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地久!讀《道德經》第七天

《道德經》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釋義: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遇事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個人感悟:

這一章相對來講是我自讀《道德經》以來覺得最容易理解的一篇,因為章節裡所闡述的內容是我能夠深深體會和理解的,而我認為絕大多數的人應該看了之後應該也是可以理解的。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老子在這一章裡首先以天地的長存作為一個導引,對“道”的存在做了讚美,天地的存在不是因為自己的生存而運行,而是它虛空自然的在運行著,相對於萬事萬物都是同一樣的存在,日出日落,潮汐漲退,四季輪迴,始終如一,不會因為誰而改變,不會因為誰而停滯。因為它的無私無為,所以沒有任何人可以去改變它,只能敬畏和遵循。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中對於“道”的推崇和讚美,也是老子希望人們能夠悟“道”而行,行有“道”之舉,這個“道”中最大的楷模化形就是天地。同時也表達了他另外一個意思人道就是天道。

在這一節裡,“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起身而身存”可能會有些人一開始會不容易理解,但我們講幾個故事可能大家就會理解了。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血淚史,在哪個國家被列強侵略,百姓可以被肆意蹂躪的年代,普羅大眾人人自危,每個人更多的是擔憂著生命的安危,溫飽的著落。國家看不到希望,人民看不到未來。卻有那麼一群人出身平凡,而志向不平凡。

先有孫中山在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後來發起了“辛亥革命”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他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死後被尊為"中華民國國父"。

繼有以為投身革命寫下“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毛澤東,“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這樣一大批將拯救中國,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視為自己終身奮鬥的事業,他們歷經各種艱難困苦,冒著隨時犧牲的危險,以生命為代價,穿過槍林彈雨,一步一步趕走了侵略者打到了霸權主義,成立了新中國,解放了這片滿目瘡痍的山河,全中國的人民都敬仰愛戴他們。

這些人在發起革命的時候,沒有將自己的生命安危看得最重要,他們想到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因為他們擁有這樣高尚的情操,寬大的格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才能獲得那麼多人的信任和追隨,甚至不惜以犧牲生命作為支持他們的代價,最後他們能夠領導整個國家。這就是“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1997年9月5日,有一個阿爾巴尼亞女人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一天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為她的離去哀痛,連上天都哭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傾盆大雨,在雨中無數的人在哭泣,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佛教徒......而她是個天主教徒。

她的一生既富有又清貧,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全世界最有錢的公司都會給她捐款,但是在她住的地方,唯一的電器是一部電話,她只有三套衣服,她只穿涼鞋沒有襪子,而且她的鞋子只要看見窮人沒有鞋子,她隨時可以給別人。她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時候穿了一件價值1美元的紗麗去領獎。

1982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進行著激烈戰鬥,她來到戰地指揮官跟前問:為什麼你們要互相屠殺呢?村莊裡一些婦女和兒童被圍困著無法出來。戰地指揮官回答說:對方不停火,我想停也停不下來啊!於是,她說:那讓我領她們出來吧。她不顧槍林彈雨,從容地走進雙方的交戰區,神奇的是交戰雙方竟然同時暫停了戰火,直到她帶領出37名兒童,戰鬥才再次打響,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聽說了此事,嘆了口氣說:這件事連我也做不到啊!

說到這裡大概很多人都猜到了她的名字: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

她去世的噩耗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動:在印度,成千上萬的普通人冒著傾盆大雨走上街頭,悼念敬愛的“特蕾莎嬤嬤”,政府宣佈為她舉行國葬,全國哀悼兩天。總理親自前往加爾各答敬獻花圈、發表弔唁演說,並請求阿爾巴尼亞總統把她的遺體留在印度;從新加坡到英國,從新西蘭到美國,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紛紛發表講話,為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聯合國都教科文組織專門發表聲明向她致敬,羅馬教廷專門舉行彌撒為她追思;菲律賓紅衣主教梅辛稱她是“代表和平、代表犧牲、代表歡樂”的象徵,甚至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的伊斯蘭教長布哈里也說,她是一位“永生的偉大的聖人”!她的身後,有數不清的追隨者和義務工作者,分佈在100多個國家;她認識眾多總統、國王、傳媒巨頭和企業鉅子,受到他們的仰慕和愛戴。

在德蕾莎修女去世後,人們用了多種多樣的方式來紀念她,多所博物館以她的名字命名,多座教堂以她為主保聖人,她的名字亦被用來給各式各類的建築物和道路命名,其中包括地拉那特蕾莎修女國際機場。2009年,在她的家鄉馬其頓共和國首都及最大城市斯科普里,德蕾莎修女紀念樓正式對公眾開放。早在1984年,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政府在科代卡納爾(Kodaikanal)成立了一所名為德蕾莎修女女子大學的公立大學。印度本地治裡政府於1999年成立了德蕾莎修女健康學研究生與研究學會。她的傳記作家Navin

Chawla在印度各類不同的報刊上發表多篇文章以表達對她的懷念與敬仰。

2010年8月26日,為紀念德蕾莎修女百年誕辰,印度鐵路局將一列新火車命名為“修女特快”。泰米爾納德邦政府於同年12月4日在金奈舉行了由該邦首長戈代加訥爾(Kodaikanal)主持的德蕾莎修女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多部電影電視作品以德蕾莎修女為主題:於1969年上映的紀錄片《SomethingBeautiful of God》及其1972年出版書作;1997年由傑拉丁·卓別林主演的藝術電影獎獲獎影片《德蕾莎修女:因天主的貧者之名》;2003年拍攝的意大利小型電視連續劇《加爾各答的德蕾莎》(此片於2007年二度上映並獲得金美獎CAMIEAwards)。

因為她的偉大愛,能夠讓正在交戰的雙方停火,只為不傷害她。她去世後這個世界用盡了可以用的方式來傳承她的精神,雖死猶生!讓特蕾莎的故事恰恰印證了“外起身而身存

這也讓我想起學營銷的時候聽到的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最大的自私是無私”,起初在聽時覺得有點故弄玄虛,慢慢從利益的角度去理解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可是在看了《道德經》之後,又從更高更大的角度去理解了這句話。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我們再縱觀這個世界可以流芳百世,被人始終敬仰和懷戀的人,無不是那些把個人利益拋在一邊,將人民、社會、乃至世界的和平福祉作為自己的責任的人。他們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得眾生的尊重和信賴,而且思想永生,精神永生。從而成就了他人,成就了自己。

天長地久!讀《道德經》第七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