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西"文憑"他最高

提到明清時的山西,你可能會想到大名鼎鼎的晉商。古語說“學而優則仕”,而在當時的山西蔓延著一股“重商輕文”的風氣,年輕人們削尖了腦袋往商號鑽,造就了富甲一方的晉商,但也讓山西300年都未能出現一位狀元,即使“文憑”最高的榜眼也僅一人。這個名叫王賡榮的“學霸”榜眼到底是哪方人士?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又是如何成為當時山西“文憑”最高者?

年少時就是“學霸”

王賡榮(1840-1895年),字向甫,號春舫,亦號午樵,朔州城內人。從小隨祖父在太原縣學習,八歲能詩,十二歲即通讀經史典籍;後隨姑夫在石樓縣讀書,詩文與書法俱佳。十九歲時,王賡榮回到朔州,應考童試名列第一,次年因成績優異,享受廩生待遇。咸豐十一年(1861年)選為拔貢。同治元年(1862年)朝考拔貢複試一等,供職於刑部;當時,他與同年、同姓、同試一等的稷山王念堂、平定王鏡逸被譽為“山右三王”。同治四年(1865年),他受業於京都鴻儒吳鴻恩門下,使他的學問見識更上層樓。

中榜眼成就山西“學霸”

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科會試,憑著絕倫超群的才華,王賡榮在殿試中脫穎而出,獲一甲進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時年三十七歲。不僅成為封建社會朔州唯一獲得科舉最高等級的人,也是當時山西“文憑”最高且唯一的榜眼。

不畏權貴的“學霸”

光緒十年(1884年),王賡榮由翰林院編修遷為監察御史。正逢中法戰爭,廣西和雲南巡撫都以抗法不力被治罪,唯獨雲貴總督未被查辦。王賡榮不畏權勢,憤然上疏:“同罪異刑,於理不公”。廷議時,李鴻章攻擊王賡榮,李鴻章的言行有失大臣風範,眾議紛紛,要求皇帝將其革職。但是,王賡榮深明大義,將個人恩怨置之度外,在上疏中說:對李鴻章與其革職,不如委以重任,利用他的對外交涉經驗,使其立功贖罪,如不力,再予治罪。

在任御史之職時,還奏請朝廷清查各縣的歲貢,疏通教官的擁擠;奏請在山西、歸化等七廳開設學堂,定生員名額;並彈劾罷免山西不稱職的州縣官員,對肅清地方吏政起了積極作用。

“學霸”知府

光緒十二年(1886年),王賡榮出任廣西潯州府知府。當時潯州境內壯族、瑤族雜處,風氣較亂,老百姓對於打官司、賭博、持械相鬥習以為常。他到任後,興學重教,親臨書院講課、考試,對諸生中學業成績優良而家庭貧困的,常召集到州衙親自督促學習,並給以公費獎勵。他在潯州府做官三年,政績斐然,屢次獲得朝中大臣褒譽,以“才堪大用”向朝廷加以保薦。光緒十五年(1889年),他以繼母年高,本人水土不服、屢患腹痛為由,辭官乞歸故里。臨行時,當地士民爭相送別。

“學霸”老師

王賡榮因病離仕後,太谷縣官紳請他主持“鳳山書院”講席,他欣然應答。他每講一課必先精心擬好教案,終日講解而毫無倦容;結果這年,恩科考試有弟子八人均獲得優秀成績。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他積勞成疾,病逝於鳳山書院,享年五十五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