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人頭戴的腦袋後面兩片布是什麼東西?

古今說史


真正的名字不好考究,如果根據功能來看的話,這種東西叫“透風襟”,不過按照我們的說法,二戰時期日本士兵帶的帽子後面那幾片布叫做“屁簾”,是我們給小日本取的名字,“屁簾”這玩意總共有4塊布組成,側面兩塊和後面兩塊,如下圖所示:


關於“屁簾”的作用,日本有個叫青木孝治的軍事後勤研究專家,通過研究日軍士兵的鋼盔,專門寫了一本叫《陸軍鐵帽物語》的書,裡面有大概說明,“屁簾”真正的作用就是防曬,這玩意被分成了四塊,搭在脖子後面雖然看起來寒磣了一點,但是通風啊,而且防曬效果確實不錯,我們平時帶鴨舌帽,為了脖子不被曬傷,有時不也反過來帶麼?“屁簾”防曬的原理也差不多!


除了防曬以外,關於“屁簾”作用的說法也有不少,比如有種謠傳就說是為了防止被中國的大刀隊砍腦袋的,這個感覺就純屬是扯淡了,一塊布什麼時候能防得住大刀了?還有種說法就是說可以防蚊蟲叮咬,這個聽起來還比較靠譜,可能還真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後也有說是可以防止士兵被火炮的巨響給震傷,這個說法也感覺不怎麼靠譜,這屁簾僅僅是搭在兩邊,並不能對耳朵起到多大的防護作用!

最後關於“屁簾”的設計來源,早在日本戰國時期就有類似的設計了,而不是說仿製了法國北非軍團的軍帽,雖然法國北非軍團士兵使用的帽子也有類似的“垂簾”,但是法國的這個是一整塊布的,並且只能擋住後面,而小日本的則是分為四塊,通風性能更好!


哨兵ZH


二戰日軍的“屁簾”,那印象可深啦,小時候看電視認日軍就靠它。

日本人使用“屁簾”,是帶有歷史情節的,古代軍隊裡的足輕(低級步兵)、火繩兵等兵種都是腦後帶布條的。

武士們帶著頭盔,有遮擋脖子的部分,而身份卑微的步兵們只能用布條。這布條有沒有差別可大了,不僅可以遮陽擋雨,還能起到戰鬥防護作用。

你可以想象,敵人背後揮刀看來,有布條就干擾下刀判斷,無布條直接砍後頸,有跟沒有差別可大啦。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訓練新軍,昔日的戰鬥裝備被拋棄,改穿洋裝制服。

沒過多久,專家們發現法國北非軍團頸後掛有布條,起到“防曬防雨防蚊蟲”的作用。既然學習的偶像法國人在用,說明這塊布還是很值得掛的,於是日本又決定恢復“屁簾”。

1899年,天皇發佈敕令,下令配發第一款新式“屁簾”,名稱叫“軍帽垂布”。重新戴上“屁簾”的日軍,先後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俄戰爭,戰鬥中發現“屁簾”的確實用。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日軍侵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開始普遍裝備“屁簾”,甚至連民間的軍事人員也要求普及。

