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毀了我的“原生家庭”!

我要毀了我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影響,一生難以磨滅


總有人天真的認為,過去受的所有委屈,終會過去的。可長大後才發現,因為那些過去而改變的脾氣和秉性,需要用盡一生時間去消化,甚至無法消化。

《都挺好》中,愛面子的大哥即使丟了工作,也要誇下海口換大房子,把父親接到美國去住。

欺負妹妹的媽寶二哥,就因為從小看著母親對待妹妹的態度,覺得理所當然,跟著有樣學樣,欺負妹妹成了一場理所當然的虐待。

而蘇明玉,正是由於自小受到家裡的不公對待,才有了現在這種看似冷漠、要強的性格。


如果你認識過去的我,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


蘇明玉,大企業女高管,深得集團大佬信任,開奔馳,坐擁蘇州市區數套豪宅,是個典型的霸道女總裁。

然而,在家人眼裡,她是冷漠無情的。母親去世,她沒在人前掉一滴眼淚,好像這場葬禮與她無關。

在同事眼裡,她是個性格古怪的大齡剩女,心狠手辣,為達目的誓不罷休,多年的合作伙伴因裁員問題懇請她高抬貴手,她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我要毀了我的“原生家庭”!


張愛玲曾說過:“如果你認識過去的我,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

蘇明玉出生在典型的中國式重男輕女的家庭,雖然是家裡的老么,卻絲毫不受寵愛。

吃飯時,母親給兩個哥哥一人夾一個雞腿,唯獨明玉沒份。

就連一本複習資料,蘇母都不願花錢給她買。

因為要湊夠錢給大哥明哲去美國留學,他們沒問過女兒就把她的房間賣出去了。

我要毀了我的“原生家庭”!


明玉高考,為了讀書不花錢,蘇母四處求人爭取到一個免費師範生名額,活生生地斬斷了她的清華夢。

最後明玉和蘇媽媽攤牌,媽媽擺出理論:

“蘇明玉,你只是個女孩,你怎麼能和兩個哥哥比呢?我們只負責養你到18歲,你以後還要嫁人,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

我要毀了我的“原生家庭”!


明玉轉身離去,再也不回頭,從此與家裡斷絕了來往。

只有她自己心裡知道,這個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對她的心裡造成了多大的創傷。

從小她就是被忽視和不被愛的那一個,母親重男輕女且強勢,父親懦弱又膽小自私,這個家沒人待見她。


“功能性養育”,摧毀著孩子


很多人一邊追著劇,一邊可憐蘇明玉,而事實是兄妹三人都是原生家庭不當教育的受害者。

大兒子愛面子,瞎承諾,搞得險些離婚;二兒子啃老,懶惰,自以為是幾乎吸光了父母的退休金;老三情感淡漠,缺乏表達愛的能力……

這些毛病的源頭不僅僅是“重男輕女”那麼簡單,更準確的說,問題的根源是父母的功能性養育。

蘇母的“功能性養育”,差別化地對待著每個人,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們現在的性格,造成了各自的悲劇。

在媽媽心目中,老大蘇明哲的功能是給家裡掙面子,蘇明哲認同了這個期望,自私地享受著一切資源,愛面子,瞎承諾。

我要毀了我的“原生家庭”!


同樣的悲劇,也發生在老二蘇明成身上,他滿足的,是媽媽“被關注”的需求。

在原生家庭中,蘇母作為女性,被忽視是家常便飯。來到了新的家庭後,丈夫木訥,兩人沒有感情。

她孤獨地撐起家庭,全身心投入,希望能“被看見和感恩”。

老二的存在讓蘇母感受到了被需要、被認可、被關注,老二因此獲得了更多寵愛。但這份愛也困住了明成。

老二終於成了眾人眼中的“啃老族”,幾乎吸光了父母的退休金。

我要毀了我的“原生家庭”!


而小女兒蘇明玉,更是不容易。

對於蘇母而言,她沒有什麼功能,只要乖乖的,不費錢不費事就好,各就其位互不干擾,成了蘇母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庭狀態。

最終造成蘇明玉情感淡漠,外冷內熱,與人交往總是戴上一副面具,“拒人於千里之外”自我保護,將自己鎖在一個銅牆鐵壁之內。

我要毀了我的“原生家庭”!


每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都是女兒的“隱形監獄”,每一對重男輕女的父母,都給女兒判了“無期徒刑”。

他們讓女兒變得自卑和恐懼,沒有底氣沒有勇氣,不敢愛、不會愛,甚至覺得自己不配愛。

這樣的傷害,就像一把刀,狠狠插在了心口上。隨之而來的疼痛,不是伴隨一陣子,而是一輩子。


“都挺好”,是最大的謊言


蘇家一家五口,表面上看,真的如劇名一樣“都挺好”:

大哥蘇明哲,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硅谷IT工程師,定居美國,妻女溫順。

二哥蘇明成,娶了個漂亮又多金的太太,新買了房,日子越過越紅火。

三妹蘇明玉,國內著名銷售公司總經理,殺伐決斷走路帶風,完美詮釋了什麼叫現代女強人。

我要毀了我的“原生家庭”!


問題,就從蘇媽媽的離世開始出現。

蘇媽媽一死,蘇爸爸第一個聯繫的,不是在國內的明成和明玉,而是遠在美國的大哥明哲,因為長子為大。

看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明白,蘇家是一個典型重男輕女的家庭。

三妹明玉已經和家裡斷絕來往十年了。母親的突然去世激化了一系列家庭矛盾,父親贍養糾紛,中年失業危機,夫妻婚姻摩擦……問題接踵而至。

都挺好”,是蘇家最大的謊言,看似閤家歡樂卻早已“硝煙四起”!


假裝看不到,並不是所謂的“都挺好”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過一句話:“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我要毀了我的“原生家庭”!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從父母身上習得了伴侶相處的模式,所以長大後,很多人嘴上說著“我不要成為你”,卻還是重蹈覆轍。

人性沒有電視劇“大團圓結局”那樣簡單。

原生家庭,決定著一個人的“出廠參數”,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塑造性格、教養和價值觀的第一站!

-End-

編輯:小王,一個愛狗的,喜歡攝影的新媒體工作者,喜歡美食,喜愛睡覺,嚮往自由的小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