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的詩詞有哪些?你最喜歡的是哪首?

qwewzw


關於清明的詩詞最膾炙人口的當然是杜牧的《清明》,這首詩首次出現於謝枋得的《千家詩》,不過現在也有學者認為這並不是杜牧的作品。晏殊詩句中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也是家喻戶曉。但我最喜歡的實著名的大曆十才子之一韓翃的《寒食》:

其實古代一開始有上巳、寒食、清明三個不同的節日。人們在上巳這一天會去河邊沐浴祭祀,來祈求降臨平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巳的時間就固定為三月三日,貴族們通常會在池邊曲水流觴、飲酒作賦,少女們則結伴去郊外遊春,在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還保留了潑水節活動。在寒食這一天禁止煙火,又被稱為禁菸節,據說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忠於君王又不求高官歸隱山林的介子推。從漢朝到唐朝的皇帝,都非常重視寒食節,並會給官員們放長假讓回鄉祭祖掃墓,寒食節還有拔河、鬥雞等戶外活動。

清明節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古代中國是農業大國,因此對節氣都特別重視。節氣可以清楚的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掌握了各方面的變化規律,什麼時候該種什麼,什麼時候可以收穫,農民們心裡清清楚楚,絕不耽誤農時。後來乾脆將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合併為清明節,所以清明節非常特殊,是將自然節氣和人文風俗融合為一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韓翃的《寒食》文字清新雋麗,長安城的春天正是百花鬥芳菲的時候,春花撲面的場景真是又輕盈靈動又浩蕩壯闊。春風不僅吹遍整個長安城,也吹入了宮牆高高的皇宮禁苑,再高的宮牆也會受到春天活力的感染而變得柔軟,這就是春天獨有的力量。因為清明節禁菸火,只有皇帝居住的宮苑才有特權點燃蠟燭,皇帝往往也會往外賞賜蠟燭,以示特殊的恩寵。而有幸能夠得到這份殊榮的往往都是皇帝的親信權貴。

詩中的五侯說的是宦官,漢桓帝時期宦官專權,單超等五個宦官在同一天受封列侯,到後來甚至發展到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說了算。而唐朝安史之亂后皇帝也是重用宦官,導致宦官做大從而驕橫跋扈干擾朝政,比如唐代宗非常寵幸宦官,導致他的寵妃獨孤貴妃都要拿出私房錢戰戰兢兢的討好宦官,才能讓唐代宗感到滿意。


坤寧宮的故事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關於清明的詩很多,杜甫就有幾次以清明為題的詩。下面就摘錄幾首關於清明的詩,借古詩以應景。


1、唐代詩人孫昌胤的《清明》

清明暮春裡,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並羽儀。

2、唐代詩人權德輿《清明日次弋陽》

自嘆清明在遠鄉,
桐花覆水葛溪長。
家人定是持新火,
點作孤燈照洞房。

3、唐代詩人韋莊《遣興》

如幻如泡世,多愁多病身。
亂來知酒聖,貧去覺錢神。
異國清明節,空江寂寞春。
聲聲林上鳥,喚我北歸秦。

4、宋代釋文珦《清明》

客路驅馳足自憐,
壯懷消歇在花先。
暖床寂寞聽風雨,
孤負清明又一年。

清明對我來說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對古人的清明詩,也談不上喜歡那首。這裡就唐代孟浩然的《清明即事》詩多說兩句。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人們的心裡引發了憂愁思念。對我們活著的人來說,清明時節自然會懷念逝去的親人,心中不免酸楚,懷念親人是人們內心自然的情感。自詡為鐵打的人,內心如鐵,但真實的心只有自己知道。這就是我不要觸碰這類題的原因。

馬車聲在路上嘈雜地響著,東城郊外微風拂柳,滿目蔥翠。現在每年的清明,奔往陵園的車把路塞的滿滿的,車子緩慢爬行,車窗外的蔥翠景色,又有多少心情去欣賞?此時的心情如塞滿車子的路。

落花飛舞,芳草齊生,黃鶯翻飛,雙蝶嬉戲。是的,落花無情,芳草無心,黃鶯無意,雙蝶無憂。自然萬物按照自然的規律生生滅滅,循環往復,一切都很自然。人呢,也是按自然的規律生生息息,但有多少人能正視自然規律呢?

