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用戶102228058584


緬甸是著名的文明古國,是世界著名的稻米產地,漢朝時著名的“蜀身毒道”的必經之地。緬甸資源豐富,與泰國等一樣,佛教也非常昌盛。不過,如今的緬甸時局並不穩定,而且經濟發展水平也相當滯後,是聯合國公認的世界上最不發達地方之一。

對於緬甸,整體上要形容描述起來非常繁複,也並不好完整敘述,主要概括一下的話有這麼幾點:

  • 第一,盛產稻米,是世界“三大米倉”之一;
  • 第二,資源豐富,翡翠、柚木、寶石等蜚聲全球;
  • 第三,經濟相對落後,紛爭不斷。
  • 第四,佛教昌盛而歷史悠久,被稱作“佛塔之國”。


緬甸的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在東南亞也僅次於印尼。全境多高原與山地,而平原主要分佈於南方河流中下游與河谷地區。以東籲為界大致分成上緬甸與下緬甸,上緬甸以曼德勒為中心,是古緬文化興盛之地;而以仰光為中心的下緬是其經濟最繁榮的地方。

緬甸各種自然資源都相當豐富,森林覆蓋率超過50%,盛產優質木材。除此之外,寶石與翡翠享有盛譽,無論儲量還是質量都相當出眾,甚至英國王冠上的“黑王子”也是緬甸所產。近年來,緬甸豐富的油氣資源、水利以及海洋資源也得以開發。


古代的緬甸曾經盛極一時,雄據一方,雖然近代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但二戰後憑藉豐富的資源,仍舊是當時亞洲最富有的地方之一。

不過,今天的緬甸卻是世界上最欠發達地方之一。其經濟仍舊以農業為主,工業只有少量的紡織、木材加工、食品、製糖等,油氣開發帶來的財富近年來迅速增長。油氣中緬之間的水力、油氣開發合作很多,前景十分廣闊,尤其中緬油氣管道,為咱們開闢了更安全便捷的能源通道。

土地肥沃水熱充足的緬甸,向來都是著名的稻米產地,與越南、泰國並稱為“世界三大米倉”之一,稻米產量與出口量非常大。緬甸雖然經濟欠發達,但大多數貧苦地方吃飽還是沒問題的。


千百年前,佛教從古印度傳入緬甸後不斷壯大,影響力十分深遠。如今的緬甸仍舊佛教昌盛,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佛塔建築,也被譽為“佛塔之國”。

其實緬甸跟泰國一樣,當地的男子一生中都要剃度出家一次,而僧侶的地位也很高。或許正因如此,緬甸人性情溫和友善,樂善好施,無論是仰光、曼德勒、密支那這樣的城市還是偏僻的鄉村,到處都是建造寺廟與佛塔。

緬甸資源豐富,地理位置也相當優越,隨著整體環境的安定好轉,其發展前景是相當廣闊的,比如中緬油氣管道建設以及水電開發項目,就進行的很順利。儘管緬甸的經濟不太發達,可緬甸重視教育,識字率超過94%,這對於將來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而對於咱們來說,有個更加安定有前途的鄰居,也是一件好事。


澹奕


緬甸是我國的一個領國,位於我國西南部地區,面積67.6萬平方公里,與青海省面積幾乎相當。

緬甸國土形狀很像一個菱形,東北部與我國的雲南和西藏接壤,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部與老撾和泰國搭界,西南則是孟加拉灣。由於地處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匯處,緬甸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國和印度極大地影響。

緬甸全國大部分都處於熱帶地區,氣候炎熱,降水豐富,境內多山,石油、天然氣、金、鐵、玉石、木材等資源都十分豐富,但是緬甸經濟卻非常落後,是聯合國認定的欠發達國家之一。

緬甸是一個多民國家,其主體民族是緬族,除了緬族外,還有其他大小數十個民族。雖然在這個國家中,緬族佔有支配地位。但是緬北的諸多民族自古處於長期自治狀態,他們不願意被緬族所統治。再者,緬族的經濟文化也發達不到哪去,很多少數民族也看不起緬族。而更重要的是,緬甸政府奉行大緬甸主義,殘酷壓迫其他少數民族,這些因素都導致國家一直處於分裂狀態。

(緬甸最大城市仰光街景)

在歷史上緬甸很早就出現了人類居住的跡象,不過直到中國唐代,緬甸才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王朝——蒲甘王朝。蒲甘王朝確立了佛教在緬甸國教的地位,其對緬甸的文化產生了深淵地影響。1004年蒲甘王朝派人向北宋稱臣,但是當時的緬甸和北宋並不接壤,兩國之間還隔著一個大理國。

1253年蒙古人佔領四川后繼續南下消滅了大理國,蒙古人開始與緬甸發生接觸。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並開始以天朝上國自居,在建元之後忽必烈遣使要求蒲甘國王稱臣,但沒有得到回應。

1277年元軍入侵緬甸,但因氣候炎熱退兵,此後兩國邊境衝突不斷。1279年元軍滅宋,隨後元軍開始大舉入侵日本、爪哇、越南等國。1283年元軍滅蒲甘王朝,緬甸從此陷入長達300多年的四分五裂,直到1605年東籲王朝驅逐了葡萄牙人,再度完成統一。

