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前兩天,張大奕上了熱搜。


三年前,隨著微博紅利爆發,她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模特一躍成為網紅頭部,由於帶貨力極出色,她所在的公司如涵被稱為“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2016年便掛牌新三板,2019年4月3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從小模特到上市公司大股東,可以說,張大奕借力“直播內容電商”的風口,實現了成長的飛躍,走上人生巔峰。

不過,就在人們為“顏值即正義”歡呼的時候,卻發現顏值並不能拯救市值。

如涵上市首日即遭遇破發窘境,股價暴跌37%。新聞一出,各種分析類的報道鋪天蓋地,其中王思聰的點評亮了。

眼光毒辣,句句都在點上。不是網紅沒有了戰鬥力而是公司本身不行。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簽約了113個網紅,還是靠一個張大奕,坐擁 1.484億粉絲,內容覆蓋美妝時尚、母嬰快消等多個消費領域,但商業模式並沒有被驗證。

網紅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詞彙,自從視頻平臺、直播平臺開始飛速發展,網紅經濟隨之崛起,很快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

只可惜,網紅有千千萬,如此幸運又成功的,屈指可數。

風口看似風光無限,誰苦誰知道。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有錢的王思聰和討薪的熊貓主播”

說到王思聰的精闢分析,不得不提他一手創立的熊貓直播。


2015年的雙11,王思聰幫一個女主播清空購物車,還打賞了7萬元,這一操作讓全網沸騰,給一個月前剛上線的熊貓直播帶來了一波熱度,也讓不少人第一次知道,什麼是直播。


比如當時正在在香港讀研落蕊,看到新聞後,想借著直播打發生活的無聊,順便賺點禮物,於是,在2016年正式踏上了主播之路。

除了美女主播,電競則是王校長佈局的另一個風口,他一手抓實力派電競主播,一手召集了Angelababy等娛樂圈明星大咖,資源雄厚。

遊戲主播阿樂,因為創業失敗,背了20萬的欠款,後來靠著遊戲代練和直播,僅半年時間就還上了這筆錢。

積攢了一定的名氣之後,經濟公司為他提供了不少平臺選擇,有剛獲得C輪15億融資的鬥魚,也有用戶過兩億的虎牙,但阿樂最終挑中了熊貓直播。

一是因為有王思聰,跟他不會錯,二是因為熊貓提供底薪。

風口上的行業,豬都能飛,何況是王思聰一貫的燒錢風。

只可惜,才三年半的光景,錢燒光了,工資發不出,熊貓倒了。

據說,曾經的熊貓一哥PDD已在鬥魚復播,一晚狂收3000萬禮物。

但更多熊貓小主播們的命運是討薪無望,生活被徹底改變,只能從零開始。

有人說自己一夜愁白了頭,還有人形容自己被熊貓弄得精神分裂,生活一團糟。

很多人只看見風口,卻沒想好後路。可風本就如此,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緊跟大趨勢,選擇熱門行業,並沒有錯,它能迅速的讓人掙到快錢,或是成就一個平凡的人。

可一旦風停了,豬能撐多久,是未知之數。對於大多說人來說,下場可能還不如一直踏實耕耘的老黃牛。

《反脆弱》作者塔勒布曾說:如果哪個高科技公司上了時代週刊的封面,那麼這家公司就大概率已經到了頂峰,投資家們可以考慮做空它了。

想起一個炒股的朋友跟我說,一旦你身邊所有人都談論起股票了,說明你該收手了。風口也是一個道理,能賺大錢的人都不往風口上站,因為當人們都發現這是風口,基本上,風也該停了。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人人撲風口,搶著做分母”

美國著名天使投資人彼得.蒂爾說過一句話:“企業家不應該盲目相信趨勢,如果所有人都在一個領域和你討論經營策略時,意味著你要面臨很多的競爭”。

這一點能從身邊的餐飲店看出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某個品類成為風向標。

2017年,繼潮汕牛肉火鍋、酸菜魚之後,串串店火了,近乎是一夜間,成都出現了幾千家串串店,帶動全國跟風,遍地都是。


我身邊有個壓根沒做過餐飲的朋友看著眼紅,覺得這行門檻低、容易複製,不就是花點錢裝修,找個人串串兒麼,實在看不出有什麼難。於是,找了個品牌,開了個加盟店。

可惜好景不長,眼看著一條街上開了三家串串店,價格低得離譜,這筆買賣賠了小一百萬,從此他再也不相信,風口能賺錢。

可是,這條路上前赴後繼的人,總有不少。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不久前,一個關於“小龍蝦”的新聞上了熱搜,中國首批小龍蝦專業畢業生,在校園招聘還未開始時,已經全員被用人單位哄搶,紛紛在大型餐飲、物流公司和小龍蝦批發市場找到高收入工作。

