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的奇怪外交,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大明帝國的奇怪外交,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歡迎閱讀

編者導讀

從今天開始,談藝將和大家一起探討明朝的歷史。不過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從朱元璋、陳友諒和方國珍打的熱火朝天的元末算起,到鄭克塽編入漢軍正紅旗為止,明朝的歷史足足跨過了3個世紀有餘,面對如此斗大的一個饅頭,何從下口呢?想要把明代歷史的前世今生完完整整的寫出來,而且寫的要專業,寫的要有趣,難度很大,畢竟歷史不同於小說,沒有所謂的主線和劇情,可以順著作者的思路自由發揮。

在稍微靠譜點的歷史研究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普遍規律似乎適用於任何一個歷史事件。舉個例子:《明朝那些事兒》裡說張士誠是靠販賣私鹽起家的,並且還引用了經濟學理論裡的壟斷一說,作為一個歷史小說家,能做到這樣的細緻和專業,確實令人肅然起敬。但如果用稍微靠譜一點的歷史思維去分析,那麼單單用經濟學理論去解釋張士誠的暴動,顯然是不具備多少說服力的。從史料記載來看,元代實行的鹽政中,從事生產的勞動力主要靠南方的漢人,這些生產者很大部分人都是驅口的戶籍。相當於農奴這一類人。他們沒有很多私產,也沒有多少社會地位。有人評價說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徵發閭左之人,而閭左之人就是沒有社會地位和私產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士誠的暴動或許還有更多的動因。

大明帝國的奇怪外交,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元末割據圖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寫一段相對靠譜的歷史事件,所要面對的困難很多,如果還要強調可讀性和趣味性,並保持專業水準,的確很難做到,談藝也不例外。不過,今天的這個自媒體時代總是不缺乏奇蹟,談藝爭取在明史系列專題的相關文章中,儘量克服以上幾個難點,為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歷史文章。

大明帝國之前的中國經歷了什麼改變?

元朝的短暫統治,徹底改變了宋代之後的中國社會。這是一個顯而易見且不需要多加爭論的客觀事實。不過,另外一個事實卻很少有人提及,那就是元代統治期間,中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以漢儒文化為理論基礎的國際政治秩序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只要解答好這兩個問題,那麼,關於明代初期外交關係的調整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蒙古帝國在歐亞大陸的短暫統治,大幅度的改變了這裡曾經延續上千年的國家政治和外交秩序。四大汗國尊奉蒙古國為宗主的理念,徹底改變了歐亞大陸那個曾經多元多極的國家關係。我們大致可以把突厥人,波斯人,旁遮普人、阿拉伯人、高加索北的羅斯諸部及中國劃為6個多極的國際勢力,而圍繞在這些勢力周邊存續的其他小國,與他們的核心國家之間共存共榮,又形成了一個多元圍繞多極,多極之間相互競爭和交流的歐亞國際大環境。

大明帝國的奇怪外交,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蒙古帝國的一極世界

蒙古汗國尊奉蒙古國為宗主國的政策,到了元成宗(忽必烈的孫子)時期發生了變化,其他汗國都一致尊元朝為老大哥,但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其他汗國之所以尊元朝為大並不是衝著漢儒的政治秩序而來的。實際上,四大汗國之間依然保持著他們以往的國際外交觀念,即以武力征服為主要手段的霸權外交和歐亞一極的國際秩序。這樣的外交政策,是建立在蒙古帝國那絕對佔優勢的軍事實力上的,一旦軍事優勢不復存在,這樣的外交策略也隨之被淘汰。

簡單點來說,元朝並不能簡單的歸於古代中國的概念。元朝的統治徹底改變了之前中國維繫了近千年的儒家外交理念,元朝與其他汗國之間是相對平等的兄弟關係,而儒家理念主導的國際關係則是垂直從屬關係。元朝依賴實力來尋求國與國的平衡,而儒家則尋求垂直的倫理關係來維繫國際秩序。如果再悲觀點來說的話,中國當時只是蒙古帝國的一個行省,連國家的概念都算不上,哪還有機會來主張自己的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呢?

