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蜂業概況簡史

江西蜂業概況簡史


江西省位於中國的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全省面積16.9萬平方公里,人口3801.9萬。江西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為250-280天,年平均氣溫為10-20℃,年平均降雨量為1508-2080mm。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發展養蜂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949年以來,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蜂群發展很快,到1991年,全省有蜜蜂27.6萬群(中蜂、意大利蜂各佔一半),產蜜9000噸。中蜂主要分佈在山區,以定地飼養為主;意大利蜂分佈在平原、丘陵地區和交通沿線,以轉地飼養為主。

江西蜂業概況簡史


一、豐富的蜜源資源

江西蜜源植物豐富,據江西省養蜂研究所調查,野生蜜源植物有130餘種。 主要蜜源植物有油萊、紫雲英、柑桔、山烏桕、柃等13種。


1.油菜

全省各地均有分佈,以贛中較多,種植面積為65.7萬公頃。有白菜型和甘藍型兩種,白菜型開花早7-10天。贛南地區2月上旬開花,大部分地區在3月上旬至3月下旬開花,一般年成每群蜂可產蜜10-20kg。


2.紫雲英

全省種植面積為82.2萬公頃,各地均有分佈,以贛中和鄱陽湖周圍各縣分佈較為集個。花期為3月下旬至4月下旬。贛北地區花期晚10余天,每群蜂可產蜜20-30kg。


3.柑桔

全省各地均有分佈,種植面積為8.49萬公頃。5月上旬開花,花期10天左右。每群蜂可產蜜10-15kg。


4.芝麻

全省種植面積為5.15萬公頃,7月中旬至8月中旬開花。分佈在鄱陽湖周圍各縣,以進賢、豐城、鄱陽等縣較為集中。每群蜂可產蜜15-20kg。


5.棉花

全省種植面積為6.82萬公頃,集中分佈於贛北的九江、彭澤、瑞昌等縣,7月中旬辛9月上旬泌蜜,每群蜂可產蜜15-20kg


6.山烏桕

分佈於贛南、贛中山區,6月上旬至6月下旬為盛花期,泌蜜湧,每群蜂可產蜜30-40kg,高的可達80kg。


7.柃

多生長在山坡,以修水、武寧、萍鄉、宜春、安福等縣較多。柃的品種較多,有春柃和冬柃,花期長,從10月末開始泌蜜,可延續到3月份,通常每群蜂可產蜜50kg,高的可達100kg。


8.蓼子草

又名湖花、半年糧。蓼科植物,一年生草本,分佈在鄱陽湖周圍的窪地、河灘、水溝邊。秋季水退後,蓼子草很快生長起來。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開花,花期為一個月,一般可採足越冬飼料, 天氣好時,每群蜂可產蜜10-15kg。蜜色和蜜味,類似養麥蜜。


9.木荷

又名何樹,山茶科植物,多年生高大喬木,生長在闊葉林中。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花,每群蜂可產蜜10-15kg。


10.烏飯樹

又名揚米飯,烏飯樹科植物,5月中旬至5月下旬開花,蜜粉豐富,每群蜂可產蜜10kg 左右,是江西培育強群奪取山烏桕豐收的重要蜜源。該植物多生長於向陽的灌木叢中。


11.樹參

又名偏荷楓、半荷楓、楓荷梨,五加科,多年生常綠喬木,7月上旬開花,泌蜜期長,每群蜂可產蜜15-20kg,高的可達50kg以上。


12.黃瑞木

又名毛藥紅淡、吊茄子,山茶科植物, 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花,蜜粉豐富,每群蜂可產蜜10-15kg。


13.蕎麥

江西面積為6.7萬公頃,開花期為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晚秋的主要蜜源,可採足越冬飼料,並繁殖一批新蜂,集中地區每群可產蜜15-20kg。

