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教授馮宗憲談陝西自貿試驗區未來發展:積極探索 為完善陸上貿易規則提供中國方案

西安交大教授冯宗宪谈陕西自贸试验区未来发展:积极探索 为完善陆上贸易规则提供中国方案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馮宗憲接受國際在線陝西頻道專訪 攝影 李歐

國際在線陝西報道(張靜攀):2017年4月1日,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陝西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運行。自掛牌以來,陝西自貿試驗區對標國際,不斷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政府服務效能顯著增強,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發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在此過程中,陝西自貿試驗區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多項創新經驗在全國複製推廣,其成果有目共睹。

在未來的發展中,陝西自貿試驗區如何更好地發揮國家“試驗田”作用,為中國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不斷提供陝西方案,在陝西自貿試驗區運行2週年之際,值得探討。帶著這一問題,國際在線陝西頻道於近日對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馮宗憲進行了專訪。

陝西自貿試驗區幫助陝西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

陝西自貿試驗區成立兩年來,聚焦特色試點任務,積極探索差別化改革,在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後監管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大膽實踐探索,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創新成果,創新案例累計達262個。其中,“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併新模式”等多項改革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馮宗憲認為,成立兩年來,陝西自貿試驗區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積極落實了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的歷史使命,在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在馮宗憲看來,制度創新是陝西自貿試驗區的重要使命,也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不斷探索與創新。就目前來看,陝西自貿試驗區最直接的意義,是讓陝西這個既不沿邊也不沿海的內陸省份融入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之中,推動了陝西經濟高質量發展。

馮宗憲指出,目前,中亞、中歐班列(長安號)運行已覆蓋中亞、中東及歐洲主要貨源地,實現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等國家的無縫對接,構建起了“海陸空網”立體絲綢之路開放通道,其運送的貨物也由工程機械類逐步擴展到服裝、電子設備、糧食、汽車等全品類。隨著貨源和品類覆蓋面的日益廣泛,陝西省不僅實現了中國製造“走出去”,也將國外的特色產品“引進來”,形成了大規模的商品聚集、中轉和高效流動,促進了對外經貿的發展和相關人員的廣泛交流。

陝西自貿試驗區可發揮特色優勢為完善陸上貿易規則提供中國方案

長期以來,海洋貿易規則一直主導著全球貿易的發展,從沿海沿江再到沿邊內陸的開放路徑,使得陝西這樣典型的西部內陸省份成為對外開放的邊緣和“末梢”地帶。但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陝西在依託自身區位及優勢產業、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以自貿試驗區為平臺,以中歐班列為抓手,開始探索符合陸上貿易要求的新規則、新體系。

馮宗憲表示,近幾年,西安國際港務區對內連接了中國的海港、內陸港、邊境口岸,對外連接了外國的鐵路樞紐,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和海外倉,並吸引了日本等國第三方貨流進入歐亞路橋通道,正在促進形成“一帶一路”的海鐵、海鐵公、海鐵公空等多式聯運,從而推動陸海統籌、東西互助的開放新格局。在促進中歐班列(長安號)安全順利通達和完善跨境陸路貿易規則等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如開發“北斗在途監測系統”,實現集裝箱智能化運輸創新;“線上訂倉平臺”提高班列運行效率,“艙單歸併”節約企業成本,首創中歐班列“延誤險”給企業吃上“定心丸”。

馮宗憲建議,在今後的發展中,地處中國內陸的陝西自貿試驗區繼續發揮自身區位優勢,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往實踐,總結現有經驗做法,勇於探索,為陸上貿易規則的制定提出中國方案。

對於陝西自貿試驗區未來的發展,馮宗憲還建議應對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大開放結合的新形勢,要積極對標國內外高水平自貿區,立足西部內陸自貿試驗區的定位,發揮自身科技、教育及文化優勢,補齊金融短板,解決自貿試驗區分佈及管理體制上的碎片化問題,儘快啟動“自貿試驗區2.0”版本的建設,積極考慮自貿區擴區,進一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的使命,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