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鷺“善終”:不要再用“民族品牌”綁架企業!

同樣是“套現離場”,朱新禮的匯源,趙啟三的金絲猴,以及陳清淵、陳清水兄弟的銀鷺,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


銀鷺“善終”:不要再用“民族品牌”綁架企業!


1

銀鷺“淪陷”

“雖然雀巢收購了銀鷺六成股權,但雙方是合資、合作關係,而不是併購。以後‘銀鷺’和‘雀巢’這兩個品牌將共同續存於市場,並將獨立發展。”2011年,當雀巢與銀鷺簽訂60%股權收購協議時,雀巢大中華區集團事務總監董玉國說。

他特別強調,“在銀鷺合資公司,還是陳清淵說了算。”

此後七年間,歷經三次股權收購,雀巢終於實現100%控股銀鷺。2011年,雀巢公司用15億元拿下了廈門銀鷺食品集團60%股份;2017年4月,雀巢從銀鷺食品的合資夥伴處收購了合資公司額外的20%股份;2018年6月,雀巢再次收購了剩餘的20%股份,至此,銀鷺食品為雀巢全資擁有。

不僅如此,從2014年開始,業內有關本土“銀鷺”是否拖了外資“雀巢”財報後腿的說法,也因為雀巢的最後一次收購,而得到了圓滿解答。

當然,這也意味著陳氏兄弟終於成功“套現離場”。只是,這場有關“民族品牌隕落”的輿論風暴,遠沒有當初可口可樂提出匯源果汁時來得那般猛烈。


銀鷺“善終”:不要再用“民族品牌”綁架企業!


同樣是將自己“一手養大”的企業出售給外資公司,相比起被好時“拉黑”的金絲猴創始人趙啟三,以及公然喊出“企業要當兒子養,當豬賣”的匯源創始人朱新禮,銀鷺創始人陳清淵的一句“選擇比我們強的同行”,雖然讓其揹負了不少“逃兵”的罵名,但未必不是一句實在話。

畢竟,多年過去,上述企業中,能保持良性增長,且和新東家保持良好關係的,也只有銀鷺了。

不過,銀鷺和雀巢的聯姻,也曾走過一段“危險”歲月。

2

危機潛藏

2011年,算得上是銀鷺的高光時刻,同一年陳清淵選擇出售銀鷺。其當時的這一舉動,招來了不少業界的猜疑。不過,在陳清淵看來,這是為了銀鷺集團的發展。

彼時的雀巢,已是全球領先的食品巨頭,有著先進的技術,強大的資金實力和品牌運營能力,陳清淵興許也是看中了這些,認為雀巢一定能帶動銀鷺的發展。

可事與願違,從雀巢收購之後,銀鷺開始走上了下坡路。還有一種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覺。尤其是在2015-2016年,銀鷺數次在雀巢集團的年報中被“點名批評”,甚至被投資機構要求“清除門戶”。彼時,由於大眾本就不甘心於“民族品牌”遠嫁外企,“雀巢傷害了銀鷺”一度成了主流的輿論。


銀鷺“善終”:不要再用“民族品牌”綁架企業!


可如果追溯到其“賣身”前,那時的銀鷺,雖然業績節節攀升,但已經存在諸多隱患,較之當時其他的主流民營食品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也並沒有太大不同。

銀鷺花生牛奶和銀鷺八寶粥作為銀鷺的兩大拳頭產品,曾經獲得非常大的成功。然而,隨著整個飲料、尤其是植物蛋白飲料市場增速的放緩,創新力不足的銀鷺似乎就止步於此了。當時,和銀鷺相似的椰樹,也是在差不多的時間節點出現了業績下滑。

此外,銀鷺的運營也存在不少問題。一定程度上,國內的強勢廠家普遍存在“欺負”經銷商的情況,而銀鷺,也未能“免俗”。

十年前,蘇哲(化名)曾是銀鷺華東某地區的經銷商,主要代理速食粥和花生牛奶。據他回憶,彼時,他所在地區的銀鷺銷售較為低迷,他上交了7萬元合同保證金,經過近三年的投入,不計成本和利潤做市場,才將當地銀鷺銷量由60萬元做到近500萬元。不過,新調任的某區域經理出於各種目的,卻將其代理權廢除了,導致其虧損二十餘萬元。

更令他氣憤是,接替蘇哲的經銷商甚至沒有業務團隊,用的全部是銀鷺公司的業務人員,而蘇哲代理銀鷺時,僅業務員和駕駛員就有十餘名。這不免讓他懷疑,新的經銷商和調任的區域經理存在某些不為人知的利益往來。但不論真相幾何,至少,在蘇哲看來,那時的銀鷺“任人唯親,無視經銷商損失”。

這樣的故事,或許並不新鮮也足夠微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或多或少映射了銀鷺內部管理的“缺失”。