江西蜂業概況簡史


二、悠久的養蜂歷史和近代養蜂業的開端


(一)古代記載江西養蜂的史料

元代時,山東東平人王幀,於1295-1300年,曾先後在安徽旌德和江西永豐任縣尹,很注意農業考察,著有王幀《農書》,其中有如下記載:“割蜜者,以薄荷葉細嚼塗於手面,自不螫人”,“人以竿高懸,籤帽召之,三面揚土阻其出路,蜂自避入笠中,收入,將笠裝於布袋懸空處,至晚移於桶內”。距今680多年前的元代,已經知道割蜜和收蜂了。

明代宋應星,江西奉新人,他在江西分宜縣任教渝時,著有《天工開物》一書,初刊行於明祟幀10年(1637年),是中國和世界重要的古典科學名著。

該書第六卷第六節《蜂蜜》篇中,用447個字記述了蜜蜂、 蜂蜜和養蜂技術,說明當時中國養蜂已有較高科學水平,是養蜂史上一篇很重要的科學史料。

書中記載:“凡釀蜜蜂普天皆有”,“蜂造之蜜,出自山岩土穴者十居其八,而家人招蜂造釀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凡蜜無定色,或青、或白、或黃、或褐,皆隨方土花性而變”,“凡蜂不論於家於野,皆有蜂王”,“王生而不採花,每日蜂群輪值,分班採花供王”,“蓄家蜂者,或懸桶簷端,或箱牖下,皆錐圓孔眼數十,俟其進入”,“凡家蓄蜂,東鄰分而至西舍,必分王之子去而為之”,“鄉人有撤酒糟香而招之者”,“凡蜂釀蜜,造成蜜脾,其形然”,“凡割脾取蜜,蜂子(指幼蟲、蛹)多死其中”,“凡蜜脾一斤,煉取十二兩”(明朝時1斤為16兩)。

江西蜂業概況簡史


(二)近代養蜂業的開端


1.徐鈞從南京引進意大利蜂

徐鈞(1902-1981年),江西上饒人,1931年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畢業後,由南京購30群意大利種蜂,帶回江西臨川飼養,創辦維蘭蜂場。徐鈞一直從事養蜂教學和科研工作,為江西養蜂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31年,他在江西第二高級農業學校最早開設養蜂課。 1951年5月,任江西省養蜂公司副經理,後一直在江西省種蜂場和江西省養蜂研究所工作,為江西和全國培訓了大批養蜂技術骨幹,著有《實用養蜂學》。


2.傅星帆首創移卵養王法


傅星帆(1902-1961年),江西南昌人,1925-1928年就讀於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1928年結束學習回南昌縣家鄉,先後創辦華南農場和華南蜂場,引入意大利蜂。1933年首創了移卵器和移卵養王法;1952年又首先研製成功移卵整理器。 1933年8月《華北養蜂月刊》第五卷第三期刊登傅星帆《贛省養蜂》一文中指出“鄙人最近發明移卵於蠟盞育成蜂王,結果良好”。

1935年10-12月,《中國養蜂雜誌》三期連載傅星帆的“移卵育王法”,其文著重指出:“養蜂家畢生求達之目的,就是強群,換句話說,就是良王,因為王良了,就可以保證強群,群強了,才能保證最大收穫,如何養成良王?…… 鄙人發明的移卵法就是將選擇的卵子移入蠟盞內,與蜂王直接產卵無異,此法是不用王餌的,移植手術簡便,其最大的優點是在孵化前已被工蜂接受,孵化後飼料充足,發育完全”。

傅星帆是國際最早提出“移卵養王”的人,聞名於我國養蜂界。1952年傅氏又發明了用雙重鵝羽管制成的移卵整理器。傅星帆先生任教於華中農學院,講授養蜂課。


3.江西農業院創辦三湖蜂場

1934年春,江西省農業院畜牧獸醫部主任黃異生,由南京帶來意大利蜂25群,創辦江西省農業院三湖蜂場。經3年飼養,成績顯著。他還舉辦養蜂培訓班, 親自講課,並將蜂場蜂群之半,賒給農民飼養,俟各農家出蜜後,再收回蜂款。1947年,三湖有蜂農近百戶,養蜂2000群,同時組織三湖養蜂會,使三湖成為當時江西養蜂最發達地區。


