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觸不可及》?

崇明阿星


首先,這是一部愛情文藝電影,電影的藝術手法是必要的,明明是一部精心編排的戲,你卻非要它像生活一樣平白直鋪,你欣賞不了卻怪它太浮華。總而言之,這部電影首先是以文藝為基調,其次才是鋪展開的劇情。把它當成文藝片或是歌舞片,它也不失為一部好電影。看看大受褒獎的愛樂之城,不也是有些脫離生活嗎,而且正是它的歌舞,才使它的感情更真摯,飽滿。

其實真正感動我的是這樣一份觸不可及的愛情,可能是我沒什麼邏輯性,當我作為一個單純的觀影者看電影的時候,我覺得演員和劇情向我傳達了他們想表演的東西……

電影這東西,看的就是個共鳴。





欣影視電影


《觸不可及》在擁有了千萬觀眾的入場率以後,實際上也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媒體紛紛邀請社會學家來分析這個現象背後反映出來的社會原因。社會學家們認為,如果觀眾們為電影裡充斥的幽默感和人性所感動,可能是觸及到了人內心最敏感的情感——究竟誰是不可觸摸的賤民?富有的殘疾人的生活圈子與一貧如洗的健康的郊區黑人,究竟誰更快樂?在兩個主角之間產生的看似不可能發生的友誼卻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不做作而且感人。可以說是對經濟危機下的社會注下的一針強心劑。人最需要的可能不是金錢,而是真情,如果有真情存在,就會有希望。菲利普和德利斯分別有各自的“殘疾”,身體殘疾和社會地位低下都讓他們遭遇到社會和周圍人的鄙視和白眼,他們互相幫助戰勝了這一點。可能有人會說,這個故事太過於完美,而即使是這樣的,觀眾也應該感謝導演通過微妙的手法給人們帶來了歡笑和對生活的的希望,如果對好的影片的評定有一個標準的話,在整個歐洲,甚至是世界經濟低迷的背景下,電影能夠帶給人們歡笑和希望,就可以將其評為優秀影片了,而這無疑這部電影深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這部電影的成功帶動了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和報道,甚至引發了對殘疾人的生活條件和社會福利的辯論。當然,電影對殘疾人的生活進行了美化,很多殘疾人都向媒體表示,他們十分感謝電影給他們帶來了社會關注,然而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是電影沒有反映出來的。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的票房收入總額的百分之五將捐獻給一個殘疾人協會,以用來建設適合殘疾人居住的房屋,目前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五十萬歐元。

外國觀眾不久將可以欣賞到這部優秀的法國喜劇片。四十個國家已經購買了影片的發行權,美國著名的維斯坦兄弟(Weinstein)製作公司負責明年春天在美國發行此片,而且還有可能拍攝美國版本。


辰藝閣


對於影片裡發生在戰爭年代裡那般蕩氣迴腸、卻又觸不可及的愛情甚是感嘆。相戀三年見面次數甚至可以數的過來,最後傅經年娶了別人。寧待沒鬧沒哭沒挽留,當時我不知道她此刻內心可能是多麼的波濤雲湧,可她表面依舊雲淡風輕,讓我極為讚賞。寧待寧待,可能就是安寧等待的蘊意吧!她一直在等,等婚後三年,要打仗了,妻子逃走,這時寧待“如果戰爭結束,我可以來找你嗎?”兩人四目相對,含著淚微笑點頭彼此肯定。終於戰爭結束,上海到重慶大半個中國,寧待踩著高跟用腳一步一步走遍每個打仗的地方只為與他相見,終於許下“再也不分離”的承諾,可最終因為意外戰火還是把兩人分開。總是差那麼“一步之遙”,讓兩人永世相隔。這部影片太虐心在漫長的等待最終還是變為此情可待成追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