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乳山:清明節,乳兒回“家”找“娘”

4月4日,在清明節前夕,司曉星、宋玉芳、宋玉芝、李麗惠、劉雲明、吳雲光6名70多歲的老人來到山東省乳山市崖子鎮尋找抗戰時期哺育和撫養自己的膠東育兒所乳孃,她們共同祭奠了已經確認的司曉星乳孃姜明真。

山東乳山:清明節,乳兒回“家”找“娘”

“娘啊!我是您的福星,我來看您了!我心裡很愧疚,沒能早點找到您,您真的是最好的乳孃啊……”姜明真哺育過的乳兒司曉星撲倒在墓前,嘶啞的訴說著思念。患有重疾的她在家人的攙扶下,一路從山下蹣跚而下,每一步都伴著一聲撕心裂肺的“娘”。

當天,乳兒們還一起走進膠東育兒所紅色教育基地,尋找“母愛”的記憶,並種下敬母林,以寄託對乳孃的思念之情。

山東乳山:清明節,乳兒回“家”找“娘”

就在前一天,4月3日,乳兒司曉星、劉雲明、吳雲光、李麗惠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去崖子鎮姜家村看望了92歲健在的乳孃王葵敏。“看到王阿姨,就好像看到了我自己的母親一樣……”一直緊握著王葵敏的手不鬆開的吳雲光幾度哽咽,淚流滿面。另一邊,當天下午趕到乳山的宋玉芳、宋玉芝姐妹,還未停下休息,便直奔了90歲健在的保育員王佔梅家中前去問候。

山東乳山:清明節,乳兒回“家”找“娘”

山東省乳山市是抗戰時期集中哺育和撫養革命後代的重要後方之一。在抗日戰爭最艱難時期,不少婦女幹部生了孩子無法隨身帶養。1942年7月中共膠東區委在乳山市境內組建膠東育兒所,選取乳孃哺育黨政軍幹部子女和烈士遺孤。自1942年至1952年的十年間,膠東育兒所先後養育了1223名革命後代,在多次的日軍“掃蕩”和遷徙中乳兒們無一傷亡。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乳孃們視乳兒如己出,哺育並保護了這些幼小的生命,有的乳孃在生死關頭,甚至不得不捨棄了親生骨肉。

在日軍開展的大掃蕩中,乳孃姜明真和婆婆抱著乳兒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跑到山上,藏在山洞裡,可是兩個孩子在一起,只要喂一個,另一個就哭鬧。為避免由於哭鬧暴露,姜明真狠下心把親生兒子送到另一個無人的山洞。在敵機轟炸中,她的孩子被埋在山洞裡,被姜明真抱回家後沒幾天就不幸夭折。那幾年,姜明真先後收養過4個八路軍子女,而她自己6個親生骨肉卻因為戰亂、饑荒和疏於照顧先後夭折了4個。

體弱的乳孃肖國英抱不動兩個孩子,她把親生女兒藏進了草垛,卻抱著乳兒小遠落藏進了深山。為了躲日寇,乳孃宮元花和保育員李玉華一起抱著剛滿週歲的乳兒福勇躲在山上兩晝夜,宮元花把福勇包在自己的寬襠棉褲裡,讓福勇的臉緊貼著自己的胸口,並與李玉華對面而坐,兩人把雙手互插在對方的胳肢窩裡捂著,用兩人的身體溫暖著福勇。僅有的一塊玉米餅子被宮元花嚼碎了,一口一口餵給了福勇。乳孃初典英為了把乳汁給乳兒八一吃,先用芋頭把自己的孩子餵飽再給八一餵奶。乳孃鄧素雲在撫養乳兒小正子到4歲後病逝,孩子又交給了妹妹鄧素珍繼續撫養。乳孃矯曰志哺育乳兒生兒四年,十幾次為生兒獻血,以命保命……

由於戰爭期間的乳兒都是組織統一安排,有嚴格保密措施,很多信息無法獲知,“乳孃”與“乳兒”尋訪的有效線索也非常少。為進一步弘揚在抗日戰爭最艱難時刻用乳汁哺育黨政軍幹部子女和烈士遺孤的乳孃精神,今年年初乳山市啟動了“小遠落——你在哪裡?”尋訪乳兒活動,並公佈了首批查訪的42條乳兒線索和線索收集平臺,在全國尋找當年膠東育兒所“乳兒”,助力紅色“乳孃”和“乳兒”團圓。隨後,乳山市不斷收到熱心讀者提供的乳孃、乳兒相關線索。乳山市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讓更多乳兒圓夢團聚,對於乳孃、乳兒的尋訪,還將持續開展。

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和抗日根據地,乳山紅色資源豐富,這裡既有轟轟烈烈的五大抗戰英雄群體之一、捨身相救上千名群眾的馬石山十勇士,也有默默無聞用乳汁哺育1223名革命後代的乳孃和保育員,還有從踴躍支前的兵工研發製造、被服生產到冒死救治傷病員的諸多後方醫院、製藥廠,以及為膠東乃至全國抗戰解放事業的經濟穩定做出重要貢獻的北海銀行印鈔廠等紅色遺址。

近幾年,為傳承紅色文化和“忠心向黨、大愛無疆”的乳孃精神,乳山深入挖掘紅色史料,搶救性保護紅色文化,以馬石山和膠東育兒所為核心,融合許世友戰時指揮所、膠東兵工廠、印鈔廠、膠東公學、醫院、被服廠等紅色資源和紅色遺址,打造了紅色文化沿線和紅色教育基地。同時,聯合多方編創了大型民族舞劇《乳孃》、大型紅色呂劇《乳孃》、電影《馬石山十勇士》、長篇報告文學《膠東乳孃》、圖書《膠東育兒所》《紅色乳山》、專題片《紅色的愛》等紅色文化作品,讓紅色文化可讀可學,直抵人心。

在紅色精神滋養下,乳山先後湧現出了全省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先進典型邵本道、“齊魯時代楷模”王偉等一大批先進模範人物,紅色基因成為黨員幹部開拓進取的力量源泉。據瞭解,每年有超過10萬人次來馬石山、膠東育兒所等紅色教育基地和紅色遺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他們當中既有黨員幹部、機關工作人員,也有企業家、學生、海外歸國人才等社會各界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