4.建立江西養蜂公司、江西省種蜂場

1950年5月,在豐城縣小港口,創辦江西省養蜂公司,1951年改為江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養蜂試驗場,由省農業廳直接領導。該場蜂群最多時達9200群,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國營蜂場。1958年6月,該場進口蘇聯黑蜂50群。江西省種蜂場共推廣種蜂3萬餘群,蜂王5000只,併為江西和全國培養了一批人才。

江西蜂業概況簡史

三、積極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

50年代,中蜂佔江西蜂群70%以上,但多采用傳統毀脾取蜜方法,產量低,蜜質差。1956年高安縣農場,進行中蜂活框飼養試驗成功,產蜜量由5kg提高到60kg,最高為105kg,該縣2000群中蜂,已全部採用活框飼養。省農業部門採取召開現場會、辦培訓班等形式,推廣高安縣的經驗。江西省農業廳、高安縣農業局編寫出版了《高安縣中蜂的改良經驗》。江西中蜂較多的萍鄉、安遠、修水、武寧、會昌、遂川、宜豐、萬年等縣,基本上普及了中蜂活框飼養。1976年萍鄉市還創造了一原群中蜂年產蜜250kg的高產紀錄。

江西蜂業概況簡史


四、蜂產品的開發和加工業的興起


(一)研究成功蜂王漿和蜂毒生產技術

1959年江西省種蜂場科研人員,參考國內外有關資料,經多次探索,取得了鮮王漿生產技術的研究成果。 1960年10月江西省養蜂研究所與北京第二製藥廠合作,試製蜂毒成功,並應用於臨床。同年上饒農業學校實驗蜂場生產蜂毒也獲成功。


(二)發明四網眼摺疊式脫粉器

1974年高安縣華林蜂場等單位,發明了四網眼摺疊式脫粉器,在全國首先大量生產商品花粉出口,為養蜂生產開闢了新的生產項目。華林蜂場等單位的“花粉生產工藝研究”成果,獲1985年國家科委科技成果三等獎。


(三)蜂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

進入80年代,江西蜂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到1988年全省有蜂產品加工廠41家,年產值達 2億元。昌成實業有限公司以生產加工出口蜂蜜為主,近年來共出口蜂蜜17000噸,換匯5500萬美元。


(四)建立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

1988年建立江西省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經標準計量部門認可。該站有完善的實驗室和精密的測試儀器,檢測人員中,有高級職稱的2人,中級職稱的4人。受標準計量和工商部門委託,對蜂產品質量進行檢驗。

江西蜂業概況簡史


五、養蜂科研教育事業


(一)江西省養蜂研究所的創建及其成就

1959年在江西省種蜂場內設立養蜂研究所,1960年經農業廳正式批准成立江西省養蜂研究所,掛靠江西省種蜂場,科研工作由徐鈞主持。70年代初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一度下放江西,與原江西省養蜂研究所合併,組建江西省農業局養蜂研究所;197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遷問北京後,江西省養蜂研究所保留原建制。設有科研科、蜂產品研究室、蜂保室、蜜蜂品種研究室、飼養研究室、情報資料室、種蜂場、蜂產品製劑廠、蜂具加工廠。江西省養蜂研究所設備齊全,並保存有一套精製的蜜蜂外形和生理解剖的蠟制模型。江西省養蜂研究所在科研上取得的成果有:西方蜜蜂的人工授精技術、江西省野生蜜源的資源調查、蜂產品的開發利用、生產43度高濃度紫雲英蜜、蜂蟎及蜂病的防治等研究。


(二)培訓養蜂人才

1957-1958年,江西省種蜂場為江西省開辦兩期養蜂人員培訓班。1959-1960年,受農業部委託、江西省種蜂場為全國舉辦了兩期養蜂幹部培訓班,培訓時間為一年,共培訓285人。培訓班由徐鈞講課。為了使理論聯繫實際,學員都要到蜂場跟班勞動,直接參加養蜂操作。

