美元,一天也就多出20美元。”

就這樣,希思只是提醒了桑德斯一下,她只花了不到一分鐘就想到了另一個可行的選擇,每天只多花了20美元就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安娜能夠全身心把時間投入到辦公室行政工作之中。

其實,這個辦法完全能夠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你正在為是否離職而煩惱,請問一下自己,除了離職或者留下,我還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如果你在糾結,這條漂亮的裙子買還是不買,那問一下自己,不買這條裙子我又想自己漂亮點,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如果你在猶豫,要不要花幾千塊辦一張健身卡鍛鍊身體,那請想一下,除了辦卡,還有沒有其他辦法鍛鍊身體;

這樣一來,或許你就會發現,如果不離職,或許你可以和老闆談一下,改變一下現在的工作內容和待遇;

如果不買這條漂亮的裙子,或許你可以去買一條便宜但更好搭配的披肩,或者乾脆不買裙子,去買瓶神仙水或者小棕瓶;

如果想健身又不捨得辦卡,或許你可以每天早起去江邊跑步,或者在家自己對著app來練。

總而言之,千萬別把自己侷限在有限的選擇之中,請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句話:“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對不起,我從來不過二選一的生活

三、人生不是選擇題,而是主觀題

生活是複雜的,並不只有兩極,在“是或否”、“要或者不要”之間,通常存在著非常大的選擇餘地。

但如果你陷入了思維狹隘之中,只專注於眼前的選擇,你就會對其他選項視而不見,不僅錯過了最好的解決辦法,而且還會因為錯誤的選擇弄得心情煩躁,甚至遺憾終身。

就像一句俗話所說:“如果你擁有的唯一工具是錘子,你就會把所有問題都視為釘子。

所以,要做出正確的決定,第一步就是要學會不信任“是或否”的決定。

正如希思兄弟所言:

我們希望每當你看到或者聽到那幾個字時,腦海就要響起警鈴,提醒你思考自己是不是陷入了思維狹隘的誤區。

人生不是選擇題,更不是判斷題,而是一道主觀題,你能夠憑藉自己的智慧,去設計一道更適合自己的答案。

到那個時候,就不會再有什麼“選擇困難”可言,因為問題的答案不是別人設定好的選項,而是你自己一手創造的。

  • 正視自己的想法,併為自己的想法而努力,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不依附於他人,不悲嘆命運的捉弄,不受困於內心的枷鎖,你也可以綻放無限光彩。

對不起,我從來不過二選一的生活

作者簡介:唐一,富書籤約作者,90後職場老司機,專注於個人成長和職場心得,多篇文章全網閱讀量過千萬,立志為所有向上努力者提供力量,現居廣州,知乎@躺糖,豆瓣@唐湯堂糖,微博@堂堂唐哥。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