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江蘇實現生態葬設施鄉鎮全覆蓋

2020年底江蘇實現生態葬設施鄉鎮全覆蓋

殯葬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讓群眾得實惠,環境得保護,資源得節約,政府最需要做的就是保基本。3月29日至30日,記者在徐州和宿遷等地走訪多個鄉鎮,發現惠民殯葬的內涵正變得越來越豐富。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記者在鄉鎮公益性公墓採訪時,遇到很多參與新式祭掃的農民。

睢寧縣雙溝鎮地處偏遠,與安徽接壤,長期以來,這裡的農民去世後都直接葬在大田裡。一個鎮20個行政村有20多個老林地,私埋亂葬佔用大量耕地。去年,鎮裡出資2000多萬元興建孟圩公墓,不到一年時間,群眾自願動遷6000多座散墳入園,復耕土地100多畝。每個村都有公交通往公墓,方便村民祭掃。

驅車行駛在宿遷宿豫區幸福大道上,道路兩側大片大片桃園、梨園、杏園內春花爛漫,煞是好看。而以往這些溝渠、大田裡時不時就會冒出個墳頭,不但破壞環境,還影響規模作業。土地流轉後,村民甚至會因墳頭和農場經營者產生矛盾。

適逢週六,宿豫區曹集鄉追思園墓地內掃墓的群眾絡繹不絕。大門口,紙錢換鮮花活動很受歡迎,宿豫區還將今年的文明殯葬宣傳活動設在了墓園。“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來往的掃墓群眾紛紛駐足聆聽,並欣然領一束鮮花入園祭掃。

自從前年墓園建起來,這裡就成為周邊3個街道和1個農業園區16萬人口的“人生後花園”。墓園四季有花有樹,道路整潔,環境宜人。很多人一開始不願意將先人入葬墓園,村居幹部就帶他們先來看,來比較。“城區一個經營性墓地要幾萬元,我們這裡的環境和經營性公墓已沒啥差別。而葬大田裡,子孫掃墓常常搞得一身泥。孰優孰劣,群眾自會選擇。”曹集鄉民政助理顧廣州說。

公益+免費,助力綠色殯葬

推廣綠色殯葬,除了靠潛移默化觀念浸潤外,公益和免費也是關鍵詞。

睢寧縣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仝向群說,過去農村散墳是年年平,年年添。現在普及公益性公墓,既節約了土地,還緩解了幹群關係,一勞永逸。

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中,宿豫區曹集鄉農民已全部住進整潔現代的集中居住區,長期困擾地方的私埋亂葬也迎來根治的機遇。鄉政府決定出資320萬元建設公益性公墓,連一年20萬元的管理費也由財政出,群眾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免基本殯葬費,免安葬費,免墓地費……價格和環境的優勢促成綠色殯葬初步實現。

宿豫區副區長朱靜波說,他們在全省率先實現殯葬全免費政策,全區沒有一家經營性公墓,取而代之的是10個全免費公益性公墓,每年直接減少群眾治喪支出2600萬元,這也從源頭上杜絕了豪華墓、天價喪葬費等現象發生。現在一個鎮一個特色產業,12公里長的石榴大堤、收益頗豐的金銀花種植園、人氣漸旺的文旅小鎮……處處展現文明鄉村、美麗鄉村新畫卷。

江蘇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傳統墓葬佔地面積大,嚴重影響土地流轉和機械化耕作。公益性公墓雖然需要財政投入,卻是花小錢辦大事,造福子孫後代。目前,全省已建成5605個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園中有林、林中有園,成為各地公益性公墓的“標配”。

節儉辦喪事,“大執”來引導

白事怎麼辦?“大執”說了算。湯超是睢寧縣邱集鎮沙祠村的“大執”,也就是村紅白理事會的負責人。哪家辦喪事,他都會主動上門“服務”。喪事大操大辦,一場白事耗掉農民幾年的純收入;裝棺再葬,侵佔耕地林地,土地消耗驚人……這些都是多年來困擾蘇北農村的喪葬陋習。

“都說我們農村人辦喪事喜歡攀比。菸酒、飯菜標準越定越高,還偷偷打棺材建大墳頭……”湯超無奈地說,以前這樣做真不是因為村民們“喜歡”,而是風俗如此,不這樣辦怕被說閒話。現在,村裡有威信的老支書、老黨員、老教師牽頭立約,大家節儉辦事有了依據,窮也好,富也好,白事一個樣,沒啥好比的。

在徐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李義峰看來,移風易俗就得因地制宜,靠群眾自己管自己。當地節儉辦喪不靠政府行政強推,因為紅白理事會已覆蓋徐州2190個城鄉社區,大操大辦、互相攀比之風有了質的改觀。

省民政廳還與省文明辦大力推進殯葬改革內容進入村規民約,推廣紅白理事會制度,力爭實現全覆蓋,打通殯葬改革的“最後一公里”。

“殯葬最終還是一種精神產品,只有依靠政府推力、市場運作和文化認同,滿足老百姓慎終追遠的情結,才能讓綠色殯葬成為人們共同的選擇。”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調研員張漢平表示,全省已全面落實惠民殯葬政策,基本喪葬費財政承擔,部分地區還將骨灰盒、骨灰存放納入惠民範疇。這3年,全省支出惠民殯葬資金達10億元。到2020年底,新建城鎮公益性公墓節地生態安葬率要達100%;立體式公益性骨灰安放等節地生態安葬設施要實現鄉鎮全覆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