坐在空曠的大堂裡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此刻,你在追憶什麼,是憂愁還是快樂,是思念還是憧憬,是過往還是未來……


趣話歷史那些事


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唐朝詩人韓翃寫過一首叫《寒食》的詩: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有人說這首詩諷刺了寒食節百姓禁燈火食寒食,但是皇宮裡的那些貴族們卻可以公然點火,還點那種很名貴的蠟燭,這諷刺了只需皇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傲慢。不過這有點過度解讀,韓翃這首詩後來被唐德宗發現,很喜歡,封他為:駕部郎中知制誥。


可見人家皇帝老大人就喜歡這種不公平。


在唐朝,清明更多的是一個春遊踏春的季節,清明時節,桃花也開了,樹葉也綠了,心情也好了,正適合踏春遊玩。


唐朝人尤其喜歡踏春賞景,喝酒聚會,正所謂賞花賞月賞秋香,是人生一大樂事。


比如清明時節就有人請孟浩然喝酒賞桃花,但是這個人卻不是秋香也不是姑娘,而是一個姓梅的道人,這首詩叫《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臥愁春盡,搴帷覽物華。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開火,仙桃正落花。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唐朝人好修仙,和李白孟浩然都和道士們來往頻繁,看看桃花,討論一些長生之道,然後喝的半醉後,就真的成了神仙了。

唐詩中寫清明的詩最好的當然是杜牧,杜牧的那首被稱為壓卷之作的《清明》可謂婦孺皆知: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其實不是懷念先人,祭奠亡靈的詩,欲斷魂也只是被紛紛的雨淋溼了身體,覺得有點冷的料峭的欲斷魂,所以才有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的句子。


這首詩我見過有人改成了宋詞,也挺好玩,這樣寫的: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

借問酒家:

何處有牧童,

遙指杏花村。


不知道改詩的人找牧童幹啥。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清明詩中多了很多家國情懷,比如陸放翁的《臨安春雨初霽》,寫清明: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年陸游六十二歲,雖然還有為國戍輪臺的雄心,可惜南宋偏安,他半生看盡官場朝廷偏安,官場人情薄似紗,大約也有一種無力感,所以有時候他乾脆一個人過點閒作草戲分茶的日子。

另外一位南宋詩人高翥一生布衣,無緣官場,所以也少了很多陸游的家國憂思,所以他的清明詩要純粹很多,就是純粹的懷念先人: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這首詩是祭奠先人最好的一首了,第一句就寫到了墳墓和祭掃,而且通過這首詩我們看到至少在南宋祭奠先人已時經用燒紙這種方式了,不過就是不知道紙上是否印了玉皇大帝的頭像,和1000億的LOGO呢?

================================



薛白袍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處於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這是一個融匯自然節氣和人文內涵的節日。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時節,人們追思懷遠,感懷先人,作為全年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同時,處於春天的清明節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古往今來,描寫清明的佳句非常之多,其中最著名、最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當屬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小詩通俗但是典雅,沒有造作的文采,也沒使用特別的典故,整篇是十分通俗接近口語的語言,但是寫得非常自然,毫無雕琢痕跡。音節非常和諧圓滿,景象清新明麗、生動,境界優美,而且朗朗上口,可以說是關於清明節知名度最高的一首詩歌,連“杏花村”也被商家紛紛搶注。
<strong>

<strong>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所以宋代詞人晏殊寫過一首關於清明的宋詞《破陣子·春景》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
南宋詩人吳惟信也創作過一首七言古詩《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這首詩寫了西湖春景和遊人們遊春的熱鬧場面,還有春光對人的吸引,可見在清明節,自古以來人們還有遊春賞玩踏青的習慣。
在有些地方,清明節時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中國傳統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