東籲王朝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王朝,其先後與大明和泰國開戰,挑起了近半個世紀的“明緬戰爭”和長達200多年的“泰緬戰爭”。

1752年孟族貢獻了東籲王朝首都阿瓦,東籲王朝宣告滅亡。此後緬族領袖雍籍牙擊敗了孟族人,建立了緬甸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貢榜王朝。

貢榜王朝是緬甸歷史上的最巔峰時期,這個王朝建立之時正逢西方殖民者進入亞洲。緬甸通過與葡萄牙和英國的貿易,獲得了大量先進的西方火器,這大大提升了緬軍的戰鬥力。

隨著國力的增強,緬甸開始大舉入侵周邊鄰國,甚至一度攻陷泰國首都。而緬甸似乎也不把清朝當根蔥,從1762年起,緬甸就開始大規模騷擾清緬邊境,由此引發了著名的清緬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緬甸先進的火器大大震撼了清軍將領,但滿洲騎兵兇悍地野戰能力還是重創了緬甸人。可由於滿漢官兵實在難以適應緬甸炎熱的氣候,以及清軍將領輕敵冒進,最後清軍並沒能在武力上擊敗緬甸,清廷在無奈之下只得停戰。

雖然清帝國沒能贏下清緬戰爭,但此戰還是成功地遏制了緬甸的對外擴張。

時間在來到19世紀後,隨著英國人佔領了印度,英緬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而英國則通過三次“英緬戰爭”徹底佔領緬甸,貢榜王朝宣告滅亡,緬甸淪為英屬印度旗下的一個獨立省份。

一戰後,世界各地民族主義興起,緬甸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迫於緬甸人的不斷反抗,英國人在1937年同意給予緬甸人一定的自治權力。到二戰時,迫切希望民族獨立的緬甸人組成義勇軍,先是選擇與日本人合作,趕走英國人。但在戰爭後期,眼見日本人就要完蛋了,緬甸人又轉而投靠了同盟國。戰後緬甸宣佈獨立。

1947年2月在緬甸北的彬龍鎮,緬族、撣族、克欽族和欽族領導人簽署《彬龍協議》,同意建立統一的緬甸聯邦,共同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不過獨立之後的緬甸政局卻十分混亂,全國一直是處於軍事獨裁之中。

2010年緬甸結束了軍政府時代,開始了民主化道路,與西方的關係也大大改善。但是在緬北少數各邦自治問題上,中央政府與地方仍舊是難以打成協議。2015年緬甸政府軍突然入侵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並控制了果敢大部分地區,由此再度引發了中央與各邦的衝突。

此後政府軍暫停了在緬北的軍事活動,但如今緬甸政府與北方各邦的關係還是箭在弦上,緬甸的和平統一之路依然遙遙無期。

(緬北武裝之一的撣邦民族軍)


千佛山車神


緬甸。全稱是緬甸聯邦共和國.是位於亞洲東南地區的一個國家,是東盟成員國之一。與印度和孟加拉國,中國,泰國和老撾為鄰。新首都為內比都。緬甸領土面積大約67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40位,佛教是緬甸的國教。國內緬族為核心民族,政治上有先天優勢,有部分長期在戰火中的少數民族有著強烈的獨立意識。

18世紀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後來為英國把緬甸劃歸為英屬印度度的一個省。這也為日後緬甸獨立以後和印度的領土糾紛埋下禍根。二戰結束以後,緬甸隨即在1948年宣佈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在80年代末期,由於國家動盪,全國爆發遊行示威。緬甸國防部長蘇貌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也就是成立實際上的“軍政府”緬甸軍隊廢除緬甸現行憲法,停止議會運行。國家其他權力機關也停止運行,就此緬甸受到以歐美國家的全面制裁,但這種制裁沒有被東盟所接受,歷經近二十年制裁,緬甸民生凋敝,國家困苦。在緬甸各個政治團體積極爭取下,經聯合國的斡旋。各個政黨終於與緬甸軍政府達成協議。在2008年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2016年3月15日,緬甸聯邦議會選出吳廷覺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

緬甸屬於世界欠發達國家,屬於聯合國公佈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二戰結束以後,緬甸獨立以後國家就處於不穩定狀態,由於沒有一個強大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過於強大,甚至有自己獨立武裝。由於地理原因,再加上經濟,民族矛盾,社會發展不不均衡。緬甸主體民族緬族和其他民族的巨大差異,使得緬甸自獨立以後就衝突不斷,在1950年就發生內戰,甚至執政黨都發生分裂。國家的動盪不安引發國家更大動盪,緬甸武裝部隊司令奈溫強行接管政權。這是緬甸的第一次軍政府時期,由於軍方的高壓政策,使得緬甸在形式上趨於穩定,甚至出現了亞洲的第一位聯合國秘書長吳丹,但由於奈溫執政時期出現最大經濟危機和血腥鎮壓少數民族獨立運動,以及緬甸以政府的行為販毒。導致國內販毒情況嚴重。在內外的巨大壓力下奈溫被迫在88年辭職,1988年,緬甸國防部長蘇貌為首的軍隊全面接管國家政權,也就是第二次軍政府。此次軍政府歷時20年,也是最為歐美所詬病的20年,但頗為譏諷的是,這20年也是緬甸經濟最發達,國家最安定20年,也是緬甸和國際融合最深的20年,在此期間,緬甸加入東盟。

