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400萬的《陽臺上》:非青年導演張猛犯了青年導演的錯?

不足400万的《阳台上》:非青年导演张猛犯了青年导演的错?

不足400万的《阳台上》:非青年导演张猛犯了青年导演的错?

任何一個市場導演,都無法逃避商業和藝術的糾結。

“爛片”

對於任何一個導演來說,“爛片”都是殺傷力最足的形容詞。而這個形容詞,恰恰就出現在了張猛的身上。

張猛處女作《耳朵大有福》,一舉拿下了上影節的最佳新人獎。隨後的《鋼的琴》,直到如今都被人津津樂道。緊隨其後的《勝利》雖然沒能上映,但也在上影節拿下了評委會大獎。

張猛,在中國電影市場開始“撐開”的那幾年,成為了“最鋼”的導演儘管處女作就“借完了下輩子所有的錢”,儘管《鋼的琴》最窮只有47塊錢,儘管《勝利》“趕上了”黃海波,但張猛突出的個人風格很難讓其和“爛片”掛在一起。

但在《勝利》之後,《一切都好》口碑和票房雙撲,張猛第一次承受著“人設”的衝擊。聯合執導《奔愛》,豆瓣評分低至3.8分,張猛似乎徹底“淪陷”。

如今帶著《陽臺上》歸來的張猛,些許還有著一些號召力。因為《鋼的琴》,也因為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人們渴望看到這對組合詮釋一段“陽臺上”的青春。

然而路演被喊“爛片”,票房不足400萬,豆瓣評分在及格線上掙扎,但貓眼觀眾評分只有5.2分。雖然這部電影的命運已經如此,但關於這部電影和這部電影之後的張猛,仍然有可以挖掘的話題。

這個話題,是關於一個口碑高起點,商業低起點導演的“未來”。事實上,在如今的電影市場裡,這樣的導演迅速“扎堆”,尤其是一批青年導演。那麼張猛如今面對的問題,像極了青年導演以後的“困境”。

《陽臺上》:一部非青年導演的“處女作”

沒想到, “差評”成為了《陽臺上》的焦點。

不足400万的《阳台上》:非青年导演张猛犯了青年导演的错?

經歷了改檔的《陽臺上》和《過春天》撞在了一起,兩部都是青春片,都被看作是重新定義青春片的“破局之作”。但兩部電影的票房,都沒有“兌現”期待。

只是相比《過春天》,《陽臺上》的命運更加尷尬。從剛開始的點映“差評”到後來的公映“差評”,《陽臺上》究竟差在哪?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對於一個觀眾來說,期待《陽臺上》究竟期待的是什麼?導演張猛,最大的個人標籤恐怕就是《鋼的琴》,這部電影“接地氣”的黑色幽默中夾雜著一絲浪漫。演員周冬雨,從《山楂樹之戀》到《七月與安生》,靈氣是最大的個人標籤。

接地氣的張猛撞上了有靈氣的周冬雨,絕大多數觀眾渴望的其實是一部青春版的《鋼的琴》,這也符合如今電影市場對於高品質青春片的期待。

然而,真實版的《陽臺上》,導演重意識而輕情節。全片幾乎是男主的“獨角戲”,從復仇到性懵懂的一個故事。這其實和大眾所期待的有嚴重的落差,於是報復性的“爛片”就此出現。

如果忽略導演張猛,《陽臺上》像極了一部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沒有完整性的敘事,整體沉悶的影像風格。雖然這部電影是膠片拍攝,但晃動的手持攝影依然佔據了絕大多數。

不足400万的《阳台上》:非青年导演张猛犯了青年导演的错?

電影裡被“忽視”的背景,可能恰恰是觀眾所渴望的“核心”。例如關於拆遷的復仇,關於“紅毛”這樣的“滬漂”。然而導演所渴望的恰恰是展現“弱者復仇弱者”,導演渴望展現的是青年虛無的精神狀態。這種過大的主題和如今青年導演的作品有著極大的相似,但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種主題是最不討巧的方式。

倘若張猛是初入市場的“青年導演”,那麼《陽臺上》濃郁的個人風格或許可以給他打開一扇繼續在市場遊走的“窗戶”。但張猛,1975年出生的張猛早就過了“青年導演”的年紀,而且顛覆了大眾對於張猛的印記。

這恐怕是《陽臺上》最致命的地方。

模糊商業和藝術的一代導演

第七代導演。

不足400万的《阳台上》:非青年导演张猛犯了青年导演的错?

一度,大眾用這樣一個稱呼來稱呼張猛。但事實上,中國電影從來沒有成型的第七代導演。第六代是最後的代際導演群體,隨後所有導演都被稱為新生代。

但恰恰,有那麼一批導演,有著第六代導演的年齡和閱歷,卻沒有新生代導演對於市場的嗅覺和靈敏。他們創作風格不一,甚至極為跳躍。而這批導演,往往有一個共同特徵:模糊商業和藝術的界限。

他們堅定的不認為自己的電影是商業片或者是藝術片,而只認為自己的電影是電影。其實對於創作者來說,模糊界限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對於外界來說,模糊界限有著很大的問題。

