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5年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管絃樂序曲《紅旗頌》初啼新聲,半個多世紀後的2019年,《紅旗頌》再度奏響,拉開了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大幕。
4月8日晚,“上海之春”開幕音樂會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演,從“上海之春”走出來的作曲家呂其明、陸在易共同搖動留聲機轉碟,為本屆音樂節按下啟動鍵。適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開幕音樂會應時推出“我和我的祖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華誕主題音樂會”,展示了多年來從“上海之春”舞臺推出的上海乃至全國著名老音樂家為祖國譜寫的音樂作品,鏗鏘的節奏、熾熱的旋律喚起了全場觀眾的歷史記憶和理想憧憬。
呂其明(右)、陸在易共同搖動留聲機轉碟,為本屆音樂節按下啟動鍵。 蔡晴 攝
他們都從“上海之春”走來
創辦於1959年的“上海之春”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音樂節,秉持“力推新人新作”的辦節宗旨,60年來,“上海之春”推出了眾多新人、近千部新作。
現年89歲的呂其明見證了“上海之春”的誕生。他至今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上海音樂家協會有個黨組,由賀綠汀、丁善德、孟波、黃貽鈞、瞿維等老前輩組成,引導著上海的音樂舞蹈事業的發展, “1959年,丁善德去觀摩‘布拉格之春’,深受震撼,問上海是不是可以借鑑經驗做‘上海之春’,黨組研究同意從1960年開始在上海定期舉辦音樂節,我是擁護者,投了其中一票。”
呂其明既是“上海之春”的擁護者,也是參與者,1965年受命寫下《紅旗頌》時,他才35歲。“1965年2月黨組開會研究各單位報來的新節目,感覺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人民的作品數量不夠多、質量也不夠高,老前輩就建議我快寫一個。”接受任務後,呂其明緊趕慢趕,用7天時間寫出了15分鐘的初稿,樂團試奏後,前輩們很興奮,同時建議壓縮到9分鐘,曲子更概括,且不要有具體的描寫,同時,黃貽鈞為此曲取名《紅旗頌》,“從命題、取名到提修改意見,《紅旗頌》是在‘上海之春’的平臺,完全由老前輩們手把手教出來的,沒有老前輩的指導,就沒有《紅旗頌》。”
《紅旗頌》描繪了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頑強開拓、艱難跋涉的壯麗畫卷。1965年5月,《紅旗頌》成為“上海之春”的開幕曲,從此響徹中華大地,成為中國音樂舞臺上演率最高、廣播電視播放次數最多的音樂作品之一。呂其明曾對此曲幾經修改,今年的“上海之春”上演的是最後的修訂版。
作曲家陸在易同樣是“上海之春”走出來的作曲家,今年“上海之春”的開幕音樂會,接連上演了他的音樂抒情詩《中國,我可愛的母親》、男高音獨唱《祖國,慈祥的母親》。
陸在易回憶,1960年第一次參加“上海之春”時他還在上音附中讀高中,每場音樂會必到,買票也便宜,那時他是虔誠的仰慕者、學習者;1962年,他的處女作女聲合唱《一片茶葉一片心》在“上海之春”亮聲,從此成了音樂節的常客和參與者,每場音樂會他的曲目幾乎都佔到了半場;後來,陸在易成為上海音協主席,他又成了音樂節的組織者,管理、組織和安排音樂節的各項事務。
“‘上海之春’對我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成就了我的音樂事業,沒有它就沒有我的今天。‘上海之春’造就了一大批音樂人的成長成名,成就了幾代作曲家的崛起,對上海的文化建設有不可磨滅的影響。”陸在易說。
在“上海之春”上,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是唱陸在易的音樂抒情詩《中國,我可愛的母親》出道的,那是1993年,他還在上海音樂學院讀大三。今年的開幕音樂會,他又在“上海之春”唱響了熟悉的旋律。