1960年,江西宜春農學院開辦了兩年制的養蜂專業,招收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5省區的學生,1962年首屆學生畢業。這是中國開辦養蜂專業最早的3所大專院校之一。

1977-1979年,受農業部委託,江西省養蜂研究所為陝、甘、寧貧困地區舉辦廠3期養蜂人員培訓班,學員280人。


(三)指導拍攝養蜂科教片

1963年,江西省養蜂研究所徐鈞擔任技術指導的科教片《帶翅膀的媒人》,由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攝製。獲文化部、國家科委“1958-1966年科技教育影片為農業服務獎”,後又獲第三屆亞非電影節盧蒙巴獎。

1974年,由江西省養蜂研究所擔任技術指導的科教片《養蜂促農》,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介紹了經蜜蜂授粉,促進農作物增產的成效和科學道理。周恩來總理觀後指出:“《養蜂促農》這部科教片,很能啟發人的思想”。1975年6月,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10週年之際,周總理作為禮物,委託中央代表團贈送給西藏人民。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國養蜂》等養蜂刊物一度停刊。1972-1979年,江西省養蜂研究所編輯了《養蜂通訊》、《中國養蜂》(先試刊,1977年正式復刊)。這對當時全國養蜂科技、養蜂信息的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1982年開始, 江西省養蜂研究所編輯出版《養蜂科技》季刊(1985年後與江西養蜂學會、江西省蜂產品協會合編)。


(五)幫助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養蜂

1973-1979年,受農林部委託,江西省養蜂研究所在艱苦的條件下,幫助寧夏固原地區發展養蜂生產,普及科學養蜂,取得了很大成績,促進了該地區養蜂事業的發展,受到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的獎勵,1979年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


(六)出版養蜂專著

1949年以來,江西出版的主要養蜂書籍有《怎樣養蜂》、《高安縣改良中蜂的經驗》、《江西發展養蜂的經驗》、《實用養蜂學》、《蜜蜂病敵害的診斷及防治》、《養蜂問答一百題》、《蜂蟎及其防治》、《中蜂科學飼養》、《養蜂手冊》等。 其中1975年江西省養蜂研究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合併時期),組織全國十餘名養蜂專家,主編的《養蜂手冊》,在全國發行100多萬冊,是中國一本較完整的養蜂工具書,也是發行量最多的養蜂書籍。

江西蜂業概況簡史


六、蜂業社團

1985年成立江西省養蜂學會,由賴以斌任理事長,現有18個地、市、縣成立養蜂學會、協會。各級學會、協會組織,配合養蜂主管部門,交流養蜂經驗,溝通信息,促進蜂產品流通。省養蜂學會和省養蜂研究所先後派科技人員,到遂川、祟義山區,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例如,遂川大坑鄉,中蜂用活框飼養後,產量提高了12倍,養蜂專業戶年均收入為1340元。學會會員積極參加國際養蜂協會活動。

1989年,江西省養蜂研究所王昌鉉等人撰寫的《一種新蜜蜂病毒-蜂蛹病》、李夙根、劉從堂撰寫的《中國的大蜂蟎與小蜂蟎》及江西農業大學曾志將的《試談蜜蜂生命志的建立》等 3篇文章,被第32屆國際養蜂會議入選。

學會會員結合本身的工作,進行試驗研究,如曾志將、席芳貴的《江西地區中蜂外部形態的研究》,對江西中蜂在各地區的環境下所產生的形態變異有明確的闡述;曾志將、席芳貴的《意蜂與中蜂王漿腺形態的研究》,證明意蜂的王漿腺比中蜂發達,故生產王漿量也大;劉從堂的《小蜂蟎的越冬》研究,通過調查觀察,對小蜂蟎的越冬蟲態和越冬場所有較詳細的論述和新的發現。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以上來自相關資料整理,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