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烈士陵園,座落於214國道邊喜洲古鎮新城南村。這裡雖然沒有古鎮名聞遐邇的旅遊故事,卻擁有著諸多鮮為人知的英雄傳奇,令人景仰欽佩。
烈士陵園全天8:00~17:00免費開放。大理白族建築風格的陵園正門顯得簡潔樸素,靜穆沉穩。
陵園佔地2000多平方米,高大的紀念碑矗立在正中間。金色碑文題寫於上,碑文的內容與手跡為全國人民所熟悉。
莊重肅穆的環境,走來了一位年老的陵園守護人。他姓田,白族,當地新城南村人氏。除了日常維護管理,烈士陵園每天都會有許多人前來憑悼,田老伯就擔當起義務講解員,向大家講述陵園的歷史沿革和烈士的英雄事蹟。許多故事鮮見於一般的遊記書傳,堪稱傳奇。
原先部隊醫院設在喜洲鎮,上世紀50年代,這裡就被當地民眾俗稱為大軍墳,主要埋葬著為國為民犧牲的解放軍官兵。1993年墓地進行了重整,2014年由喜洲鎮烈士陵園升級成大理市烈士陵園。期間隨著非烈士墓的遷出,各地散葬烈士的移入,原先193位墓地至今變成了84位。
在這裡長眠的烈士絕大部分是大理籍。他們中有為新中國點燃星星之火的革命先烈:趙琴仙,首位白族女性布爾 什惟克,雲南特委,1928年3月犧牲時年僅22歲。
還有為中華民族不屈外侮,為建立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國軍將領:楊傑將軍,大理白族人,民國陸軍大學校長,與蔣百里並稱軍學泰斗,1937年加上將軍銜。楊傑將軍桃李天下,終成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中流砥柱。將軍思想進步,1948年加入民革,解放前息致力於雲貴川康武裝起義。1949年9月準備赴京前被蔣暗殺於東方之珠,舉國悲憤。
志士們的鮮血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保家衛國奮勇向前,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可愛的人。施燔烈士,1957年在中甸東旺戰鬥中犧牲,年僅23歲。
泛黃的遺像永遠定格了戰士的年青俊朗,前來祭拜的同齡親屬卻已白髮蒼蒼兒孫滿堂。他們,我們,我們大家現在的幸福生活,背後是多少烈士付出了年輕的生命,又是多少默默無聞的英雄在甘灑熱血?!
從革命先烈到犧牲戰士,從因公殉職的緝毒幹警到見義勇為的普通農民,84位烈士各有各的傳奇,但他們都是以付出生命的代價換回了我們今天的歲月靜好。大理人民崇敬烈士呵護烈士,陵園裡每天都有人自發前往致敬拜祭掃。看,一位父親早早就帶女兒來了,聽完田老伯的介紹後,在烈士墓前輕聲教育。
田老伯的義務講解詳細而豐富,有時情緒激昂,有時沉重憂傷。在烈士目錄簡介的石碑前,老伯指著一位金姓烈士的介紹,感嘆不已:這是我的戰友也是大理老鄉,23歲在太原犧牲了,不知什麼時候能遷葬回來,回到故鄉,唉……戰友?難道這位守護烈士陵園的老人家也是個有故事的人?
原來,田老伯1976年參軍入伍,在鐵道兵第2師服役,1981年退伍後在大理下關闖蕩了幾年。1987年,老人回到喜洲新城南村繼續務農。作為退伍軍人,那份對軍營戰友難以割捨的情懷,那份對犧牲烈士無以言表的崇敬,讓他義無反顧地為烈士們守護陵園,一干就是30餘年。
遷墳累磚,樹碑灑掃,30餘年來陵園的歷次修整和日常維護,老田一次沒拉,他就是大理烈士陵園的活字典。鐵道兵的歲月,練就了老人吃苦耐勞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這點活太輕鬆了。以前鐵道兵那才苦哦,當時都說有路就沒鐵道兵,沒路才有鐵道兵。我們都是連路都沒有的地方幹。部隊到了太原,大理人沒見過的冷,零下20度,凍得皮裂耳爛,鐵的紀律下不照樣保證完成任務。
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田老伯說得輕描淡寫。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還是位越戰老兵:1979年,老田的八氿二零二部隊從廣西進入戰場,架橋修路,填埋彈坑,歷盡艱險。田老伯回憶起這段光榮的經歷卻依然波瀾不驚:軍人就是要保家衛國嘛,比起犧牲的烈士,我已經很幸運很幸福了。
這位既普通又傳奇的退伍軍人已經兩鬢斑白,既便退伍,可他還保持著軍旅習慣:不時將帽簷擺正再擺正。年過6旬的他依然嚴謹地陪伴著長眠的烈士。當兵一日,為國一生,在軍人心裡,還有什麼會比把烈士利國利民勇於犧牲的精神好好保護傳承更重要的呢?
值得欣慰的是,大理市烈士陵園現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重視,除軍人幹警,機關團體,烈士家屬外,到這裡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理想的人特別是年青人逐漸增多,讓大家強烈感受到積極的正能量。相信,我們的時代會在正能量的激勵下變得越來越好,你們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