日本人很重視“屁簾”的生產,採用最好的布料且由軍工廠出品,確保優良的品質。當然,二戰後期“屁簾”的質量出現下降,那是因為原材料供應出現問題。

日本地理位置偏北,日軍並不適應特別溼熱的作戰環境,武漢會戰、廣東戰役、廣西會戰都曾發生過因熱導致的疫情。而“屁簾”的存在,讓日軍很大程度減輕暴曬、雨淋、叮咬。

即便是在冬季的北方,“屁簾”也表現出色,它能有效避免汗水與鋼盔接觸,防止驟冷驟熱治下,發生凍瘡事件。

“屁簾”很實用,有2塊布款、3條布款,甚至有4條布款。但是,硬傷是非常難看,經常成為被侵佔國百姓的笑話。

與其軍容受影響,還不如保命來得實惠,日軍自始至終堅持“屁簾”裝備部隊,一直到二戰結束。

總結一下,舊日本軍人頭戴的兩塊布叫“軍帽垂布”,中國人惡搞稱之為“屁簾”,在戰時具有重大防護作用:主要是防曬、防雨、防叮咬,特殊時可以接水喝、包紮傷口等等。


子屠龍


只要是看過抗戰片的人,都會發現日本作戰士兵頭盔上有兩塊布,可能普通看電視劇的人,僅僅覺得這是日本人的習俗,也沒有什麼,其實這兩塊布有大用處。

這兩塊布叫做屁簾,最大的用處就是防曬。

早些年的時候日本有這樣一種兵種叫做足輕,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打仗。但是在打仗之餘,他們也會充當簡單的搬運工,經常會幫著搬運一些東西,而搬的時候大多都得頂著太陽。要知道日本的夏季是很熱的,為了防護住脖子和後腦,這些人就創造了屁簾。這個屁簾其實挺不錯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看著難看。

我們都知道日本有一次改革,叫明治維新。這次改革之後,日本改變了以前的軍服,創造了新的軍服,原本新軍服為了好看捨棄了屁簾,卻不料沒過多長時間就又把屁簾裝上了。

其實最初屁簾並不是日本人發明的,而是法國陸軍的必備,是他們首先創造的屁簾,作用也是一樣的就是防曬。當初法國在非洲有殖民地,自然就有士兵在那裡駐紮,要知道非洲的氣溫是非常高的,因此法國陸軍想了個辦法,就是類似於屁簾的設計,當然這一裝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驅蚊作用。

之後在1899年的時候,日本政府提出要求,駐紮在臺灣的士兵要使用屁簾。因為臺灣緯度低,天氣熱,所以得使用屁簾。1938年的時候,日本重新了創造軍服,這下又把屁簾裝上了。有時候日本物資缺乏,那就使用毛巾等代替屁簾。1942年之前,很多日本士兵都待在中國進行戰鬥,並且很大一部分兵力都待在中國的南方,諸如湖南,湖北,廣州等地,這裡的氣溫非常高,一旦防護不好就會受暑,這時日本的屁簾就又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時候日軍在烈日下就要行軍,屁簾很好的遮住了太陽。


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知道日軍為什麼帽子後面會有布,其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因為這兩塊布使得日軍看起來軍容差,也看起來有點傻。屁簾也不是完美無缺,主要問題就是導致軍容較差。但是軍隊作戰自然是實用放在第一位,形象那些要往後放。


孔夫子說歷史


實戰中軍人戴的帽子是戰鬥帽,不同於軍帽。戰鬥帽講究實用,軍帽講究美觀。如我國的迷彩帽,色彩上效仿於用柳枝編的偽裝帽,看上去沒有硬簷軍帽挺括威武。我們平時在影像中看到的日本兵戴著豬耳朵似的兩片布的帽子,就屬於戰鬥帽。



日本的戰鬥帽也叫略帽,後面兩片布叫帽垂,和我國早期的電焊工戴的帽子相似,又和水泥廠、工地以及火車貨物裝卸場等揚塵多的地方的防護巾相像,有時還讓人想起防毒面具。


日本人做事有周到貼心的長處,在戰鬥帽的設計上會首先考慮用途的廣泛性,以適應長途遠征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意外情況和不便。



一、防彈片、防碎石、防塵土


與防電焊飛花相似,兩片布能把炸碎的彈片、石頭、塵土擋在脖頸之外,多了一層過渡防護,且乾淨衛生。


二、防炮聲


炮兵容易被敵我雙方炮彈爆炸聲震傷耳膜。


一個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軍人如果失去聽力,也就算廢了。


日本帽垂對劇烈的震動能起到一定的緩衝、化解作用,可相應減少耳朵受損幾率, 從而增強戰鬥力。


三、應對特殊地理環境


日本人侵略成性,世界的各個角落他都想去佔有,也就有可能遇到各種地理環境和天氣。


如遇到荒沙漠野,帽垂可防曬、防風、透氣;


