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並非等閒人”如何深入到這句詩的意境?

同名ok


高克恭(字房山)是元朝色目人,是蒙古人之下,漢人、南人之上的階層。但是他家祖傳修習儒家學問,對漢人文化研究很深,雖然在朝廷官至刑部尚書,卻是元代著名畫家之一,詩作也很多,詩風神超韻勝,另有一派奇秀之氣。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並非等閒人”就出自他的《怡然觀海》:

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改顏。

我問海山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很多人認為這兩句好得不得了。不過個人看法,這兩句實在算不上佳句。嚴格點說,這幾乎讓這首詩淪入打油詩。整詩前面平白、淺直,意境並不深,而最後兩句並沒有起到昇華、點睛的作用。

我相信沒有誰看不懂,甚至都不需要解釋。唯一有點曲折的就是最後兩句的“閒人”、“閒不得”、“能閒”、“等閒人”有點費神。

其實前三個“閒”是一個意思。就是休閒、閒情。而最後一個“閒”明顯是詞組“等閒”——一般的意思。

清風問我幾時得閒啊?不是那有閒情逸致的人啊,怎麼閒得下來?能夠徹底放開身心休閒的人,必定不是一般人。

這也不復雜,挺簡單。要說有什麼哲理在裡面嗎?也沒有。但是又好像說得有點道理,不過這個道理又夠不上意境深遠,沒有什麼餘味。這是什麼感覺?這就是蘇東坡《靜坐》的味道:

無事只靜坐,一日如兩日。

若活七十歲,猶如百四十。

這不過是高克恭題詩的時候一時興起的文字遊戲罷了,遠不如他別的一些詩作。

比如《贈英上人》:

為愛吟詩懶坐禪,五湖歸買釣魚船。

他時如覓雲蹤跡,不是梅邊即水邊。

雖然一樣是白話為詩,但平仄格律嚴合。當然,格律不是重點。重點是詩的內容前兩句寫了心境,和將來歸隱五湖的想法,後兩句則穿越他日好友相訪,於水邊梅邊再聚的情境,寫法清淡自然卻意味深長,遠比“閒人”、“不閒”、“閒不閒”的繞口要高明得多。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並非等閒人”,這是元代高房山的詩句,原詩是

怡然觀滄海

元-高房山

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改顏。

我問海山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這裡,我不再咬文嚼字的解釋這兩句詩。大致意思是:不是真正的閒人不可能過上那種悠閒,愜意的生活;能夠悠閒,自在生活的是那些牛人。它道出了生活的真理,要想過上閒人的生活

一,必須有物質條件作保障。這裡,我們來看一個老套的故事。

富人在海邊度假,漫步沙灘,碰到打漁人正在沙灘上曬太陽,他向他打招呼:“嗨,你好,今天天氣不錯”。

“是呀,天氣很好”。

“沒下海打漁嗎?”

“已經回來了,今天收穫不錯。”

”那幹嘛不多打幾網呢?”

“為什麼要多打幾網呢?”

“這樣你就可以有更多的收入,等攢夠了錢,你就可以買一條船,可以僱更多的人幫你打漁。”

“那又怎麼樣呢?”

“那樣你就可以悠閒得坐在海邊,吹吹海風,曬曬太陽,甚至還可以小睡一會兒,多愜意啊!”

漁夫生氣的說:“先生,我現在已經坐在海邊,吹著海風,曬著太陽,別打擾我,我要小睡一會兒!”

