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寶”升級背後:保險新舊力量的博弈

​11月27日,支付寶方面宣佈,此前已有2000萬人加入的“相互保”保險,因合作伙伴信美被約談,整個“相互保”將調整為網絡互助計劃,並升級成“相互寶”。

新的“相互寶”不再是一款保險產品,而是基於互聯網的“互助計劃”,不再由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承保,而是由螞蟻金服兜底。其中,管理費由原先的10%降至8%,用戶明年分攤總金額188元封頂,人數低於330萬也不會立刻解散。

這次的升級,對加入計劃者是實質利好:花更少的錢,得到了更大保障。但是很多人還是沒有看明白背後的玄機:從“保險”到“網絡互助計劃”,這背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這次升級看可作中國“相互保險”小心翼翼的試水,也是中國保險行業新舊勢力的一次博弈。

10月16日,作為新興“相互保險”產品的“相互保”被正式推出,八天就突破1000萬用戶,一時風頭正勁。

其實,相對於我國執行了數十年的股份制保險公司承保模式,相互保險的確算是一個新興事物。2015年2月,我國發布了《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為相互保險鋪設了制度基礎。2015年10月,國務院下發了修訂《保險法》的徵求意見稿,第一次提出“相互保險公司”的概念,與傳統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形成並立的局面。


“相互寶”升級背後:保險新舊力量的博弈



相互保險有別於傳統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相互保險,在理論上被認為是“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追求會員保障最大化的保險形式。

在公司承保模式之下,參保者先預交保費,待生病時由保險公司理賠;

在相互保險模式中,成員起初不用或者幾乎不用付費,待其他成員患病時,才共同分攤理賠費用。

傳統股份制保險公司模式下,顧客交保險費後理賠,保險公司會出現“惜保”的問題。保險公司往往會傾向於從嚴解釋保險條款;在相互保險的機制上,運營公司的收入來源於理賠費用,就不存在“惜保”問題。

其實,相互保險與網絡互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則認為,原有的“相互保”帶有保險和互助雙重屬性,形式上是保險、實質上是互助,是一種商業模式創新。


“相互寶”升級背後:保險新舊力量的博弈


目前,中國保險業的改革兩條腿在走路,一條是互聯網+,一條是相互保險。

2015年時,同時頒佈了《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督監管暫行辦法》和《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就是希望保險業在這兩個領域的供給側發力。

但是,對於方興未艾的相互保險來說,目前只是拿到“出生證”,還沒有給“上戶口”,只是給出了《組織監管辦法》,但是相應的《保險法》還沒有得到全面的修訂,怎麼去實施相互保險模式還有待行業主體去探索。

雖然有著互聯網巨頭的加持,相互保險面臨的經營環境和政策環境仍很複雜:

前面是已經成熟運營了幾十年的保險公司“老大哥”的虎視眈眈;

上頭是監管層面的小心翼翼;

對於用戶來說,相互保險因為迥異於大家已習慣的“保險公司承保”模式,對於真的出險之後,自己要承擔多少費用,還是有一些不敢確定。

不僅是螞蟻金服的“相互保”遭遇了轉型升級,之前京東與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合作推出的“京東互保”,於11月13日上線灰度測試,兩日內即被叫停。有媒體報道認為,下架主要是因為該產品觸動了傳統保險公司的利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儁生對記者表示:“市場本身是一個試錯過程,有了經驗數據後,產品也會進行迭代更新,讓精算基礎更可靠,風險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這是動態的過程。”

一方面,國家對於相互保險制度只開了政策的口子,相當於打開了手電筒,但能不能沿著這條光柱走下去?另一方面,對相互保險、網絡互助以及各種互聯網+,保險行業的“老大哥們”也不是一味排斥,也希望藉機轉型,實現供給側的變革。

比如說,之前泰康人壽推出的“求關愛”這種重大疾病保險,只要用戶關注他們的官方微信,點擊菜單,就可以加入微互助,轉發朋友圈,每個好友支付1元,就為該保障增加了1000元的保額,這個保險就明顯有“相互保險”的性質。

再比如,陽光保險推出的兒童重疾保障——“愛升級”,也屬於保費眾籌,而不是之前繳納保費-公司承保模式。

很明顯,保險行業的巨頭希望把壁壘壘得更高一些,對於相互保險、網絡互助計劃戒心滿滿,不願意像當年的銀行業那樣被支付寶、微信輕易攻破。對於普通人來說,“相互寶”這次從保險到“互助計劃”的過渡是一次“發紅包”:明年1月31日之前費用分攤都將由螞蟻金服承擔;管理費將從原來的10%下降到8%;明年總分攤金額188元封頂。

網絡互助計劃如何扎穩陣腳,實現向保險模式的升級?相互保險模式何時正式進入國家《保險法》?這些都有待時間來檢視。對於涉及保險、疾病保障的新興商業模式來說,走得更穩一些未嘗不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