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故宮“上新”了,還會是那個超級網紅嗎?

2018年初冬,我們在莫高窟專訪王旭東,上來就有一個尖銳的問題,文創這麼熱,故宮這麼紅,您怎麼看的?邊走邊聊的王院長沒有直接回答也沒有正面點評,他說文創反正不是去賣東西,他舉了敦煌的例子,保護是第一位的,但研究要抓在手裡,我們要做的是傳承出去,弘揚出去。

就在昨天,這位30年老敦煌已經從西北抵京了,從蒼涼的莫高窟走到喧囂的紫禁城,故宮“上新”了,王旭東又會給大家帶來一個什麼樣的故宮?

掌門人也好,看門人也好,堅守與熱愛是中國文物保護者身上最閃耀的光輝。執掌故宮七年的單霽翔,今天下午在回應媒體釆訪時說,“光榮退休,期待已久,但每天還會在故宮博物院走走,看看門。”

媒體報道,2012年,履新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花了5個月時間,帶著秘書走遍宮裡的1200座建築、9371間房,踏破20多雙布鞋;同樣,30年前剛到莫高窟的王旭東對敦煌並不瞭解,但是在與風沙和修復相處的歲月裡,他也深深明白為什麼這麼多敦煌人都把一生獻給了敦煌。

單霽翔收穫了一片讚譽與致敬,很多評價認為“上元之夜”是他職業生涯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爭議也並未停歇。保護從來面臨著開放,開放也從來伴隨著營銷。世間安得雙全法,你昨天剛剛給女朋友買了故宮口紅,今天可能又在新聞下面吐槽故宮火鍋。不過在掌管故宮博物院的這7年間,沒有人否認他給故宮帶來的巨大變化。

傳承與弘揚是文博人一生的命題。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讓身邊的每一位普通遊客都能領略。單霽翔曾經擔憂“來故宮的觀眾雖然多,但80%都是沿著中軸線目不轉睛地往前走,文化收穫甚微,根本感受不到故宮最‘硬核’的魅力”。

正是文博人對中國文化的赤子之心,才讓他們有一種時不我待的創新焦慮。王旭東也說過,“請你們媒體轉告遊客,千萬不要人擠人的時候來,你們一定要錯峰,安安靜靜的看這些窟,否則到此一遊,太沒意思了。”他的意思是,莫高窟遠遠不止視覺的衝擊還有藝術的美,那裡面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力量。

四年前,王旭東接手敦煌接受澎湃採訪時說,我沒有三把火,敦煌研究院有自己的文脈。如今四年過去,接手故宮的他不知道還有沒有三把火,在“前任已成神話”的一片盛譽之下,王旭東又是什麼樣的思路,我們並不知道。或許就在昨天趕赴北京的途中,他已經有了初步的規劃。時間不等人,擺在面前的任務太多了,未來,歷經兩大超級文物研究院的豐富履歷,他將接受更為嚴苛的審視與挑戰。

我依稀記得,在去年的那次對話中,王旭東最後告訴我們,關於保護,關於弘揚,“一定要用心來做這個時代應該做的事”。所以,是不是繼續網紅這個路子,我們都祝福他,祝福故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