如遇熱帶叢林,帽垂可防蚊蟲叮咬。


1930年以前,日本的戰鬥帽是沒有帽垂的。但 日本頭盔的內襯很薄,冬季常和腦袋凍在一起,摘不下來,用熱水澆過再拔,會連頭皮一起揭下。


有了柔軟透氣的略帽後,先戴略帽,再套頭盔,就沒有頭皮受傷的情況發生了。


四、集中注意力


兩片布限制了視野寬度,有利於士兵集中於前方目標,專心致志,提高戰鬥力。


五、防刀砍


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認為剖腹而死是光榮的,而被砍頭是屈辱的,加之本身他們不善於近距離剌刀戰。


但在一些侵略戰爭中,偏偏遇上一些專門砍腦袋的武裝組織,如二戰中我國馮玉祥的大刀隊。


有了帽子後的兩塊布,就擋住了脖子的具體位置,對方下刀時就不容易找到脖頸,從而避免腦袋一下被砍掉。


六、防毒防火


日本人使用生化武器,在邊緣帶可用帽垂充當過濾布捂住囗鼻,防止中毒。


同樣,戰場起火時,帽垂也可起到防窒息作用。


七、測風向、風力


帽垂是可拆卸的,需要時拿下來掛槍桿上測風向、風力。


這種說法不靠譜:需要測風時,一般應有專人負責,哪需全員參與?


另外,有作戰經驗的人,憑沙塵就能很科學地測算風向、風力。


任何國家的戰鬥帽,除設計上把實用性作首選目的外,都含有那個國家的信仰、傳承和文化。


在日本天皇制度的影響下,略帽帽垂就有了護身符的意味,一片代表“八紘一宇”,是明治天皇留下的狂言,意為被我征服的國家畏懼我、順服我,天下一家,皆為日本所統一。另一片代表“四海一家”,指日本神國使世界一統。


從傳承來說,略帽帽垂有明顯的大和風,且有古代士兵“足輕”所戴斗笠狀的笠陣痕跡。



有書君在這兒咧咧了半天,說了一堆與中國人民有民族仇恨的日本軍國帽,並非吃豬尾巴吃多了鹹(閒)出了毛病來,而是想說:日本一個小小的帽子就能設計出這麼多用途,我們在做任何工作時是不是也應該學其所長,精心一點呢? 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一個國家取得進步和發展的應有思想。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日本人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民族,在他們的歷史中有過兩次非常重要的大轉變學習。

第一次大改變就是在白江口被大唐騎兵擊敗後的全面唐化,從這一次失敗後,他們開始沒有絲毫保留節制地全面學習起了唐朝文化,雖然說是學習,但更多時候是全面照搬,這種照搬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也留存了很多影子在日本的文化中。第二次重要的轉變是日本近代史中的黑船事件,在黑船事件之後日本打破了死氣沉沉的封建社會,開始全面照搬起了歐美先進的科技文化,在他們一開始的填鴨式學習後,他們很快從落後的東方封建國家躋身到了先進的西方陣營中,和西方列強們展開了對中國這個古老富裕國家的侵佔掠奪。

大家在看關於日本侵略戰爭的影視作品時,應該都注意到了他們軍帽上看起來非常滑稽的布條了吧?這種布條在日本的軍隊中被稱為“帽簾”,但因為看起來非常滑稽的原因,所以這種布條在中國民間被稱為了“屁簾”。



這種帽簾的出現實際上與日本歷史中的兩次重大改變學習有關。

唐朝軍隊頭盔中的鐵簾以及日本人的學習

在唐朝的盔甲中也是有類似於帽簾這種配備的,在唐軍頭盔中有著用鐵片或者木片製成的鐵簾子。

這種鐵簾子能為士兵們在戰場上保護脖子不受對方的斬首,又不影響到脖子轉動的靈活度,而且又能防曬,實用感十足,所以在唐朝時期被大量運用在軍隊中。



在日本學習唐朝文化時,他們不僅學習走了唐刀的樣式,還學習了盔甲的樣式,所以日本的大名們也開始裝備上了模仿唐朝的盔甲,這個時候日本才開始出現了這種懸掛在盔甲上的簾子。