故事乍一看,很有道理,富人奮鬥一輩子,兜兜轉轉幾十年,最後回到了起點,也只不過和窮人一樣,享受著陽光,沙灘。

二人的日子看似一樣悠閒,實是天壤之別。陽光是平等的,它贈與富人,也贈與窮人,二人一樣享受著陽光,沙灘。但他們的心態肯定不同,富人躺在沙灘上,踏踏實實,無憂無慮。有陽光時他可以享受陽光,颳風下雨的日子,他可以坐在火爐旁享受溫暖。而窮人在惡浪滔天的日子裡,他依然得出海,不然明天的早餐在哪裡,可能是孩子的補習費,可能是妻子的一場病,就會讓他傾家蕩產。他的生活沒有絲毫抗風險能力。他坐在陽光下時,內心早已兵慌馬亂。

有錢才能有閒,不解決眼前的苟且,怎能到達詩和遠方。

二,必須有思想格局做後盾。蘇軾在《記承天寺夜遊》中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無兩人者耳!”大自然美景隨處都有,只有像蘇軾這樣拋卻世俗功名利祿,坦然面對人生榮辱的人,才能欣賞到大自然的美景。

蘇軾為官40年,37年被貶謫流放。他的一生,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他受盡磨難,遭遇坎坷,每一次他都能跳脫出來,保持滿滿的正能量。面對人生風雨,他卻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命運帶給他再多的打擊,他都能像一泓清泉,把所有的汙穢吐納後,再次變得清澈。

這是面對磨難的灑脫,是閱盡繁華後回規平淡,非有大格局之人難以達到。


自名秦羅敷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這句詩出自元代高房山的《怡然觀海》,全詩:

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改顏。

我問海山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意思是說不是閒著的人,平時肯定很忙,不能閒下來;如果是真的閒人,也並非真正閒著的人,他們不是等閒之輩。

從全詩來看,首句說的是作者天天駐足在山前望著大海,山頭上草木青青沒有什麼變化。其中“日日”和“無改顏”都是突出一個“閒”字,無改顏就是沒有變化,一種靜態,在青青的襯托下,就顯出一種自然優雅之態,也就是閒。

第二句用了兩個“問”,大海和青山什麼時候變老呢?實際是說大海和青山永遠不會變老,這是一種靜態化,也是一種閒的姿態。清風說明一種怡然自得的心境,說你閒沒閒著,也突出作者此刻的悠閒之態。

最後一句是對閒的總結,使全詩閒的意境達到一種高潮,也是為閒最後定調。

作者的閒,是心靈的休息,磨刀不誤砍材工,滴水穿石也從容。海山不老,我心獨閒。

而清•虛雲作的詩《無題》:“修心修道無此語,談玄談妙總是閒。從此何勞山下問,烹茶挑水聽潺潺。”又是另一種閒,是禪的最高境界。是自悟自醒,不偏激,不執著。烹茶、挑水照樣日日好心情。

而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內心恬靜閒情,隱士風範,逍遙自在,內心的自己和現實的自己達到統一。內外協調,追隨自心,追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恬靜生活。

閒,對中國古代文人而言,不是無所事事,荒廢光陰,而是養精蓄銳,儲備能量。山不忙,卻能生出千樹萬花;水看似清閒,回眸時已奔流萬里。



戈壁灘上的駝鈴


要想理解這兩詩句:"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的意境,必須放入整首詩裡去理解,這首詩是元代文人畫家高克恭(號房山)的題作,原詩如下:



日日依山看荃灣, 帽山青青無改顏,

我問海山何時老, 清風問我幾時閒。不是閒人閒不得, 能閒必非等閒人。

作為山水寫意畫家的高房山,從他對自然界觀摹海灣之景、帽山之態中,體驗到大自然作用於人的心靈的潛移默化的薰陶,得水之柔美長流不絕之嘆,獲山木長青不改的之感,構成了人與大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感受,使其精神與之融會貫通,似乎"山"懂人思,"我"懂"山情,“清風"也解人意,因而引發作者由此及彼的哲理聯想,即引出"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的人生真諦的領悟,即沒有深厚道德修養和沒有澄清恬靜心態的俗人,是無法體驗、享受悠閒之樂趣,而真正懂得此中樂趣的人,他必不是那種庸於世俗、樂於功名的人。



“能閒必非等閒人"是一種休閒平和的浪漫主義的人生觀,受我國傳統的禪、道哲學思想而形成的生活方式。莊子在《大宗師》中說:

“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懸解。"

又在《知北遊》中說:

“臭腐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

莊子再三強調命運是不可抗拒的,最好的辦法是安於自己的境遇,默認它的不可逆轉性,這樣就可以從主觀上擺脫不幸,得到心靈的一種慰藉和解脫。所以才有了古代多少文人雅士僚倒於仕途後,隨遇而安、濟身山水田園,尋求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如同陶淵明在隱居鄉野躬身耕種中,忘掉世事煩擾而獲得心靈寧靜淡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如李白在仕途僚倒中放浪形骸“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盡三百杯",還如蘇軾對弟弟子由描述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縱一身坎坷,他過得像一陣清風般快樂從容了一生,這種生活方式是平民化的,比享受奢侈生活簡單、便宜得多,而真正大富大貴之人不一定領略到這種簡單快樂的生活的樂趣。



“不是閒人閒不得"這是為追求或生活不停波奔進取的人,最具代表的是受儒學,有憂患意識、積極入仕、建功立業的士大夫階層,他們在社會競爭中,前進、上升、下貶、名譽、利祿中的夾縫裡身疲心累。最以屈原為代表,雖被貶流放,仍不放棄憂心楚國安危的情懷,發憤抒懷寫《離騷》、《九章》,終得不到解脫,投江而亡,這就以身殉志的悲壯。像南宋詞人辛棄疾,一生都在積極進取,為收復大宋丟失的北方山河壯志雄心,而被朝廷棄置不用的漫長歲月裡,飽嘗滄桑、冷落滋味: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一層樓,愛上一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即道天涼好個秋。"…

在看不到前途、出路、希望和光明的生活裡,只有愁苦、迷惘和悲傷、彷徨伴隨著他,一生被功名、追求而累。



以上這兩種生活心態,是我們傳統文化士者的擇棲方式,有著截然相反的人生取捨和認識角度,在《菜根潭》中,也有這兩種人生的比照:

芳菲園林看蜂忙,覷破幾舨塵情世態,寂寞衡茅觀燕寢,引起一種冷趣幽思。

篇中也以“芳菲"對"寂寞","園林"對"衡茅",“蜂忙"對"燕寢",以此比照兩種人生觀:即"閒"與"不閒",象徵兩種人:即“不閒人"和"閒人",正所謂:"盛名多累,隱逸多適"。


夢裡花落知多少718


此句來自元代官員、畫家高克恭(公元1248-1310)的詩: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改顏。我問海山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高克恭,字彥敬,號房山,祖籍山西大同,居大都(今北京),二十七歲為官前久居房山,官至刑部尚書。克恭生性坦蕩平易,與世落落寡合,遇知己則傾心相交,終身不疑。房山有田二頃,此外身無餘資。擅畫墨竹、山水等,與趙孟頫南北相對,為一代畫壇領袖。


根據高克恭的生平以及整詩內容,“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句所描述的,是作者對自然界“青山不老,綠水長流”的一種愛慕與感慨。並藉助“清風”的反問,對照自身的處境,或因職責在身,或為了生計,表達了對自己既不能閒,又閒不得的一種傷感、自嘲或自豪。同時對於那些能閒得下來的人,則表示了深深的羨慕或敬意。


大帽山書法


我是南風償,如果你也同意我的觀點,歡迎關注轉發。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這句話出自我國元代詩人高房山,為了方便解釋,我們可以先感受下整首詩的意境。

全詩如下:

怡然觀滄海

(元)高房山

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顏改。

我問滄海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這首詩的白話翻譯大致是這樣的,詩人每天依山看著荃灣,帽山一直鬱鬱蔥蔥的,顏色從不改變。我問大海什麼時候會老去,清風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得悠閒。如果不是思想上有超凡脫俗的能力,是沒有辦法得到悠閒的,那麼能得到悠閒的人,一定不是平庸的人。