作為一個佛教徒國家,普通的緬甸百姓民風淳樸,由於沒有被開發,國家環境優美,佛塔叢生,處處都有僧人,或誦經,或冥想。但就是這樣一個信佛的國家,卻是東南亞最動盪,最混亂,實在是讓人費解。緬甸由於長期的軍政府狀態。被歐美國家制裁,被隔絕於國際社會之外,在國際社會和聯合國的共同斡旋之下,緬甸軍政府交出權力給選舉出來的民選政府,但軍方必須佔有議會30%的議席,而修改憲法必須要得到議議會80%同意,這就是說,緬甸軍方選擇依舊是緬甸政治勢力不可輕視和忽略的重要力量。在2016年。吳廷覺當選為緬甸為半個多世紀以來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

但現在的的緬甸分裂勢力依舊很強大,由於緬甸政府多次失信於分裂勢力和少數部族。導致彼此不信任,分裂勢力不願意放下武器談判,要求必須保留武裝力量,而緬甸民選政府要求分裂分子必須放下武器談判,由於雙方分歧巨大,從而造成衝突不斷,從現在看來,緬甸有可能陷入國家分裂和內戰的狀態,而現在的緬甸的民選政府似乎對此無能為力。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它夾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三大塊地理板塊之間,北部寬廣而遼闊;南部細長而狹窄,國土面積達67.6581萬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島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是我通往南亞和印度洋的一個重要通道,是影響我西南方向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

緬甸人口約6038萬,由135個民族組成,其中三分之二是緬族,除緬族外,主要的少數民族還有佤族、克倫族、克欽族、若開(音)族等,主要信奉佛教, 緬憲法承認的民族有135個,其中緬族佔總人口數的65%,是緬甸的主要民族(相當於我國漢族)。

最早的緬甸只是由緬族佔領和統治的地區,其他的少數民族不屬於緬甸,直至19世紀英國入侵緬甸後,才將緬族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統一,形成今天的緬甸,隨後英國人對緬實行“分而治之、以夷制夷”政策,大多數少數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武裝,自立一方(相當於我國古代的王,擁有自己的武裝和政權)。

緬甸獨立後,緬政府與各少數民族領導人簽訂了著名的《彬龍協議》,並以此為基礎制定了1947年憲法,規定民族邦有很高的自治權,十年後可自行決定是否留在聯邦或者獨立。這個彬龍協議也就是今天緬政府軍與民地武之間最大的爭論核心!

2009年,緬政府根據上一年通過的新憲法,為實現“一國一軍”,推出整編民地武方案,強迫各民地武交槍交權,遭到強烈抵制,緬軍與民地武之間的爭鬥由此展開。所以,英國人從大局上在緬甸做了兩件事,一是真正統一了緬甸的版圖;二是分而治之,逐漸拉大了大緬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距離,加之少數民族相對落後,加大了民族矛盾激化。

緬甸地勢北高南低,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資源相當豐富,素有森林資源大國之稱。森林覆蓋率高達52%,人均耕地6畝以上,土地肥沃,被稱之為亞洲的“糧倉”,盛產柚木、酸枝、鐵力等優質紅木,石油、天然氣儲量十分豐富,金、銀、銅、鐵、鉛等有色金屬礦石分佈廣、儲量大、含量高,翡翠、寶石品種多、質地好。以上僅屬個人關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鄉村風景音樂


緬甸也被稱為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主權國家。

該國的官方名稱是緬甸聯邦共和國。

它位於中國的東北部,緬甸的東部是老撾和泰國,南部是安達曼海和孟加拉灣,西部是孟加拉國和印度。官方語言是緬甸語。

截至2017年1月1日,緬甸人口估計為5454萬人。它是世界上面積第39大的國家,面積約為67萬平方公里。

內比都是緬甸的首都。

北部的地形主要以丘陵和山谷為主,東部和西部由山脈組成,使其形成一個巨大的馬蹄鐵。 被群山圍困起來的是伊洛瓦底江,辛德溫河和錫塔河流域的平坦土地,該國大部分農業用地和人口集中在這裡。

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是緬甸的最高點。

在遙遠的南部,丹老群島包含800多個島嶼,其中大部分完全無人居住。

緬甸沿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有1930公里的海岸線。緬甸的許多海灘都未被破壞,未被發現,讓人想起20 — 30年前泰國的海灘。

1948年,緬甸的森林覆蓋率達70%,截至2016年,森林覆蓋率僅略高於1948年的47%。

緬甸目前有39個保護區,佔該國陸地面積的約5.6%。阿朗古達卡塔帕國家公園面積1605平方公里,是緬甸最大的國家公園。 該公園由帕託隆森林和毗鄰的塔恩德溫森林組成。 該公園最初成立於1893年7月21日,並於1917年擴建。