元帝國的覆滅,歐亞大陸再次破碎和秩序重建

大明帝國的奇怪外交,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再次分裂的中亞

我們先把目光轉向歐亞大陸的中西部,看看這裡發生了什麼? 公元1309年,窩闊臺汗國滅亡,公元1335年,伊爾汗國軍閥割據混戰,1347年,察合臺汗國東西分裂,1369年,偏向波斯文化的帖木兒帝國滅亡西察合臺,1393年滅亡了伊爾汗國,1480年,俄國退出金帳汗國獨立。可以說,蒙古帝國所建立的歐亞秩序到14世紀末已經土崩瓦解了,那個蒙古帝國制定的依靠征服建立起的一極國際秩序又回到了多極多元的國際秩序中去了。

1368年,朱元璋滅元建明後,被驅逐到漠北的蒙古人,徹底失去了維繫他們制定的國際秩序的力量。取而代之的明帝國顯然不具備維持舊秩序的實力。他所面臨的現狀十分尷尬,如果還是用霸權思維來主導國際關係,這個千瘡百孔,初創不久的帝國顯然不具備基本的條件,農耕經濟的需求也不可能支持明帝國的這種外交策略,但是,從元帝國手上接下來的政治遺產需要得到周邊國家的認可,而想要得到認可,則必須付出代價。

大明帝國的奇怪外交,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坤輿萬國全圖,明代人的世界觀

朱元璋和他的領導班子面對的情況很簡單,元朝已經是過去時了,但元朝留下的爛攤子仍然是進行時。要麼繼續保持,要麼想辦法去改變。保持花的代價太大,不切合實際,那就只剩下改變這一條路了。當然,隨著蒙古帝國的滅亡,那些曾被蒙古帝國統治的歐亞國家在如何看待元朝之後的中國這個問題上,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談藝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被其他汗國尊奉為老大的元朝就像一個老領導,之前作威作福習慣了,底下的員工覺得很不服氣,一個個就想著怎麼扳倒他,現在半路殺出個明帝國,一下把老領導的位置給佔了,底下員工自然也是有點不服,論資歷和實力,誰也看不上他,這些員工心裡肯定是這麼想的,你要是還跟老領導一樣騎在我們頭上,那我們可真的不給你面子了。

大明帝國的奇怪外交,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現代人眼中的明朝與世界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明朝的外交政策調整就顯得極為必要,多極世界已經成了大勢所趨,那就還是順著元朝之前的國際慣例走唄,大家關起門來各過各的,我不惦記著你家後院裡的那幾顆大白菜,你也別望著我籃子裡的幾根大蘿蔔。而鄭和之後的大航海活動,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向這些曾經的同事戰友表明自己的態度而展開的。

明帝國的西太平洋

明朝對中亞態度既然已經挑明,大家也都表示同意,看樣子世界總算是和平了。明帝國既然沒有蒙古人征服世界的雄心,那也就沒什麼好顧慮的了,生意照做,朋友照處,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正如前文所說,元朝的覆亡讓歐亞大陸重新回覆到了多極多元的國際秩序之中去了,以當時的明朝為例,如果他想在歐亞的多極關係中生存下去,勢必要重新整合自己的這一極,圍繞自己這一極的其他國家和明朝的關係必須要重新制定相適宜的外交關係。在這樣的背景下,是選擇蒙古人的策略來控制自己的後院呢?還是按儒家理念來制定西太平洋的秩序呢?這個問題就擺在了明帝國的決策層。而如何制定這個決策,將會影響明帝國甚至是清朝未來將近600年的東北亞局勢,這個決策的重新制定,也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次極為重要轉折,也可以說是古代中國將要走向何方的一次重大抉擇。

大明帝國的奇怪外交,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明代人眼中的歐亞

在歐亞多極的國際環境中,如果明朝依然借用元朝的那一套,勢必會將周邊小國推到對立面,如果使用武力強行征服,那麼自身實力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即使最終耗費巨大成本控制了周邊小國,那元氣大傷的明朝如何來管理西太平洋呢?如何在多極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優勢呢?甚至是如何抵禦北方韃靼人的虎視眈眈呢?在這樣的實際情況面前,明政府只能啟用以儒家文化為思想理念的國際秩序了,在這樣的外交秩序下,明朝的外交政策究竟發生了哪些改變呢?對未來的中國產生了何種影響呢?下面將重點詳細的進行分析,也是本文的重點所在。

朝貢與冊封,明帝國的破財消災

古代中國的朝貢與冊封外交方式,歷史由來已久。《史記·黃帝本紀》中就把外服內服荒服甸服的概念作了闡述,這個概念其實就以華夏族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在如何利用地理上的遠近、部族力量的強弱來互相認可各自在區域裡的地位,而以納貢和賞賜作為手段來維繫這樣的關係。隨著華夏族的擴張,商周時代的血親政治又成為了國家之間相處的倫理基礎,他們按照血親的關係遠近來確立各自的國家地位,誰強誰弱並不是決定這種關係的唯一基礎,而這樣的外交倫理關係一直沿用到了宋代。

