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放棄 985 博士學位,才發現醫生轉行沒那麼容易

20 歲的西格終於陷入焦慮。

有一陣了,她說,自打進入醫學院的那一刻起,就沒感到過醫學帶來的快樂。如今大三的西格,是一所 985 高校八年制的在讀醫學生,儘管有著外人看起來光鮮的學歷,但她轉行的想法卻越來越強烈。


「這真是你想要的人生嗎?」

「我甚至想讀完 5 年就提前畢業,寧願 996 也不想上夜班。」描述起學醫至今的短暫 3 年,西格說,「太瘋狂了,充斥著忙碌和通宵,完全迷失了自己。我忍不住問自己,這真是你想要的嗎?」

西格沒有遠大的理想和追求,只想要一份安穩的工作,準時上下班、依法休假。

而或許,當醫生就意味著放棄更多屬於自己的生活。

西格比很多迷茫的同學稍顯幸運,她早早地知道了自己不想要什麼。

但對於她想放棄「985 八年制」的想法,丁香園的很多站友都表示不解。「讀完博士出社會,想幹什麼都行。」「等你 5 年讀完畢業,想再回去就難了。」

站友們紛紛勸誡,但西格依舊糾結。

在轉行與不轉行之間,除了熱愛和忍受,還有更多不可見的成本與代價。


「我也曾是一名差不多先生」

丁香園資深數據分析師徐遠飛曾和西格境況相似。

1994 年,徐遠飛高中畢業,填志願時在最後一欄隨手加上了醫學院校。沒想到就是這額外加上的一筆,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被醫學院錄取後,徐遠飛仍舊懵懂,面對「差不多」的學校、「差不多」的專業,他過完了「差不多」的大學 5 年,隨後進入縣醫院任兒科醫生,再次開始「差不多」的人生。

「打牌、聊天、病源競爭、沒有三級查房。」談起從醫這短暫的 1 年,徐遠飛說,當時醫療環境不規範,工作也很沒勁。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覺得不應該再這樣糊塗下去,於是他決定考研——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可我害怕面對生死」

讀研的兩年間,正好遇上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階段。同時期內,丁香園論壇橫空出世,還是醫學生的徐遠飛成了論壇鐵粉。

「起初天天灌水,學術交流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慢慢地,就發現自己對互聯網很感興趣。」徐遠飛說起與丁香園的淵源,神采飛揚。

徐遠飛說,那時為了查閱文獻,他通過初級互聯網技術實現了用別人賬號查看文獻的需求,過了一把「偽黑客」的癮,非常酷。

相比互聯網信息技術帶給他的成就感,手術室裡徐遠飛的人生底色顯得有些黯淡。

在上海某醫院實習期間,徐遠飛遭遇了醫患糾紛。2004 年到 2010 年,正是中國醫患關係最緊張的 6 年。徐遠飛說,那時醫院一樓的急診窗戶從來不會關上,就是方便醫生「逃生」。

「曾經接診過一個嬰兒,沒救過來。」徐遠飛眼神閃爍,望向遠處,「看著那麼小的一個生命在這世界上消失,不但感到無力,更多的是內疚。」

徐遠飛強調了 3 遍「內疚感」。

這種「內疚」和麵對患者生死時的責任感,讓他極度壓抑,也更肯定了轉行的念頭。


「每次轉變都是一個契機」

起初,徐遠飛去了北京。和大多數文藝青年一樣,徐遠飛熱愛北京和北京的理想主義。在那裡,他初步實現了自己的互聯網理想。

兩年後,徐遠飛輾轉回到了丁香園,而這一呆,就是 10 餘年。

在互聯網行業,他也有一種當醫生的使命感。

「如果說當醫生能拯救病人的生命,我覺得我現在的工作是給醫生提供支撐,間接地幫到了更多病人。」徐遠飛很坦然,在他看來,所有壓力和危機都是動力。

10 年間,徐遠飛在行業裡經歷了數次轉型,面對低谷和行業差異,他通過不間斷的學習和迭代,努力追趕新想法、新技術。他說:「每一次轉變和突破,都是進步的契機。」


「醫生轉行能幹什麼?」

在《2018 醫療人才求職就業調研報告》中,我們發現每 10 位醫生中,就有 1 名想轉行。那麼,醫生轉行能去幹什麼?

西格在丁香園論壇的主頁裡,已經將程序員作為自己重點關注的新職業,只是對於是否放棄八年制的問題,她仍在猶豫。

能力 + 專業 + 興趣 + 積累,是最好的轉行狀態。徐遠飛認為,轉行要慎重,當前醫療環境在改善,醫患關係也逐漸緩和,醫生雖然前期比較艱苦,但資歷越老越吃香。

而如果要轉行,徐遠飛說,最好還是能保留並且使用自己的專業能力,畢竟牢固的專業基礎是底氣。良好的基礎,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權。

因此,醫生如果想轉行,建議選擇醫療相關的行業,比如醫藥代表、CRA,畢竟,若要徹底脫離所學專業,也是種遺憾。同時不論在什麼行業,面對什麼技能要求,都不能停止學習和積累。

想放棄 985 博士學位,才發現醫生轉行沒那麼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