不過日本的物資非常貧瘠,他們的鐵料實際上是很少的,所以很多時候能用得起鐵盔甲鐵簾的一般只有“領主級”的大名才能享用得起,一般的武士們用的則是木甲、木簾。


日本的農夫士兵以及頭上的布簾

而在大名和武士之下,日本的軍隊中還有一個階級,那就是由農夫們充場的普通士兵。

在日本尋常打仗是武士們的工作,平常一場戰鬥是十幾名、幾十名、上百名武士互相用刀砍殺。

然後在他們的身後有著幾百號、上千號的農夫穿著藤甲、拿著魚叉農具在後面為他們助威,這些農夫基本上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如果哪一方的武士贏了,那就意味著這場戰鬥是哪一方贏了。


因為農夫士兵們的低下性,這個時候出現在他們頭上的簾子材質就變成了最廉價的布條,在很多時候這種簾子是起不到防護作用的,更多時候作用還是防曬,後來隨著日本歷史的變遷,大名、武士們頭盔上的簾子消失了,但是農夫士兵們頭上的簾子卻保留了下來。

一直到近代,因為要學習先進的西方文化、淘汰掉絕大多數傳統的東西,所以布簾才開始從日本的軍隊中消失滅跡。

日本因為學習西方文化,將帽簾經歷了淘汰到重新使用

其實在很多時候,這種簾子是敗也明治維新,成也明治維新的。

當時日本人的學習能力雖然給他們帶來了很多進步,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是有些盲目的,在當時他們的觀念中是有這種看法的:

西方有的必然是先進的,而西方沒有的就必然是落後的。

(明治維新後西化的日本人)

所以他們在發現西方沒有這種簾子的時候,就淘汰了這種簾子。

後來他們又無意間知道歐洲駐紮在非洲地區的士兵也有著這樣的簾子,這種簾子在非洲非常的實用,既能防曬又能防蚊,所以日本人就又重新將這種簾子普及到了自己的軍隊中。

首先出現在的地方就是當時他們的殖民地臺灣,因為臺灣相較於日本本土陽光比較猛烈以及蚊蟲眾多,所以這種簾子在臺灣的日本軍隊中開始擁有了用武之地,重新出現在了日本的軍隊中。

因為侵華戰爭的原因,帽簾全面普及在日本軍隊中

在民國時期,張作霖因為想要藉助日本人制衡俄國人,所以將一部分的日本軍隊放入了中國境內。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將整個東北丟給了關東軍,然後日本的軍隊才開始介入東北比較北方的黑龍江地區。

在日本關東軍駐紮在黑龍江的時候,他們遭遇到了嚴寒,他們發現在戴頭盔的時候,經常會因為結冰而導致脖部皮膚和頭盔粘在一起,一不小心就可能會扯掉一塊皮膚,最後沒辦法的他們又將在臺灣的帽簾普及到了嚴寒的東北,有著帽簾的阻隔,日本軍隊中才避免在嚴寒地區頭盔十粘住皮膚的尷尬。

在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帽簾開始普及到了所有日本軍隊中,在他們燒殺搶掠的過程中,中國的太陽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折磨,所以在這個時候帽簾實際上是起到了阻擋太陽的作用。

所以說日本軍人頭上掛的布條實際上起源於日本人在歷史中的兩次跟風,日本人開始時所學習的東西雖然大多數是實用的,但很多時候卻還是單純為了跟風而跟風,就比如歐洲人留八字鬍的時候,他們就開始留八字鬍,但是當德國人因為使用生化武器的原因只留下了一小撮鬍子,他們也開始將鬍子剃成了一小撮,所以這就是他們的跟風習慣,這個布簾也是同樣的道理。