大明帝國的奇怪外交,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春秋時代的同心圓關係

漢唐時期的聯姻就是依靠血親關係作為國家展開外交的倫理基礎,國家的強弱儘管是決定這種外交關係的基礎,但中國和周邊民族國家在禮儀上的邦交活動還是按照家庭關係的方式展開的。到了宋代,中國皇帝和遼國皇帝以兄弟相稱,更是將這種儒家倫理關係演繹到了極致,從姨表親一躍成為了兄弟叔侄的關係,其實,兄弟叔侄的外交倫理更加接近儒家的家族觀念,因為他們之間理論上擁有了同一個父親,國家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中原王朝往往和周邊大國稱兄道弟,與周邊小國聯姻建立姨表親,以此區別各自在這個類似於大家庭的國家關係網內的等級和遠近關係。

明代摒棄了元朝霸權外交,重新採納了以儒家倫理為基礎的外交關係,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就是和周邊國家重新套近乎,大家聚在一起,一邊嗑瓜子一邊聊著祖宗十八代之前的往事,越南人說,幾百年前我麼就承認過你是我乾爹,朝鮮人說,幾百年前我們就把女兒嫁過去給你們當兒媳婦,說到底,咱們可都是一家人啊,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元朝雖然把咱骨頭給打斷了,可咱們筋不都還連著麼,以後還是一起過,明朝還是咱的長輩,逢年過節我們還是要盡晚輩的禮數孝敬老人,您老人家呢,記得給我們發個紅包就行,大家熱熱鬧鬧和和氣氣的過。

大明帝國的奇怪外交,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以同心圓方式展開的朝貢關係

明朝對西太平洋周邊小國的外交政策大致就如上面所說。明朝認可週邊小國的地位,周邊小國也認可中國的地位,互相認可,互相套近乎,但這個裡面最關鍵的一點,也是精華所在之處,這種直屬的儒家倫理關係是一個大家族概念,他又區別於小家庭的概念,就像三世同堂的一個大家族,明朝就像爺爺奶奶,朝鮮越南就像叔叔阿姨,而圍繞著這朝鮮越南周邊的其他小國,就像表弟表姐。這些親戚各自又有著各自的家庭關係,作為爺爺奶奶輩的明朝並不干涉這些小家庭內部的事,只要在吃團圓飯的時候,大家把他安排在上座,順便買幾盒營養品送給他,那明朝只管發紅包就是了。

這個送營養品和發紅包就是朝貢關係,而按長幼順序排座次,就是冊封制度。作為資格最老地位最高的明朝,自己發紅包的價值一定要大於晚輩送禮的價值,這個是維繫自己權威的主要方法,而其他小國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則是頻繁不斷的往明朝這送禮,以求獲得更多的回報,從而讓這種儒家倫理為基礎的國際關係越來越融洽,場面上看起來也愈發熱鬧。

大明帝國的奇怪外交,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市場價與朝貢貿易中的商品差價

但是,這樣的外交關係其實是不對等的,因為明朝一直在靠對外單向輸送利益來維持自己的地位和周邊的安定,長此以往,這樣的外交關係就會變成巨大的負擔,而一旦停止這樣的貿易活動,又會引來周邊國家的誤會甚至是反目,只能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而這樣的外貿關係也沉重打擊了明朝內部的經濟,大量從事貿易的商業活動失去了健康的競爭環境,因為周邊國家可以用極低的成本換來大量的物資,已經不再需要重視民間的商業往來了,明朝坐擁富饒的物產卻無法打開更廣闊的市場,其實也是與這種要命的朝貢貿易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閉關鎖國的政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明政府避免破壞這種朝貢關係不得已而為之,逼迫周邊小國依賴於這種大家族式的國家關係。從而讓明政府得到國際地位上的保障以及周邊的安全的保障。

結語

明政府重新制定的外交關係,從表面上來看,是為了重新獲得大國地位和周邊的安全保障,依靠朝貢這種收益不對稱的貿易方式來綏靖收買小國,利用冊封制度來維繫周邊小國與自己之間的政治外交關係,但從根本上來看,還是因為明朝自身不具備控制西太平洋的綜合實力,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還趕不上宋朝,因此無法展開其他有效的國家力量來控制周邊地區,而只能採用這種不對稱的外交關係來彌補不足。

大明帝國的奇怪外交,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感謝耐心閱讀

但作為今天的我們應該知道,虛假的繁榮遲早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促使明朝展開的這種外交政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明政府的不自信,以及最高統治者的虛榮心。一旦失去理性而展開外交活動,勢必會造成更大的混亂,在下一篇文章中,談藝就為大家詳細解說因這一種錯誤外交而帶來的嚴重危機,不要錯過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