蒲甘是位於緬甸曼德勒地區的古城。 蒲甘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佛教寺廟,佛塔,和佛塔廢墟,其中許多可以追溯到11世紀和12世紀。 從9世紀到13世紀,這座城市是異教王國的首都,這是第一個統一後來構成現代緬甸的地區的王國。



蘇達崗被認為是緬甸佛教中最神聖的地方,因為它保存了佛陀的頭髮和其他宗教遺物。 這座擁有2500年曆史的寶塔位於緬甸最大的城市仰光的辛塔塔拉山上。

凱凱蒂約寶塔也被稱為金巖,是一座7.3米的小寶塔,建在巨大的巨石上,看起來好像它即將從懸崖邊緣掉下來。

唐卡拉特佛教寺院位於一座已滅絕的火山塞頂上,是緬甸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景點之一。 遊客必須爬上777級臺階才能到達修道院。

寧靜的茵萊湖是緬甸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 除了大自然美景外,湖泊還吸引著遊客前往因達的高蹺房屋。



烏本橋橫跨緬甸阿馬拉布拉附近的唐格曼湖。 這座1.2公里的橋樑建於1850年左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柚木橋。

自英國殖民統治以來,“緬甸”這個名字一直在使用。 然而,在1989年,軍政府將該國名稱的英文版本從“Burma” 改成 “Myanmar”。

緬甸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擁有強大的農業基礎。 它還擁有豐富的木材和漁業儲備,是寶石和玉石的主要來源。 緬甸的旅遊潛力很大,但仍未發展起來。

莫辛加是來自緬甸的米線和魚湯,是緬甸菜餚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被許多人認為是緬甸的國菜。


王不宇看世界


緬甸名義上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有七個省七個少數民族邦,實際上是一個被殖民統治所捏起來的國家。而且緬甸沒有學會如何建立一個現代國家制度,主體民族盲目的在追求大民族沙文主義情緒,甚至比這還惡劣,他們對於少數民族世代聚居的地區態度非常的不切實際,那就是要地不要人。這怎麼可能做到呢?於是緬甸的內戰就一口氣綿延了70年,把自己從東南亞最富的國家打成了最窮的國家,就這樣子還看不見盡頭。

最初的緬族,跟緬甸許多其他少數民族一樣是從青藏高原的東側南下古羌人的一支,只是大家來的先後次序不一樣,緬族出發的時間比較早。緬族祖先到達當地之後征服並且融合了當地的少數民族,開始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但是與此同時,今天緬甸境內的幾個其他比較大的少數民族也先後南下,並且開始分別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比如若開族就曾經建立了一個阿拉幹王國。

當蒙元的征服被茫茫的叢林所阻時候,只是湊合事兒的征服了大理國並且讓原先大理國的上層貴族繼續統治當地。可是大理國畢竟就此崩潰了,原先屬於大理國的這些邊緣民族就開始逐漸的漸成為單獨的國家。

到明朝開始重新徵服雲南的時候卻犯了一個非常愚蠢的錯誤,最開始明朝在中南半島一帶設立了許多宣慰司,這實際上就是給當地的少數民族頭領封官,讓他們名義上服從明朝,定期進貢而已。但是隨著明朝的統治開始向內收縮,尤其是對越南的放棄,明朝皇帝開始認為許多地方自己根本是管不了的。在此期間,因為幾個所謂的宣慰司進行了叛亂,明朝地方政府官員就開始放手發動其他宣慰司協助圍剿。

緬甸在此期間據稱是有功,並且因為原先最強大的敵手,其他幾個宣慰司在明朝的愚蠢政策下逐一破亡,藉著賞賜和強敵的破滅這個有利形勢,緬甸開始獨大起來。翅膀硬了的緬甸乾脆來明朝的帳都不買,明朝也確實拿他無可奈何,緬甸就放手在中南半島大幹,諸如泰國都滅了幾個來回這種事情……

可惜時間轉的太快,緬甸滅了最後強敵阿拉幹王朝之後不久,東印度公司就已經到了阿拉桿隔壁的孟加拉,很快東印度公司順手就把緬甸滅了……

緬甸成了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個二層的殖民地。直到二戰的末期,昂山將軍的滑頭,讓緬甸在日本和英國之間左右逢源,最後對日本又反戈一擊,贏得了英國報酬——獨立。

英國人實際上對緬甸當時已經是有心無力了,所以說,在英屬印度鬧著忙獨立的時候,英國人根本就是稀裡糊塗,乾脆撒手一走了之。

在英國征服緬甸期間,英國除了征服緬族地區的南部之外,對北部地區也進行了征服。但是迫於強弩之末,英國對於北部地區的征服其實也很稀裡糊塗,他們幾乎採取了明朝當年的態度,那些少數民族的頭人只要服從了英印政府,接受英印政府下屬的仰光行政機構分支,各種命令那就可以了。英國人對他們沒有什麼別的興趣。