3

“改造”艱難

事實上,雀巢入股銀鷺後的幾年間,對後者的“改造”並不算成功。

雖然,銀鷺在花生牛奶這一細分領域有所建樹,但由於康師傅、達利園、今麥郎等競爭者的跟進,以及用低價和一些額外費用強行打開了市場。於是,在終端,銀鷺只能加大促銷力度予以反擊。在批發市場,把原來41.5元一箱的花生牛奶降到40.5元或40元,雀巢公司還犧牲了每箱約1元的舊貨處理費。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更多的進口商品、區域性品牌藉助網絡“攻進”了全國市場。這並不包括基於電商平臺創業成功的新品牌。一名銀鷺北方市場的銷售代表說,他今年的銷售目標降低了20萬元,但依然很難完成。

雖然,雀巢在2012年就開闢了電商平臺,不過它的重點是把自己在線下銷售的產品轉移到線上,而不是通過這個平臺嘗試推出新品——這顯然沒能充分利用電商帶來的機會。

事實上,被收購後,銀鷺在營銷上的自主性被削弱了。雀巢除了將其IT系統、供應鏈對接過來,還統一按照雀巢的生產流程、質量標準進行管理,並派駐品牌管理人員,品牌投入費用也遵從雀巢標準。

但結果是,雖然銀鷺旗下的即飲飲料業務,例如,即飲咖啡的增長達到30%,卻依舊未能抵消前兩者的影響。

2016年,以印度人崔伍迪接替陳清水出任銀鷺食品總裁為標誌,雀巢開始全面接管銀鷺,並聲稱開始發力銀鷺品牌的復甦。頗具戲劇性的是,當母公司“無情”介入後,銀鷺的業績危機立即得到了解除。


銀鷺“善終”:不要再用“民族品牌”綁架企業!


從2017年開始,銀鷺的營收和利潤出現了久違的雙增長;而近日公佈的雀巢集團2018年業績報告也顯示,銀鷺2018年銷售成績較為出色。雖然雀巢認為上述回暖主要由其新推的粥類產品帶動,不過,業內卻普遍認為,銀鷺為雀巢代工的即飲咖啡,才是拯救其與業績的“幕後功臣”。

在近日舉辦的投資者交流會上,雀巢也表示,對銀鷺的發展,雀巢找到了更好的增長點,那就是在中國需求不斷擴大的即飲咖啡產品。

“由於它們的生產過程很相似,我們正在充分利用銀鷺業務為我們提供的基礎設施來生產即飲咖啡。”雀巢方面表示,雀巢對銀鷺業務做出了重新定位,將即飲咖啡的生產引入銀鷺,這一重新定位將利用起銀鷺現有的產能,並將這一戰略作為銀鷺隨中國市場情況的變化做出調整的好方法。

4

未來可期?

不容忽視的是,過去幾年間,銀鷺的營收和利潤雖然有所好轉,但銀鷺的花生牛奶和速食粥,卻依然不見曙光。花生牛奶的業績“紅燈”一直亮著,而速食粥,也只在2016年推出冰糖百合銀耳八寶粥和黑糖桂圓八寶粥的影響下,穩住了下滑的趨勢。

簡單說,負責生產銷售雀巢即飲咖啡產品的銀鷺,雖然業績不至於太難看,但對自身品牌形象的提升卻起不到任何作用。

這不免讓人擔憂:銀鷺,會最終淪為雀巢的代工廠嗎?

多年以來,中國企業被外資企業併購後,將“民族品牌”放棄或是雪藏,一直是吃瓜群眾和“愛國者”們不能容忍的。畢竟,真的有不少“民族品牌”,在被外資收購後,落得不能善終的下場。

上世紀80年代的“八大名牌”飲料,除健力寶外,其他品牌均與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進行了合資。但無一例外地,北京的北冰洋、上海的正廣和等品牌在“聯姻”後,均被“邊緣化”。即便是曾經紅極一時的樂百氏,在2000年被達能收購後,也逐漸淡出了市場。

不過,相比起匯源賣給可口可樂時的“舉國抗議”,以及金絲猴賣給好時時的“怒其不爭”,銀鷺此番徹底出售給雀巢,輿論的確要寬容和期待得多。

一業內人士表示,輿論對待銀鷺被收購一事,態度之所以溫和,是因為:雀巢此次的保密工作做得確實很好。若不是近日雀巢為否認“全時便利店”收購事件,誤打誤撞自曝出來,銀鷺被收購很可能一直都不為人知,這也給了吃瓜群眾們很大的心理緩衝地帶。

另外,相比起好時和可口可樂,雀巢似乎是一個更為可靠的東家。

收購時,雀巢集團對標的企業的文化、操作方式、市場運作等都已經想得比較清楚;收購的目的也比較明確——主要是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幹掉競爭品牌。這種思路,無論是在雀巢收購銀鷺,還是在太太樂、徐福記、雲南大山、甚至惠氏上,都可窺得一二。

更重要的是,目睹了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失敗後,匯源在近十年裡的“沉淪”終於讓很多人意識到:生意就是生意,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對“民族”過分敏感,對企業而言未必是好事。興許,某些“民族企業家”原本的目的就是“把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