孤客生


日本鬼子帽子後面的幾片“尿布”,叫做“帽垂”,或者叫“軍帽垂布”,是日本軍服中的制式用具。

實際上,在頭盔後面增加布片,這在古代就很常見。這種腦後的布片,可以稍微保護下脆弱的後脖頸,也能起到遮陽、擋風、擋蟲等作用。畢竟戰爭是很艱苦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保護身體的脆弱部位,有助於保持體力和戰鬥力。

比如看看下面這張李自成,他的帽子下面也有保護後脖子的垂布。

日本來說和中國類似,他們的步兵在古代打仗的時候,戴著斗笠,斗笠下面也有布簾用來遮陽。在平安時代以後,普通的步兵用布簾保護脖子,武士和將領則戴著金屬製造的頭盔,專門有遮擋脖子的部分。別小看這一張布簾。亂軍之中如果有人偷襲,背後一刀砍來,有這布簾和沒這布簾,差別老大的。

一種說法認為日本現代軍帽後面的布簾是從法軍學習來的。而法軍則是在北非軍團使用的,在沙漠地區防止陽光灼傷後頸,也防蚊蟲等叮咬。法軍的布簾大約是從阿拉伯人那裡學來的,但日本倒真未必是學法軍。如前所說,古代中國本來就有用布簾來保護後頸的習慣。

不過近現代日軍最早配發我們看到的"帽垂",是在1899年,天皇下令給佔領臺灣的日軍配發“軍帽垂布”,即在軍帽後增加三塊垂布,用於遮陽防暑降溫。這也是因為臺灣緯度較低,高溫潮溼,蚊蟲滋生,那裡的鬼子很需要這個。

估計是用的效果不錯,後來這個尿布就成為了日本鬼子各部隊的標準配置。等到日軍在1938年制定陸軍帽後,正式配發“略帽垂布”。從此,戰鬥帽加“帽垂”,成為標準的鬼子兵形象。而如果有中國人敢穿這個上街,揍一頓是沒錯的。


巴山夜雨涮鍋


那兩片布是保護耳朵,遮陽,遮風,擋蟲子用的啊,叫做軍帽垂布。

別看這種東西戴起來不好看,尤其是配合電視劇那些歪瓜裂棗一樣的演鬼子的演員,給人一種猥瑣的氣質,但帽子這個部分是很有用的。

遮擋陽光,驅散蚊蟲,擋擋風......別看就小小的兩塊布,但在戰爭上或者行軍過程中卻能讓士兵舒服很多。

但是關於這個軍帽垂布的起源,則有不同說法,有說法是根據日本傳統軍服改的,這也有道理,因為你看日本戰國時期(大概是中國的明朝),日本基層士兵們(鐵炮足輕,弓箭足輕,長槍足輕等)所戴的斗笠中就有類似的簾布,當然,高層的武士自然用不著,他們有頭盔。

但也有說法是近代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根據西方國家軍隊制服改變的,因為當年西方國家軍隊(法軍)有些駐紮在西亞北非等日照強烈的地方,為了給士兵防暑,所以給這些地方的士兵軍帽上增加了這東西。日本軍隊後來由於佔領了臺灣,臺灣此時蚊蟲肆虐,日照強烈,所以駐紮臺灣的日軍後來裝備了這個,最後推廣到全軍。

我想可能兩種可能性都有,應該是日本人結合自己的民族傳統,再結合西方制式軍服,混合起來形成了這種軍帽。


國史拾遺


相信每個人都看過抗日戰爭片,對於日本人的形象也有一個大致的瞭解,通常在他們的帽子後面都會有幾片布,肯定有不少人感到很疑惑,這是什麼東西?是用來做什麼的?

