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熬過最艱難的時刻了嗎?

繠鷽_á孏靜


題主的問題是錯的!中國銀行業近10幾年一直是最紅火的產業之一,最近7、8年更是“日正中天”。而恰恰相反,很快銀行業的秋天已經到了,冬天也就不遠了!

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金融開放已經不可避免。外資銀行的進入,將徹底改變中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靠金融行業高息攬儲合夥製造錢荒,壟斷房地產資金鍊和房地產消費鏈、金融行業全力野蠻放貸導致個人貸款資源枯竭。民營製造業大面積被高利貸拖入債務深淵。這種極其野蠻粗暴的盈利模式,將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而徹底結束。

讓我們比較一下國內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差距:

1、外資銀行都具有非常專業的職業經理人經營團隊,這是辦大型金融的必須具備的根基。而國內的銀行主要管理人員是上級任命,下面又是領導任命。幹部成體系、成關係網,其專業能力也就不重要了,圈子才重要。真正的精英人才也就被邊緣化或流失走掉。而能違規,、會違規,往往才是國內金融業的人才!許多人並不具備真正的金融精英的能力。這個人才導向已經運行數十年了,積累起人才能力的傾向發生偏移,很難在短時間改變。這將成為國內金融和外資銀行、金融競爭的最大軟肋。。

2、花旗、匯豐等等都是數百年的老銀行,極少有短期行為存在。其社會責任感極強,數百年在全世界口碑極好。這是國內銀行的官商作風和野蠻金融作風、短期行為、金融違規比比比皆是,所完全不能相比的。(金融的違規是很危險的事情,它必定以積累金融風險為代價。在西方,金融違規處罰很嚴,國內的很多金融違規行為,換了在西方,責任人是要坐牢的!不是罰款了事那麼簡單了。)。

3、外資銀行規模大 、市場穩定,出現風險時其在全球融資能力極強,甚至有些國際銀行巨頭還有融黃金、白銀來抵禦局部金額風險的能力。國內銀行這方面就不好說了,其自身幾乎不具備抗金融風險能力。如果沒有國家的政策保護和救濟,國有和地方銀行的積累起的金融風險,一旦市場縮減到一定程度就要爆發。金融開放後,國家又不太可能單獨為國內銀行出臺政策,當經濟運行在低週期的時候,那競爭就是沒有懸念的結果了。

4、在風險投資方面,高盛、紅杉資本等領軍人物水平更是深不可測,僅憑高學歷、學術成果都根本無法進入其管理層,而必須是實際能力。而中國的風險投資幾乎還在嬰兒階段,完全不具備和這些金融資本競爭的能力,硬要和這些國際風投巨頭爭奪市場,將會死得很慘!中國的許多高端製造業、科技企業,都會成為外資風投角逐的領地。過去很多國內製造業貸款難,不得不借高利貸經營。而以後,有前途的企業,也許國內銀行去求人家也不要你的了。因為,外資風投的服務他們根本做不到!筆者不想悲觀地預測了。但是,這20多年,中國的金融暴利,已經使得金融企業像吃激素的人一樣,根本沒有去練好基本功和內功。而現在,已經太晚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5、想用“愛國牌”再去綁架民營企業和公民帶有傾向性支持國內銀行,恐怕也很難實施了。畢竟,這幾年金融的口碑實在太差,傷害了很多需要貸款的製造業、民企和個人。而且,這違反市場經濟成本、服務擇優選擇的原則,那怎麼行?!

當然,大浪淘沙,最後還會有國內銀行生存下來,並得到實質性的發展。但也有很多金融企業會倒下。這是必然結果。但對於社會,這是好事。競爭帶來進步,如果金額早點開放,可能現在中國金融亂像還沒這麼多,系統性風險還沒這麼大!也許開放對於有些金融企業還更好,會使強者更強大。例如 :我國開放最早最徹底的是家電行業,國家政策扶持全部退出,完全市場化。但是,不僅中國家電行業沒垮,反而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好的就是家電行業!不僅價廉物美造福社會,還佔據了相當大的國際市場份額。

所以,狼來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金融界很多人還想“吃奶”、還想躺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身上就能得到暴利!北洋艦隊“甲午海戰”的失敗,首先就是基於沒有意識到自己多麼落後的失敗!

秋天到了,冬天也不會遠了!不要指望企業和個人會因為愛國就選擇“貴的、服務不好的、沒責任的”金融產品!所以,自己多年挖好的"坑 ",終究還是自己去"跳"。倒下的,那也怨不得國家和社會!這是中國金融業必須要去面對的痛苦了。


秋宜聲


2018年上市公司年報顯示,銀行總盈利佔了全部上市公司的半數,而六大國有銀行利潤又佔了上市銀行盈利的半數。顯然,單純從盈利水平來看,現在是銀行業最好的時刻。


銀行的豐厚利潤與房地產息息相關,2019年新增貸款中房貸佔比超過50%,可以說銀行業的盈利增長主要依靠房價上漲紅利。

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銀行業今天如此滋潤,也在為將來的艱難奠定堅實的基礎。


房子作為過去二十年最大的投資選擇,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已經成功上天,為銀行業帶來穩定盈利的同時,也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一旦房價進入下降通道,出現30%甚至50%的降幅時,銀行業的盈利一定會大幅下滑,壞賬率會隨著炒房者大量棄房斷供急劇增加。


由於一直以來銀行嫌貧愛富,喜歡錦上添花而不喜歡雪中送炭,為了降低風險寧肯向不差錢的國有大企業提供鉅額貸款,而不喜歡向小民企輸血,銀行自身造血能力堪憂。


外資銀行今後也會迅速入場並完成佈局,屆時高淨值人群將會大量選擇外資銀行。在效率和專業度上,國內銀行還有不小的差距,靠存貸款利息差和手續費賺錢的核心盈利模式必然受到強烈衝擊。


金融業是服務性行業,是應該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而不是為炒房服務的。孫正義的軟銀靠投資科技企業獲得了豐厚回報,僅從阿里巴巴一家的投資上就能獲利數百億美元。如果國內任何一家銀行有這樣的魄力和眼光,會讓肥水流外人田嗎?對民營企業的投資乏力,將成為銀行業未來利潤增長緩慢的軟肋。


房價下降,外資銀行進入,一定會改變銀行業格局,也許三五年內銀行業的冬天就會來臨,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