英國人拔腿就走,事情就麻煩,這些少數民族從來不認為他們是緬甸的正經一部分,都要開始分家單過。昂山將軍見事不妙,親自穿上最強大的少數民族克欽族的服裝,跑到克欽族聚居區的腹地,親自勸說克廳族的領袖參加緬甸,並且保證說緬甸是搞聯邦制,暫時先試試,十年為期,如果少數民族還不滿意,就自己分家單過。

很不幸昂山將軍很快就被暗殺了,後上臺的緬族政客,先是利用克欽族打服了其他不想參加聯邦的少數民族,然後趁著自己的軍人勢力壯大,又把克欽族的高官一腳都踢開……

今天的緬甸政府就是這樣子,採取了要地不要人的態度對待少數民族,他們發的身份證有四種,第一種叫作原住民,其實主要就是緬族,和其他完全緬化民族,這些人有完全的公民權。第二種叫做客籍民,這些人民事權利沒什麼問題,但是沒啥政治權利,不過以後可以考慮歸化成為原住民。第三種叫作寄住民,簡單說來就是承認你在這個地方住著,但是別的什麼地方都不許去,不可以離開家鄉,甚至不可以買手機卡,但是交稅的義務一分也少不了。第四種叫做臨時民,簡單一句話就是有你這個人什麼時候攆你走,看她心情。

可是那些被列入了第二種或者第三種的少數民族,實際上都是在這些地方居住了千年之久,他們之所以被列入了緬甸,從歷史法律原因講是要去謝謝英國的殖民政府,從現實角度上講就是昂山將軍當年許諾的那個十年可以獨立,然後建立的聯邦。

就這個樣子,緬甸的主體民族還採取那個態度,這個內戰可能打完嗎?


千里巖


在中南半島,緬甸是文明古國,是被佛祖青睞的國度,東北邊境與中國西南邊陲接壤。緬甸地處中印兩大文明古國的中間,吸收二者精華的同時,也保留了他們最古老最獨特的民族傳統。同時緬甸民族眾多,國內有許多獨立的邦,因為政見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所以不時暴發戰亂。即使現在的民主政治時期,也很難達成和解。

緬甸境內佛塔林立,曾被稱為萬塔之國,旅遊資源最為豐富。主要有仰光、茵萊湖、曼德勒和蒲甘,我曾將緬甸隨處可見的佛塔、滿街的檳榔、男人的筒裙、女人的特納卡和全民族謎一樣的微笑列為“緬甸五大怪”。也許有失偏頗,但卻是緬甸最有情調最有特色的民族風情。

緬甸是佛國,是金地,版圖如飛舞的風箏,在自由翱翔的同時,又受到諸多的牽制。從南方漫長的海岸線到北部野人山區,從遠古的太公國到現在的民主政治,從來自青藏高原的驃人到中國遠征軍,緬甸的過往與華夏源遠流長,剪不斷,理還亂。

上圖為緬甸獨立之父昂山將軍雕像


小重山


緬甸全稱緬甸聯邦共和國,位於東南亞,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之一。緬甸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與我國雲南省接壤,東南接壤泰國與老撾。緬甸首都原為仰光,2005年11月6日遷往內比都。緬甸國土面積676578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緬甸人口約為5386萬,GDP總量632.25億美元,人均GDP約為1275美元。緬甸現役部隊接近50萬,實行志願兵役制,年軍費約6-8.5億美元。緬甸陸軍分成12個地區司令部編制,編有10個輕裝步兵師師部,12個軍區司令部,32個戰術指揮部,245個步兵營,7個炮兵營,4個裝甲營和2個高炮營。緬甸海軍分為三個軍區:駐仰光的伊洛瓦底海軍區、駐實兌的若開海軍區 、駐毛淡棉的德森達依海軍區。緬甸海軍最初只是一支江河巡邏隊,在孟加拉海灣和安達曼海的近海岸的作戰能力有限,主要負責清剿毒品走私。緬甸空軍編有3個戰鬥機中隊,2個攻擊戰鬥機中隊,2個防暴機中隊、1個運輸機中隊和4個直升機中隊,裝備有作戰飛機83架、武裝直升機29架。

緬甸軍隊除了清剿毒品走私之外最大的任務可能就是與國內少數民族武裝作戰。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目前緬甸官方承認的有135個民族: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佔總人口的68%,撣族佔9%,克倫族佔7%,孟族佔2%,克欽族、克倫尼族佔1%、欽族佔2%、若開族以及華人佔3%,此外還有一部分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緬甸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族、克欽族、克倫族、撣族和孟族等族有自己的文字。自1948年緬甸獨立至今緬甸湧現出大大小小數十支少數民族武裝力量:撣邦民族軍、撣邦聯合革命軍、撣邦聯軍、佤邦聯合軍、果敢同盟軍、克欽獨立軍、克欽新民主軍、克倫民族解放軍、克耶解放軍、德昂民族解放軍、若開羅興亞救世軍、若開軍、庫基民族軍、佐米革命軍、欽民族軍......迄今為止緬甸政府軍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衝突仍時不時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和平之路似乎仍遙遙無期。那麼緬甸如此錯綜複雜的民族關係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得從緬甸國家的形成歷史說起。

