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大於求!專家:每年進城人口2000萬,每年卻賣15億平米的房子

人口與庫存,是房地產市場的一體兩面,一面是需求,另一面是供給。

有了人,才有居住需求,農民進城定居落戶,才能讓房企有動力不停蓋房子,無休無止。

有人房子,才有回款,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入樓市,剛需、炒房客、開發商皆大歡喜。

供大於求!專家:每年進城人口2000萬,每年卻賣15億平米的房子

客觀來說,在城鎮化初期,也就是2008-2014年這個階段,每年住宅的供應,是無法適應人口流入城市體量的,長期來看房價上漲有其必然性。

時至今日,人口流動開始放緩,住宅庫存卻有增無減,供大於求的格局已經開始顯現,說白一點,房子比人都多。

4月7日,知名經濟學家李迅雷發表專欄指出,過去10多年,我國每年新增城鎮人口基本都在2000萬上下波動,但每年銷售的商品住宅面積,卻從7億平米翻倍至接近15億平米!

供大於求!專家:每年進城人口2000萬,每年卻賣15億平米的房子

這是什麼概念?人口每年進城就那麼多,房子卻一直在加蓋,開發商為了擴張,不斷下沉到三四線城市,拿地面積越來越多,住房就像流水線的工業品一樣批量生產出來,幾乎達到要多少有多少的地步,供求關係逆轉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去年說過,從宏觀上看,我們已經不缺房了,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了40多平米。此前房產專家顧雲昌稱,我們的戶均套數已經達到了1.1套。

不同的說法和口徑,說明了同樣一個事實:當人口步入存量格局,誰還會對房子還抱有執拗的追求呢?

供大於求!專家:每年進城人口2000萬,每年卻賣15億平米的房子

我們不妨再來看一個數據,流動人口的規模。

流動人口自2000年到2014年呈現急速增長,從1.2億人暴增至近2.6億人,然而,從2015年左右創出巔峰開始,規模已經連續下跌3年。

如上文所說,2014年以前城鎮化進程決定了房價漲勢,住宅也會供不應求,2015年以後的房價上漲,根基並不牢靠,因為流動人口規模在下降,大部分人買房都是為了投機獲利,而不是基於自住需求。

供大於求!專家:每年進城人口2000萬,每年卻賣15億平米的房子

按照李迅雷提供的數據,以每年2000萬進城人口增量來計算,10年完成了兩億人的落戶和城鎮化,以前每年7億平米的住宅供應,還稱得上捉襟見肘,現在每年暴增至15億平米,且沒有絲毫放緩之勢,未來樓市的購買力從何而來?

再來看庫存,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國100城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45734萬平方米,去化週期10個月,百城住宅庫存環比連續增長4個月,

供大於求!專家:每年進城人口2000萬,每年卻賣15億平米的房子

這正好能跟專家的數據對上,僅僅100個城市就有4.5億平米的存量,如果把大量的中西部地市、縣城都算上,考慮到這只是10個月的庫存,那未來房地產市場會承受更大的拋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