《地球最後的夜晚》模糊了“界限”,起碼從受眾的角度來說的確如此。然而有著“商業片”外貌的文藝片,拿到了商業片的票房和遠低於藝術片水準的口碑。

《寶貝兒》模糊了“界限”,起碼從主創配置來說的確如此。然而侯孝賢+楊冪+劉傑,依然沒能讓這部電影逃脫文藝片的票房和“楊冪片”的口碑。

這是“夾層”導演的通病,其實也是新生代青年導演的通病。創作者對於界限的忽略,往往給後期創造帶來極大的不便,這種不便往往體現在了結果上。

其實在《陽臺上》之前,張猛就已經經歷了這樣的掙扎。《一切都好》“一切都不好”,但張猛對於這部電影的期待可能和結果並不太一樣。

“這次是閤家歡喜劇,含笑帶淚,我們有顏值有鮮肉,有男神女神,當然最重要依舊還是有故事。”張猛如此的“定位”,落點依舊在“故事”上,然而這部電影的最大問題,可能也是在“故事”上。

對於敘事的評定,電影市場的“及格線”是講述一個經得起推敲的故事。但想要在市場突圍,那麼敘事的評定標準就是需要有生活的“紋理”。

從《瘋狂的石頭》到《無名之輩》,都是如此。然而在《鋼的琴》裡盡情展現生活紋理的張猛,在定位閤家歡喜劇,有男神女神的電影裡丟失了。

不足400万的《阳台上》:非青年导演张猛犯了青年导演的错?

隨後的《奔愛》,張猛作為聯合導演的一份子,將自己的個人標籤徹底喪失。在3.8分的評價當中,“張猛”甚至都無人提起。

經歷了兩次“市場電影”的洗禮後,張猛終於在《陽臺上》拍了一部“小一點”的電影。這樣的電影,張猛熟悉,然而這部電影的最終風評張猛可能並不熟悉。

無論是文藝片“意識流”的井噴,還是憑藉著處女作勇闖商業大片熱潮,青年導演都需要面臨來自各方面的衝擊。這其實並不是說讓青年導演在商業片和文藝片之間明確的“站隊”,但是在大眾市場如何與大眾共鳴,是所有導演都需要學習的命題。

張猛的“未來”

張猛的未來怎麼辦?

不足400万的《阳台上》:非青年导演张猛犯了青年导演的错?

這個更現實的問題,似乎已經擺在了面前。張猛成功過,起碼《耳朵大有福》和《鋼的琴》幫助張猛建立了紮實的口碑。但張猛也失敗過,起碼《一切都好》和《奔愛》在票房和口碑上都沒討好。

但張猛,《勝利》看不到上映的曙光,《槍炮腰花》依舊在修改。很難講這兩部電影何時會上映,即便上映又會收穫什麼樣的評價。如今《陽臺上》無論是否存在爭議,從結果來說也並不順利。

如果再加上,《鋼的琴》最終靠著秦海璐“出人出錢”挺了過去,同樣的戲碼在《陽臺上》再次上演,周冬雨在拍攝中選擇參投支持導演。那麼,對於一個在市場中成熟運作的導演來說,這意味著導演距離“資本”的距離仍很遙遠。

事實上,從一開始,張猛就是一個距離“資本”遙遠的人。

在《鋼的琴》上映前,在最終選擇片名時,片方選擇了試映。在1500份答案中,90%的人選擇了《瘋狂的鋼琴》,然而張猛以“不幹”相威脅,最終力保《鋼的琴》。

從結果來看,這是一個失敗的選擇。如果最終選擇《瘋狂的鋼琴》,電影的票房或許會比結果好,口碑未必會比結果差。

在《鋼的琴》上映後,周潤發對張猛表達了很濃的興趣。但在周潤發“願意出演”的表態下,張猛一口回絕。專注於“寫劇本”的張猛,表示“沒空”。

同樣的案例,在近幾年冒出的青年導演身上也有體現,但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服從”。服從於體系,服從於市場,在體系和市場中尋求話語權。其中畢贛、張大磊、忻鈺坤都大體如此。雖然都經歷了資本的衝擊,但也都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和張猛有著相似選擇的也有不少,在2017年有一部文藝片在年底闖入市場,雖然只拿下200萬票房,但卻收穫了不少讚譽。然而在這部電影之前和之後,導演都有很多的選擇改變自己的命運。

不足400万的《阳台上》:非青年导演张猛犯了青年导演的错?

但導演卻對明星的態度保持了極度敏感般的排斥,很難想象這位導演未來是否還可以順利拿到投資。因為成功與否,不在於導演的才華,而在於導演的態度。

在《鋼的琴》之後,張猛在《勝利》中找來了當時如日中天的黃海波,雖然結果尷尬,但也是一種突破。而《一切都好》和《奔愛》自然不必多說,明星本身就是其中的重點。如今的《陽臺上》,雖然周冬雨只能算作“特別出演”,但也為導演帶來了一定的知名度。

或許,這是張猛對於曾經反悔的一種方式。或許,這是張猛心中認為正確的一種方式。但從結果來說,《鋼的琴》之後的張猛,尚未繼續證明自己。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是如此。

只是相比青年導演,1975年出生的張猛,留給自己的時間恐怕不多了。

「商務合作:微信feifeisisi」

「應聘電影記者,聯繫微信phb19941011

不足400万的《阳台上》:非青年导演张猛犯了青年导演的错?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新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百度百家企鵝媒體|UC平臺|搜狐新聞|新浪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