這短短的兩句話裡面,用到了四個“閒”字,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是否有什麼不同?我來分析下:

1、清風問我幾時閒,這裡的閒,指的是悠閒,一種思想上的悠然自得。

2、不是閒人閒不得,這句話裡面有兩個“閒”,第一個閒人的閒,指的是超凡脫俗,思想比較高超的人;

第二個閒不得的“閒”,指的就是悠然自得的狀態,跟上文“清風問我幾時閒”的“閒”一個意思。

3、能閒必非等閒人,這句話裡面也有兩個“閒”,第一個“閒”還是悠然自得的狀態,跟上文“清風問我幾時閒”的“閒”一個意思。

第二個等閒人的“閒”指的是平庸,等閒之輩也就說平庸的人,俗人。

所以,綜合看下來,這一首詩裡面這麼多閒,就三個意思。

第一種閒,是說能力,思想上超凡脫俗的能力,所謂放下才能得大自在。人只有自己思想上放下了那些繁瑣的雜念,才能悠然自得,比如陶淵明那種高人,不管別人高官厚祿,只管自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就是超脫俗世的高超境界。

另外一種閒,是說生活狀態,悠然自得的生活狀態,這個大家都好理解,人人都想要悠然自得的生活狀態,可是採菊東籬下的這種生活,是人人都過得起的嗎?即使過得起,又是人人都過得去的嗎?

第三種等閒,是說平庸之輩,也就是俗人,這裡用非等閒來表明是思想高超之人。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這兩句詩,詩人想要表達的應該是,自己也向往那種悠然自得的生活,但是卻不是思想超凡的高人,無法擺脫俗務,也就沒有辦法過上悠然自得的生活。

不是閒人閒不得,這句話拿到我們現代來說,我們茫茫碌碌為生活奔波的人,就是無法閒下來的人。即使有個別人思想超脫的人,可以隱居山林,也會被大家認為是奇葩,比如前兩年新聞爆料的住在山洞裡的人。像我們一般人,哪怕給你個山洞,衣食無憂,讓你去過一天沒有網絡的日子,估計沒人過得下去,這就是不是閒人閒不得啊。

能閒必非等閒人,這句話也可以按照我們現在的意思理解下,那就不僅僅是思想上超凡脫俗,你還得有能力財務自由,然後才有可能思想自由,所以想要閒得有閒的能力和資本。





南風償


這一句是引自高房山的詩句

下面就稍微用長篇幅說一下:

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改顏。

我問海山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元,高房山)

這個閒字,對於中國古代文人而言,並不是無所事事或者荒廢光陰,也可能是養精蓄銳,儲備能量的說法,當然普通小老百姓一般不這麼想,就是擱現在誰能閒下來,能閒下來那真的就是虛度光陰了,不過也正是當下社會的如此境地,這句便更能體現閒字的難得。

在唐伯虎的《嘆世詞》中可以看到,很多人的那些所謂無處安放的煩躁和匆忙,其實就是是自己誤讀了的人生而已,每個人,人生在世,這麼美好歲月裡的前行,不是為了匆匆地趕路,而是悠然欣賞的自在。(當然這句話有點絕對了)

反正要是深入瞭解也講不完,但也差不多,畢竟是哲學方面的。


YenchengCity丶王浩廣


問,“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並非等閒人”。如何深入到這首詩的意境?

答,這樣深入到這首詩的意境:

一,時間,2019年3月31日。

四,人物簡介,農友甲喜歡打籃球,在農場時,一有空就拿個破球在破球場訓練。農友乙喜歡釣魚,在農場時,一有空就拿根破竹杆在河邊蹲著。我們三人同時返城進廠,農友甲發揮藍球特長,從車間隊打到廠隊,從廠隊打到總公司隊。由於表現突出,沒幾年的工夫,就被調到總公司中學當體育老師了。農友乙,一如既往地在車間和河邊兩地蹲著,一直蹲到退休。