在人人發愁就業太難的時候,有人還沒出校園就搞定了工作問題。

朋友看了酸酸地說:“我985金融系的,不如一個學小龍蝦的。”


可想當年,剛考上金融系的時候,他可不是這麼說的,那會兒的他無比驕傲,一副人生贏家被鎖死的姿態。

我常逗他,你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你們這行發財的秘密太多人知道了。

學經濟、搞金融能賺錢,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可當人才飽和,競爭之慘烈是很多人沒有預料到的。

越是短期的熱點和火爆的風口,你越得有心理準備,想要出類拔萃,更不容易。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風口就像談戀愛,好的未必最適合”

要問如今的風口是什麼,一定有人脫口而出,人工智能。

浙江大學本科AI專業的培養方案已經制定完成,首批學生今年9月正式入學。大勢所趨,人才儲備刻不容緩。

有人提出質疑,本科學AI不現實,把數學和英語學好就不錯了。

也有人嗆聲,AI早已從娃娃抓起。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其實,如果孩子對編程感興趣,當然可以支持他追求自己喜歡的行業。

但現實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數學,有些人的天賦和興趣在文學和藝術,如果一定逼著他們學大數據,盲目跟風,可能不會得償所願得到高薪工作,而只是當了炮灰。

風口從來不會少,但重要的是並不是每個風口都適合你。

曾經聽過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全國越野滑雪冠軍,在自己職業生涯頂峰時選擇了退役。

後來,借北京舉辦冬奧會舉辦的契機,滑雪運動勢頭越來越猛,而好的滑雪教練突然變成了稀缺資源。

全國滑雪冠軍,本可以高薪迴歸。

但他卻斷然拒絕,因為他自己並不擅長做教練,而且也明白冬奧會這個風口一過,大家對於滑雪運動的熱愛也會大幅度下降。

熱眼看風口,想借機大賺一筆的人很多,能冷眼看自己的人太少。

這些年,我見過不少人,追著風口跑,今天玩兒公眾號,明天拍短視頻,每個app都用得溜溜的,可依然付不起房租。

他們總說,看著身邊一個個廢柴都發了財,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可這些人卻從來不想想,自己喜歡做什麼,可以做什麼,適合做什麼。

很多人說,我就是喜歡賺錢。

可賺錢背後的邏輯卻極少有人能看懂。

想要賺錢,天賦和勤奮,缺一不可。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有本事的人,做什麼都很厲害。

熊貓主播失業、張大奕滑鐵盧:能賺大錢的人,為什麼都不往風口站

微信之父張小龍前段時間拿到了業餘高爾夫冠軍,這是33年來中國人首次在“登喜路林克斯錦標賽”中奪冠。

讓人不得不感慨,這些厲害的人好像解鎖了成功的方法論,只要他們感興趣的,做什麼都能成功。

張小龍作為喬布斯的“鐵粉”,在他身上也能看到簡單和專注的力量。

這也許就是成功的方法論。


80後創業傳奇李想,早在2012年就心心念念想做電動車,甚至不惜辭掉汽車之家所有職務,放棄穩定優厚的待遇。

一年裡,拆了四個自然村,平整土地,通了電和水,還建了一整套機器人產線,才有了今天的車和家。

這樣的創業者並非個例。對他們來說,從沒有風口,只有腳踏實地,日復一日的專注和堅持罷了。

現實中,那些值得你花時間和精力去深耕的,才應該是主戰場。風口之所以坑人,就是因為成功來得太容易。

風口很好,不代表你很好。

在職場亦是如此,專注才是一種能在各行各業可複製的能力。

或許你需要花費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精通某個領域,可這個領域就是你的金飯碗。

有句話說得很漂亮,沒本事的人追著風口跑,有本事的人自己造風。

這也是為什麼,風口看似很美好,但聰明人從不追著風口跑,因為他們明白一個道理,錢來得快,不容來得穩。人不怕窮,怕的是盲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