大約在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今天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根據《漢書》的記載:大約在公元前200年左右驃族人來到依洛瓦底江上游並控制了由當時的漢代永昌郡經過今天緬甸境內通往印度次大陸的南方絲綢之路。220年驃族人正式建立國家,被稱為驃國,都城為卑謬。在613~718年的毗訖羅摩王朝統治時期驃國進入全盛時期:有18個屬國、298個部落和9 個城鎮。其疆域北抵南詔(今中國雲南德宏和緬甸交界地區),東接陸真臘(今泰國、老撾、柬埔寨接壤一帶),西接東天竺(今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等地),南至海,東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據有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儘管驃族人在今天緬甸的領土上建立了史上最早的國家,然而關於驃族人是否是現代緬甸主體民族緬族的直系祖先卻存在爭議:一說驃乃藏緬系中的一支,今已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而不復存在;另一說認為驃人就是緬人的前身。832 年(唐大和六年)驃國都城被南詔攻陷,驃國遂亡。驃國滅亡後緬人建立的蒲甘王朝取而代之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

849年披因比亞建立蒲甘王國。1004年蒲甘王國遣使朝貢中國當時的北宋王朝。當時在今天的緬甸這塊土地上分佈著大大小小的若干國家,彼此之間征戰不休。在這些國家中蒲甘王國可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蒲甘時期的碑銘來看:蒲甘附近地區當時已種植水稻、高粱、豆類、冬瓜、茄子、胡椒、葡萄、甘蔗、檳榔等61種農作物,農業生產已具有相當的發展水平,經濟的發展為蒲甘發動統一緬甸的戰爭打下了物質基礎。1044年緬甸史上的一代雄主阿努律陀成為蒲甘國王,他首創了緬甸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大規模使用戰象作戰的先例,這使蒲甘的軍事力量迅速強大起來。1057年阿奴律陀揮師南下討伐孟族人建立的國家直通,隨後勃固等孟人國家也歸附了蒲甘。南方地區的征服使蒲甘王國得到了出海通道,與此同時阿奴律陀把在直通得到的許多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和珍寶以及眾多僧侶帶回蒲甘,隨後又把上座部佛教定位蒲甘國教,這對緬人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阿奴律陀並未就此停下自己對外征伐的腳步:他西征若開,又南征勃固,勢力向延伸到德林達依地區。之後阿奴律陀一度北侵併在越過八莫後同當時中國雲南地區的大理國爆發衝突,但在不久之後兩國和解。在回師路上他順道撣邦地區,迫使當地酋長向其進貢。在西面他率軍翻越阿拉乾山脈征服了阿拉幹北部。在東北方向他的統治擴大到了與今撣邦地區交接地帶,在傑沙、太公、曼德勒、八莫等地建築了43處要塞。他還征服了昭披耶河流域的泰人地域並擊敗真臘,其影響力甚至擴展至錫蘭和爪哇。儘管如此阿奴律陀並不是一個只知道武力征伐的莽夫,在文治方面同樣有傑出成就:這一時期他為弘揚佛法而醉心於佛教建築的修建,瑞海宮佛塔因此而誕生。他孟族與驃族的文字創立了緬文,還用三年時間開鑿皎施運河以利灌溉。

1077年阿奴律陀死後其子修羅即位。六年後孟人在領袖耶曼幹率領下舉兵反叛並在畢陶他島戰役中殺死了率軍前來鎮壓的緬王修羅,隨即包圍了蒲甘城。這時阿奴律陀的另一個兒子江喜佗挺身而出戰勝孟人軍隊,因此被人民擁戴為王。儘管江喜佗是通過鎮壓孟人起義而上位的,但為避免同孟人再起糾紛,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而採取了團結孟人的國策:他的登基典禮按孟人的習俗進行,然後用孟族文字記載在在瑞喜宮佛塔的碑銘上。他在位時期文武大臣中不乏孟族人,他還與此前孟族國家的公主聯姻,還立了具有孟人血統的外孫阿隆悉作為王位繼承人。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緩解了緬甸國內緬人和孟人之間的矛盾。1112年具有孟人血統的阿隆悉繼位後製訂法典、發展工農業生產、統一全國度量衡、促進商業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這一時期勃生髮展成為通往海外各國的重要海港。1254年那羅梯訶波帝即位後實行暴虐無道的殘酷統治,一時間緬甸國內四方叛亂風起雲湧。位於蒲甘城北部的撣族勢力趁勢興起,南部的孟族也表現出日益強烈的離心傾向,而在撣族和孟族的背後都有外國勢力的存在:撣族同北方的大理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有著密切的交流;孟族則同中南半島東南部的高棉帝國關係密切。就在緬甸國內和周邊局勢紛繁複雜之際一個更為強大的敵人出現了: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征服了大理國。1271年已成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仿照中原漢制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要求蒲甘王朝稱臣朝貢,然而蒲甘方面始終不予理睬。1277年元軍越過此前大理和蒲甘的邊界線進攻八莫,後因水土不服而主動撤離,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1279年元滅南宋後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後來元朝又進一步將蒲甘納入緬中行省管轄,再後來又併入雲南行省。1381年七月徵南將軍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將藍玉、沐英一同遠征雲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投滇池自殺,明軍平定雲南。此後明朝在繼承延續元朝在西南地區的疆域基礎上又設立了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三大宣撫司和車裡宣慰使司、緬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養宣慰使司、老撾宣慰使司六大宣慰司,合稱“三宣六慰”。明朝全盛時期的領土幾乎曾一度覆蓋過整個緬甸並擁有印度洋出海口。儘管明朝對三宣六慰地區一直採取羈縻統治,當地土司一直保持相對比較獨立的自主權限。