五,人物現狀,農友甲在學校找了一個上海老婆,育有一女。兩人退休後回上海了。兩人退休工資加起來一萬三千多。農友乙找了一個本公司鐵路上的女工,有兩個兒子,老大有眼疾,想要個女兒,又弄出個帶把的。大兒已婚,二寶待婚。兩人退休工資加起來七千出頭。

六,劇情:下個月,是我們那批農友下放農場45週年,在此之前,我想趁大夥清明節回來燒紙之際,聚一聚。農友甲在微信上說:他剛從泰國清邁回滬,明天飛鄭州,6天玩河南全景。他還對我炫耀,退休這幾年,他已經玩了22個國家了。這大概就是“能閒並非等閒人”。農友乙在微信裡說:他和老伴都在打工,他當保安,逢單休息,逢雙上班。老伴在超市搞衛生,時刻盯著廢紙箱,生怕別人順走了。這大概就是“不是閒人閒不得”的意思。

七,意境,那個打球的農友甲,能等閒時不等閒,等閒之年只等閒。那個釣魚的農友乙,能等閒時就等閒,等閒之年難等閒!回答完畢。這就是我個人對這首詩理解的意境。


0老三兩0


這句話出自元代高房山的詩句中,原詩“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顏改。我問滄海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通讀這首詩,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作者把自然界的“清風”擬人話了,其實,細細品讀下來,會發現擬人話的不止“清風”,還有“荃灣”和“帽山”,雖然它們不曾說話,也不曾動。特別是這個“帽山”,最不易讓人察覺。這是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詩。

這首詩的白話翻譯過來說的是,詩人日復一日依山遠望一個叫荃灣的碧湖,碧湖之遠有一座叫“帽山”的一直鬱鬱蔥蔥的,日復一復總不改變顏色。於是,詩人問碧湖“帽山”什麼時候會老呢?這裡要注意,詩人不是問碧湖什麼時候會老。還沒等碧湖回答,清風反問詩人說“你什麼時候閒過?”暗指詩人是個不得閒的人,整日爬山來看荃灣,還問這麼無聊的問題。清風接著回答道“不是閒的人閒不住,能閒下來的必然不是一般人。”整首詩的重點放在了最後一句,詩人以自嘲不是閒人的方式結束,這是詩人的可愛之處。清風至此時,也回答了詩人,帽山是值得詩人學習的“人”。有點繞,請大家多點耐心理解。

那麼怎麼理解詩人要表達的意思呢?明代一個學者鄭碹《昨非庵日纂》中作了解答,他說“身閒為富,心閒為貴。”又說:“不是閒人閒不得,閒人不是等閒人。”從鄭碹的話中,我們可知,他們說的“閒人”是心無雜念之人。再結合上文高房山的詩。我們可以得到較為完整的答案:所謂“閒人”就是“像帽山一樣,心無雜念,堅持做好本職孕育青樹,默默奉獻之人”。而不要像詩人一樣患得患失,去追問帽山“不老的秘密”,多做有意義的事。


多知事


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也屬一閒人,否則又怎能,日日依山看荃灣?又怎會關注到帽山青青無改顏?

同樣也可看出他絕非等閒之人,若非如此,何有清風問我幾時閒!

所謂閒者,不外三類:

一,不願事事,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是一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

二,無所事事,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裡就包含兩種。

三,不需事事,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是一

種,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又是一種。

孔乙己屬於不願事事,陶淵明也屬於不願事事,但境界卻大不相同。

赤日炎炎,老農心急如焚,而公子王孫卻搖扇取涼。同是無所事事,心情卻大不一樣!

同是悠閒,有人關注: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有是卻是: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今時今日,大多數人都是不得閒,不敢閒!真正那些衣食無憂,可以閒的人,在無處不有的喧囂和浮燥中,也難以獲得那種心靈清淨的悠閒!

分享拙作一首

無題

大漠( ^_^)綠海

上邊有老下有小,貧賤夫妻不敢閒。

披星出門戴月歸,女人真頂半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