帽子可謂是軍人著裝必不可少的一種服飾,各國為了士兵能夠更好區分敵我,有時候就會在帽子上“大做文章”,日本人就是如此。他們的帽子上多了幾片布,其實那幾片布被日本人稱之為“帽垂”。在戰場上,尤其是在黑夜作戰,這種帶帽垂的帽子最容易被識別。

其實這種帽子早在日本古代就有,那時的帽子與二戰時期的不同,是那種高高長長的帽子。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斗笠式的帽子,為了方便日常穿戴,帽子就有了“帽垂”。香港早期警察戴的也差不多是這樣的帽子,但是後面並沒有“帽垂”,這樣像垂簾一樣的兩片布,我們平時都戲稱其為“屁簾兒”。

這種帽子被廣泛使用是源於法國,法國軍隊當時在沙漠裡作戰,炎熱的空氣讓不少士兵們怨聲載道,為了防止士兵們被太陽曬傷,便有了這種“帽垂”。但是法國士兵們戴的帽子的這幾片布可以從中分成四片,六片,不僅可以防止曬傷,又可以防止蟲蚊叮咬,雖然有點難看,但是實用性還是比較強的。

有的人可能會說這兩片布簡直是多餘,不過可別小看了這兩片布,其中的作用大著呢。日軍在入侵臺灣列島,遇到當地炎熱的氣候,這種“帽垂”便起到了關鍵作用。一方面可以保護住左右臉頰,便於更好的遮陽。另一方面又可以讓士兵們擦汗,保持軍隊的警惕性。後來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我國氣候差異比較大,日軍又時時刻刻在作戰,有很多日本軍人都是在陣地上度過白天黑夜。晝夜的溫差讓不少士兵都得了感冒,然而這種帽子的設計可以讓士兵們可以禦寒和避暑,受到日軍的推廣。

到了現在,這種帽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經常可以看到。我國鍊鋼工人的工作帽、採集石礦的工人帽,也都會有類似的帽垂,實用性依然很強。


霹靂火軍事


日本軍帽後的兩片布,被戲稱為“屁簾”,這種設計作用還是很大的,以前古代的士兵,大部分軍帽也是這種設計,如果沒用,在資源匱乏的日本,不會這麼浪費資源,做兩片沒用的布做裝飾的。



第一,防曬保溫。

在氣候變化大的中國戰場,溫度高時會達到快40度,為了避免脖子被太陽灼傷,在帽子上加一個帽垂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日本初期佔領的東北地區,冬天又異常寒冷,加一個帽垂可以防止凍傷耳朵,起到保暖的作用。



二,戰場擋碎片。

戰場上戰鬥打響,會激起很多飛沙走石,除此之外,還有炸彈碎片,加了一層布簾後,碎片打到布簾上,因為布簾是軟的,它會把石片的力道化解,而且不會因為彈片鋒利的邊緣被劃傷,導致脖子的大動脈被劃傷而大出血,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是基本救不回來的,所以布簾的作用很大。


風雲一點通


這種兩片破布的做法其實是受到法國軍團風格影響的,最早時候法國軍團就是這樣設計的帽子造型。

不要小看這兩塊破布,在某種情況下,這兩塊布起到的作用是相當大的。

一種說法大概就是防止蚊蟲叮咬和防止太陽暴曬。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為了防止步炮兵或專業炮兵戰鬥時耳朵被炮火發射的聲響震聾,同時也為了減弱對方炮聲。

還可以有效防護在戰場上的時候保護頸部,不被流片,飛濺的石塊劃傷,是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的。

不管是掩體也好,或者巷戰也好,被子彈和彈片撞擊飛崩的碎石,或者硬物非常容易劃傷皮膚,這兩片破布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它起到的作用就是能很好的保護頸部。

還有就是在近身肉搏時,這兩片破布也能起到阻止作用,刺刀或者砍刀砍刀了脖頸上,這兩片破布起碼能防止出現致命傷!

說不定就能逃過一劫!

所以這兩片布並不像我們平時國內看到的那個抗日劇裡被醜化了的那麼搞笑,人家設計這東西是從實用性出來認真考慮過的!

寫於2018.1.1

(我是谷樸說,一個青銅級歷史小學生,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的留言和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