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題】“城市大腦”讓城市更智慧

在一座城市裡,成千上萬的攝像頭、各種各樣的傳感器組成了城市的神經感知網絡,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數據產生、存儲。然而,把這些數據變成城市管理部門的決策與行動,這中間還需要一個“城市大腦”。

由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浦東臨港智慧城市發展中心和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主辦的2019年第一屆中國(上海)城市大腦技術國際研討會,對擁有“大腦”的智慧城市充滿期待。

【热门题】“城市大脑”让城市更智慧

“城市大腦”賦能精細化管理

什麼是“城市大腦”?通俗地說,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為城市交通治理、環境保護、城市精細化管理、區域經濟管理等構建一個後臺系統,打通不同平臺,推動城市數字化管理。

“城市大腦是城市的數據引擎。”上海浦東臨港智慧城市發展中心主任陸肖元認為,這個“大腦”需要具備感能、視能、圖能、數能、算能和管能。其中,感能是能夠接入到各種場景的傳感器;視能是攝像頭和帶有攝像頭的無人機;圖能是高分遙感、GIS;數能是來自政府、公共事業、互聯網公司等機構的數據;算能是異構的計算能力,包括標準化計算和各種邊緣事件的對應算法;管能是城管執法、城域巡查,以及今後的無人機、無人車巡查。

擁有六能的“城市大腦”如同被賦予了生命,能夠更快、更主動地發現運行中存在的隱患,甚至預判可能將出現的突發情況,並給出正確的解決之道。在臨港,社區就是神經元,從窨井蓋到垃圾桶都有聯網的傳感器;街邊、商店門口的攝像頭不再是孤零零的,而是被組成了一個網絡;無人機會將工地上的影像資料上傳到服務器,同時還能沿著海岸線巡查。各種數據在臨港的“城市大腦”彙集,人工智能會作出分析並指派有關人員進行處理。陸肖元透露,“城市大腦”使得臨港地區的巡查發現效率從20分鐘提升到1分鐘,其中主動發現率提升到70%以上;派單時間從原來的30分鐘縮短到了5分鐘,智能派單率超過90%;信息員培訓時間從原來的1個月縮短到1周。

“城市大腦”今後更為重要的功能是預判,幫助決策者提前做出相應預案。“我們通過節假日、天氣、節氣、公園活動、周邊活動等數據,對臨港交通人流進行預測,目前準確率達到80%以上。”陸肖元說,根據預測,可以提前準備設立應急停車場和交通誘導牌,增加短駁車運力,甚至推出臨時封閉道路、優化紅綠燈等應對之舉。

【热门题】“城市大脑”让城市更智慧

重要的是從感知到行動

“城市的‘眼睛’越來越多,但遭遇堵車的司機的心情又如何被感知?”阿里雲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認為,如果只是感知,卻沒有行動,是不能稱之為智慧城市的。“感知與行動之間存在的時間差就像是隔了一個世紀,路上的攝像頭連接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前一個是監控和檢查,後一個是服務。”

阿里雲以杭州的城市級數據為底盤,在沒有增加硬件設施的情況下,通過算法對1300多個路口進行優化調控,使得城市擁堵指數下降了3.5%。在全國擁堵城市排行榜中,杭州從之前的第5位下降到2018年的57位。從消防車接警出發那一刻起,杭州的“城市大腦”就會給出一條最短路線,並通過信號調控在所有路口都是一路綠燈,真正做到了“眼疾手快”。目前,由阿里雲牽頭制定的《城市數據治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已通過信標委大數據工作組立項申請。

“現在全國宣佈要做‘城市大腦’的大概有500多個城市,幾乎涵蓋了所有副省級以上和地級市。”大會主席、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封松林說,在一些大城市,基礎網絡和傳感器都已佈局到位。隨著物聯網、通信技術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城市大腦”將使城市的綜合治理再上一個臺階。

“上海正依託上海高等研究院建設張江國家實驗室,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向,一個是集成電路,另一個是類腦人工智能,這兩大技術對於智慧城市的建設至關重要。”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長王曦表示,集成電路可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超強的算力、海量存儲、智能感知;以實時感知、自主協同、智慧決策為主要特徵的智慧城市則是人工智能技術最為重要的應用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