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事——講究恰到好處而不過,是一種人生智慧

生活之精髓,在於分寸二字。能察非不察,可謂人生之智;能勝非不勝,亦作為人生之勇。

把握分寸,就要求我們說話辦事“恰到好處而不過”。


為人處事——講究恰到好處而不過,是一種人生智慧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分寸,都要講分寸,為人處事更要把握分寸。有個笑話說,一個傻瓜去吃飯,抱怨食物無味。主人很快就加了一些鹽,傻瓜再吃一次後會發現味道無與倫比。傻瓜心想,原來的菜只有在加鹽的時候才有味道。如果多加點鹽,這道菜的味道就不會更好了。所以這個傻瓜只是簡單地往嘴裡放了一勺鹽,這讓他感到不舒服和狼狽。


為人處事——講究恰到好處而不過,是一種人生智慧


把握分寸,就是要把握好火候。把握分寸,就是要把握好尺度。

人要想了解周圍,瞭解社會,瞭解世界,交流當然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溝通並非張嘴就來,也有規矩與技巧。我們皆應掌握其中分寸。正如敲雞蛋,力過了則蛋黃碎,力小了卻又不能將其敲開。對自己和他人亦是如此。


為人處事——講究恰到好處而不過,是一種人生智慧


掌握分寸能讓人從容處事。而掌握不好分寸,卻可能惹來大禍。

三國時期的楊修,可謂是天下奇才。他足智多謀,深諳謀略之道,且洞察力驚人——他一眼就識破了曹操夢中殺人的伎倆。可惜這位天才不懂得說話的分寸,竟一語道破說:“丞相非在夢中,君在夢中耳!”最終,不出所料,這位多次“道破天機”的天才,被心胸不甚寬廣的曹操殺害了。

可見掌握分寸,是何等重要。


為人處事——講究恰到好處而不過,是一種人生智慧


才智,若是拿捏得當,便是治世能臣;若大逆其道,縱是滿腹經綸,那也只是落得懷才不遇的悲切。芸芸眾生,皆不過是碌碌餘子,然而曠世之才實屬難得,尤其生於三國亂世,各路明君禮賢下士,但,在這順勢之下卻泛起一股逆流,才高八斗的楊修卻慘死於以惜才名溢四海的孟德手中。何為其然也?應是那門闊改窄之喜,或是雞肋洩軍情之憂,想必楊修之死並非無其道理。楊君的層層試探,在曹操眼中看來卻是步步緊逼。當你忽略了你與他人之間的鴻溝,當你無視他人心中情感,此時你已失去了應有的分寸,失了人與人之間基本的平衡感。


為人處事——講究恰到好處而不過,是一種人生智慧


把握分寸,要視對象的不同而不同,不能千篇一律。

事物性質不一樣、交情深淺不一樣、學識水平不一樣、崗位身份不一樣,分寸的程度也不一樣。

文者認為,荀子《勸說》篇中說“人們交談,有問有答。不問而告,謂之傲慢;問一告二,謂之多嘴”不能作為把握說話分寸的口訣。因為,如果交情深,情同手足,就可無話不說。不問不答,豈不無趣。同理,老朋友可以促膝談心,新朋友談話就要慎重些;平時講話可稍隨意些,重要場合關鍵之時講話就要慎重些;同事間交流可隨意些,上下級講話就要慎重些。有一位高級工程師陳某,專業能力強,品德也好,苦於無人推薦,一直在廠裡當普通技術員。陳某的一位朋友佩服他的專業水平,向主管局領導推薦了他,領導很高興,說正缺這樣的人才。可惜,在局長找他談話時,陳某整整用了 4 小時,把自己從中學到現在的情況都傾述了一遍,想表現自己是千里馬而沒碰上伯樂。結果可想而知,陳某高就不成。


為人處事——講究恰到好處而不過,是一種人生智慧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要把什麼事情都做成“恰到好處不為過”是非常困難的。但我們絕不能因為困難放任自流,不去把握。能不能把握好分寸是水平問題,主動不主動去把握分寸是素質問題。分析許多把握不好分寸的案例,究其原因,有的是眼界狹窄,一葉障目;有的是情感騷擾,言行失繩;有的是利害亂神、得失之侵。


為人處事——講究恰到好處而不過,是一種人生智慧


所以準確把握分寸,僅有良好的願望不夠,也不單是方法問題,相比而言,一個人的修養、品格更為重要。

所以,要想真正做到把握分寸,必須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人的一生不是算來的,而是品德積來的;人的一生不是求來的,而是持續不斷修來的。品德越高、修養越深,分寸就把握得越好,就會越來越清楚,什麼不能做,什麼能做,要做到什麼程度;就會越來越明白,什麼是要反對的,什麼是要支持的,要支持到什麼程度;就會越來越通曉,什麼樣的處事方法不對,什麼樣的處事方法對,事情要處理到什麼程度。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是非觀念和自控能力,在政治上把握住方向,在情感上把握住原則,在言行上把握住尺度,在生活上把握住小節。


為人處事——講究恰到好處而不過,是一種人生智慧


古人有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為人處事時,把握分寸,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如果我們真的能掌握這個尺度,言行謹慎,對人人有禮貌,修身養性,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煩惱,我們自然會知道如何應對這個世界,懂得處世之道。

各位網友覺得呢?歡迎留下您的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