自從蒲甘王朝被元朝征服後其統治下的各部族則逐漸發展成為獨立性較強的土司政權:1368年撣族在緬甸東部阿瓦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則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此後緬人暫時失去了緬甸歷史舞臺的主角身份,緬甸歷史進入到撣族的阿瓦王國和孟族的勃固王國雙雄並立、南北交戰的時期。與此同時在這兩大強國之外,緬甸各地分化出若干王邦部落,這些小邦為了在阿瓦和勃固雙雄之間夾縫求生要麼臣服於中國元、明兩朝,要麼稱臣於暹羅。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16世紀30年代的中國明朝萬曆年間。在阿瓦和勃固雙雄並立時期緬甸大地上還存在著東籲、木邦、孟養、孟密、阿拉乾等土司政權,這其中尤以緬族的東籲最強。不願接受撣族的阿瓦王國統治的緬人紛紛移居東籲。當阿瓦和勃固激烈交鋒之時東籲因遠離戰區,未遭戰爭破壞,成為緬族逃避戰爭和災荒的避難所,因而人口不斷增多。1486~1531年在位的東籲王明吉逾通過與阿瓦聯姻而獲得皎克西的“糧倉”地區,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然而當東籲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轉而與勃固結盟以牽制阿瓦。1539年東籲王莽瑞體滅勃固王國,之後他推行團結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將士為其所用,並僱傭有近代武器和戰艦的葡萄牙兵。1541年又攻佔對外貿易要港馬都八。莽瑞體在位後期緬甸中部和南部基本統一。然而在1547年後莽瑞體日漸沉迷於聲色犬馬。1551年孟人再次發動復國運動,莽瑞體卻在此時遇刺身亡,一時間東籲王朝一統緬甸的大業似有化為泡影的危險。

這時東籲王室誕生了一位力挽狂瀾的雄主——莽應龍:他向葡萄牙僱傭兵首領狄哥·美羅求助。 不久原先受僱於莽瑞體的葡萄牙隊長狄哥·美羅率領部分火槍隊加入了莽應龍的軍團,這使得他的力量又得以增強。之後他繞開勃固攻打弟弟割據的東籲本處,東籲的軍民紛紛歸附,他的弟弟也無奈的出城投降。正當莽應龍躊躇滿志準備一統緬甸之際作為對手的孟人卻發生了內亂,一時間大量孟人歸附到莽應龍麾下。四年後莽應龍成功消滅了孟人重建的勃固王國,再次使緬人和孟人在文化甚至血統上互相融合,向著一個真正的統一帝國邁進。1555年莽應龍滅阿瓦王國。1556年緬甸軍隊佔領今泰國北部的蘭那泰王國,這一舉動使緬甸同周邊鄰國的關係緊張起來:蘭那泰是通往泰國和老撾的重要跳板,也是進入中國明朝領地的另一條途徑。蘭那泰的淪陷對當時的暹羅阿瑜陀耶王朝、老撾瀾滄王朝乃至中國明朝的國防安全都構成了挑戰。1558年瀾滄王薩塔提臘也派兵進入蘭那泰,莽應龍發兵擊退瀾滄王朝的軍隊後攻入老撾本土並大肆劫掠,薩塔提臘不得不同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結盟才穩住了自己的戰線。連連得手的莽應龍打起了北方孟養、孟密等地的主意,如果只是單純對付孟養、孟密對莽應龍而言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孟養、孟密的身後是有保護者的——那就是當時的大明王朝。莽瑞體在未經明廷許可的情況下的南征北戰已使緬甸宣慰司名存實亡,東籲王朝成為了事實上獨立於明朝之外的政治實體。然而此時明朝對靠近如今中緬邊境一帶的孟養、孟密等土司依然維持著統治,莽應龍卻無視這點——不僅征服了孟養、孟密,還派人招誘隴川、幹崖、南甸三宣撫司的眾多土官。緬甸軍隊一度越過今天緬甸同中國雲南的邊界侵入到今天雲南省境內,但在明軍的打擊下最終退出,然而這時明軍正面對北方蒙古和日本豐臣秀吉政權的挑戰,因此也沒大舉發兵征討緬甸,最後雙方的戰線大致穩定在位於今天的中緬邊境一線。儘管向北發展的勢頭受到明朝抑制,但莽應龍對外擴張的野心並未就此消磨:既然向北方中國方向擴張行不通,莽應龍就轉而對南方的暹羅下手:1569年8月莽應龍攻克暹羅。莽應龍在位末年緬甸的國土已空前遼闊:東到老撾的林城(即萬象),西到印度的曼尼普爾,南到印度洋海岸,北到現中緬邊境,佔據了大半個中南半島。