“那是我第一次登臺‘上海之春’,很感謝陸老師把這麼有分量、這麼深沉、這麼有憂患意識的歌曲交給我,從那以後我唱了他很多作品,像《家》《我愛這土地》《望鄉詞》等等。”近些年來,廖昌永幾乎年年登臺“上海之春”,尤其是“中國藝術歌曲”系列音樂會,反響不俗,“‘上海之春’從建立起就力推新人新作,這對全國的年輕藝術家來說是特別好的平臺,老一輩藝術家如呂其明、俞麗拿、陳鋼、何佔豪那時候都是年輕人,上海如今的一線音樂人也是從‘上海之春’成長起來的,包括黃蒙拉、王之炅、沈洋、孫穎迪等等。”
和廖昌永一樣,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也是“上海之春”的常客,今年的開幕音樂會,他同樣唱響了陸在易的男高音獨唱《祖國,我慈祥的母親》,“這首歌誕生在1981年,無論在什麼場合唱都很感人,也是我國內外音樂會上必唱的曲目。這首歌以前都是‘弱結束’,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今晚我想‘強結束’。”
當晚的音樂會以秦詠誠作曲的合唱《我和我的祖國》壓陣,由指揮家陳燮陽執棒上海交響樂團、江蘇愛之旅合唱團,歌唱家廖昌永、魏松、方瓊聯袂上演。
適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和我的祖國》也成了愛國者們在世界各地頻繁“快閃”的曲目。魏松說,這首歌旋律歡快,朗朗上口,容易學,很適合快閃。方瓊補充,這首歌的節奏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和當下這個時代契合,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唱。廖昌永則說,這首歌之所以這麼火,是因為中國這些年來變化很大,它唱出了人民的心聲,“這是一百多年來最有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時代。”
《我和我的祖國》由指揮家陳燮陽執棒上海交響樂團、江蘇愛之旅合唱團,歌唱家魏松、方瓊、廖昌永聯袂上演。 祖忠人 攝
重新擦亮這塊“老品牌”
創辦於1959年的“上海之春”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音樂節。為了重新擦亮這塊老品牌,“上海之春”著力在做強“上海主場”、推出“上海原創”上下功夫,並在用好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上下功夫。
4月8日-28日,音樂節將集中推出37臺演出,包括33臺音樂會和4臺舞蹈。適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問世60週年,音樂節在開幕式和閉幕式上分別推出了慶祝和紀念演出。
另外,圍繞新中國成立70週年、響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三個重大主題,音樂節策劃了一系列演出。
秉持“力推新人新作”的辦節宗旨,每屆“上海之春”的新人新作佔比基本在30%左右,至今已推出近千部。今年,音樂節一如既往扶持新人新作,上演9臺原創新作音樂會和6臺青年藝術家專場演出,在節目總量中佔比40.5%。
除了新人新作,音樂節還將與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愛樂樂團、上海民族樂團、上海音樂學院等文藝院團、院校合作,推出9臺名家名團演出,藉助上海開放的文化心態和國際視野,音樂節還將引進以色列、法國、澳大利亞、奧地利、塞爾維亞等多國藝術家、藝術團體,舉辦7臺國際交流演出。
音樂之外,音樂節還將推出4臺舞蹈,包括《長三角地區專業舞蹈展演》《70華誕——上海經典舞劇片段展演》,以及上海歌舞團《永不消逝的電波》、雲門舞集《白水》《微塵》。
為了增強與市區兩級“文化品牌”跨界合作,今年的音樂節與“管樂藝術節”“上海二胡藝術周”等達成合作機制,並攜手長寧區文化部門合作舉辦“手風琴藝術周”,攜手黃浦區文化部門合作舉辦“春季黃浦草坪音樂節”,進一步拓展音樂節的外沿。此外,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5所高校也將和音樂節合作,舉辦“藝術開放周”。
閱讀更多 澎湃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