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未接電話被處分,80後幹部白了頭,“5+2”的上班模式,工資卻並不高……

在扶貧工作中,有太多的基層幹部沒有休假可言。80後白髮幹部李忠凱的面貌,其實是許多基層幹部的縮影。

很多基層幹部表示,大量幹不完的工作其實還能接受,最為主要的還是精神上的煎熬:迎接沒完沒了的檢查,開不完的會議,讀不完的文件,一年365天時刻待命。

人民日報: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11月18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發文《不要讓基層公務員白了頭又寒了心》,文章引發基層公務員的極大共鳴,人民日報客戶端轉載後,上千萬的點擊量,數萬條評論,這個數字見證的是基層的痛感。

一談起基層公務員工作辛苦、工資低漲工資,往往就會引發輿論熱議。不少網友表示:基層工作真的不易!

不過,反對聲也有,比如這種說法就很流行:公務員收入低,可為什麼很少看到他們辭職呢?為什麼不辭職去找收入高的工作?這種論點貌似有理,其實是一種對立情緒的流露。討論公務員的薪資問題,應該基於事實本身,而不是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對於這個問題,有了新回應——人民日報近日轉發評論《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基層公務員》。

人民日報: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文章寫道:

“錢少為何不辭職”的質疑有兩個問題。

其一,“不辭職”是不是事實?沒人辭職往往只是想象,並沒有得到數據支撐。實際上,我的好幾個公務員朋友都因為待遇問題而辭職,到企業拿高好幾倍的薪水了。公務員辭職一般都比較“低調”,他們的正常流動確實比以前頻繁了。其二,即使辭職的公務員很少,但不辭職的原因有很多,不辭職並不代表公務員的收入就很高,工資就不需要漲。

公務員工資低卻很少辭職,不是不可以理解的。相比而言,公務員的穩定性高,有人就喜歡這個職業。再者,換工作的成本很高,重新擇業,重新上崗,很折騰。如今就業很難,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考上公務員不容易。最後,工資只是衡量擇業的一個因素,公務員崗位還有其他吸引力。

這麼將心比心考慮一下,就不會動輒拿“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了。這種詰問難以形成理性交流與溝通,只能強化民眾與公務員的對立,讓漲工資的話題變成一場口水戰——一邊在曬工資單哭窮,一邊說“嫌錢少就走人,外面排著一群搶這個崗位的人呢”。納稅人可以監督“公僕”,但別像惡老闆那樣由不得人講理,拒絕正當的漲薪,把複雜的事實變成一句不由分說的“嫌錢少就走人唄”。

人民日報: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討論公務員收入高低,應該有一個可衡量的客觀標準。比如,跟公務員付出的勞動比,跟社會的平均工資比,跟城市的生活成本比,跟其他國家公務員在社會階層中的收入對比程度比——拿這幾個標準去衡量會發現,中國的公務員尤其是基層公務員,收入確實偏低。

討論公務員工資問題,需要基於同一標準。現在很多貌似激烈的爭論,都是“關公戰秦瓊”,根本沒有形成對話。你說公務員收入低,他說公務員有很多隱性福利——某些地區某些領域到了一定級別的公務員,確實有隱性福利,但並非每個公務員都有,多數基層公務員還是靠工資過日子。

討論這一問題,還需要區分貪官和普通公務員。反腐敗讓公眾得以看到貪官們讓人瞠目結舌的鉅額財產,生活極盡奢華。但現在,橫在漲薪話題上的一個明顯障礙是,一提到公務員,浮現在人們眼前的往往是一個個貪官;一提起公務員漲工資,激起的都是“貪官家的錢多得燒壞了多少臺點鈔機”之類的憤怒。把這種擴大化的想象延伸到多數無辜的公務員身上,漲工資的話題就沒法兒聊了。

我覺得,廣大公務員應該是工資福利規範透明的最大支持者。因為過去規範透明程度的不足,廣大公務員的形象都被與貪官綁在一起,享受著無數莫須有的隱性福利。還是別說“錢少為何不辭職”這樣的偽問題吧,多討論這些實在問題。

那麼,基層工作究竟是什麼樣?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些來自基層幹部的心聲:

人民日報: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人民日報: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人民日報: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人民日報: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人民日報: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人民日報: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人民日報:別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基層公務員都是普通老百姓,也有柴米油鹽的煩惱、照顧家庭的負擔、幹好工作的壓力。

其實,他們要的不多,只希望付出的汗水能被看到,面臨的焦慮和心中的希冀能被重視。基層公務員不易,請多一點關愛和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