莽應龍的對外擴張之舉掏空了緬甸的國庫,他死後東籲王朝陷入內亂,15年後暹羅復國並對東籲展開報復性打擊。北方的撣族則在中國明、清兩代宗主國的庇護下悄然,南部的孟人也復國成功,1752年東籲王朝被孟人所滅。佔領了東籲城的孟人向駐守貢榜城(今瑞波)的緬人將領雍籍牙勸降,但雍籍牙拒不投降並擊潰了孟族大軍的進攻。1753年雍籍牙攻佔阿瓦,1756~1757年又連續攻佔卑謬、大光(今仰光)和白古,迫使撣邦各首領臣服於己。1762年冬貢榜王朝第三代國王孟駁派兵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1767年他又攻克暹羅王都。緬甸對中國領土的入侵行為和對鄰國的侵略引起了當時的乾隆皇帝的警惕,於是清緬戰爭爆發。儘管這時暹羅的鄭信正在領導暹羅人民的獨立運動,緬甸還是在同時面對中國和暹羅的南北兩線作戰中四度擊退清軍,然而緬甸自身也因此削弱,1769年11月16日雙方議和,1770年暹羅復國。1782年至1819年在位的貢榜王朝國王孟雲再次入侵暹羅並對印度邊界的曼尼坡與阿薩姆表現出野心。這一時期英國東印度公司正在日益擴張自己在印度的勢力範圍,緬甸的擴張野心引起了英國人的警惕。1824年~1826年英國發動了入侵緬甸的戰爭,1852年英軍再次入侵緬甸,在這兩次戰爭中英國均取得了勝利。1885年英國對緬甸發起滅國之戰,1886年1月1日緬甸被併入大英帝國治下的英屬印度,作為緬甸宗主國的清政府命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果。

從歷史上來看:緬族與周邊民族的關係一直比較複雜——緬甸國家本身就是緬族不斷擴張所形成的,然而緬甸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控制力度一直很有限,少數民族缺乏對中央的向心力。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都曾分別建立起自己的政權,甚至曾一度統治過緬族。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民族情況更趨於複雜化:撣邦、克倫尼邦在古代歷史上根本就不屬於緬甸,而是在英國殖民時期以獨立邦國加入緬甸的。英國殖民者為實現對緬甸分而治之的策略:在緬族居住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的改革。但在少數民族地區基本保留了各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和經濟體制、土司制度,利用當地民族上層實行間接統治。與此同時英國殖民政府有意識對少數民族採取扶植政策,在這一過程中克欽等少數民族逐漸皈依了基督教。1941年12月7日清晨7點53分日軍以偷襲美國海軍太平洋基地珍珠港的形式揭開了同美、英的戰爭序幕,1942年5月佔領緬甸並扶植成立了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傀儡政府。日本的入侵客觀上摧毀了英國在面對的殖民體系,然而與此同時也使緬甸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更趨緊張:後來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選擇與日軍合作,試圖依靠日軍的力量實現緬甸的獨立;而和英國當局關係密切的克欽、克倫和印度人選擇忠於英國。在隨後的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克倫族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衝突則造成1800名克倫人的死亡,此後昂山轉而致力於加強民族關係。1944年8月見日本敗局已定的昂山秘密成立反法西斯聯盟,1945年3月昂山率緬甸國防軍倒戈進攻日軍。二戰結束後昂山親自前往緬北說服撣族、欽族和克欽族一起聯合建立國家。1947年2月12日撣、克欽以及欽族領導人同緬甸總督執行委員會的代表簽訂了旨在解決緬甸獨立後的民族問題的《彬龍協議》。儘管被譽為緬甸國父的昂山於1947年7月19日遇刺身亡,然而《彬龍協議》的原則仍在1947年9月24日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在國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並且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享有民主國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緬甸政府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所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通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力,同時委派忠於政府的民族人士擔任地方官員,同時在邊區人民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緬服與其他文化形態。1949年1月克倫人率先打出反政府旗號,建立起緬甸第一支反政府少數民族武裝。1962年緬甸軍政府政變上臺後宣佈廢除聯邦憲法,試圖廢除維繫緬甸民族統一的聯邦制,推行大緬族主義,這就進一步引發了少數民族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對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實拍亞洲最窮的國家 ——緬甸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緬甸經濟落後,目前經濟排名排在亞洲最後面。

曾有人說:知道緬甸為什麼叫緬甸嗎?因為緬甸經常停電,免電!


廣博翡翠木子


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曾是中國附屬國,後來因為被英國長時間的殖民,所以英語也是他們的語言,緬甸也是一個旅遊聖地,旅遊景點非常多。二戰期間,日本在緬甸建立過傀儡政權,緬甸境內的果敢和佤邦兩個地方的主要語言是漢語,而且因為歷史原因所以有武裝勢力割據,其他地區也有武裝勢力割據,有時出現軍事衝突,發生內戰的機率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