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新任“掌門人”王旭東: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

故宮新任“掌門人”王旭東: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

精彩觀點:

2、莫高窟的價值和故宮的價值不一樣,故宮的成功不能複製到敦煌來,但經驗可以借鑑。

3、負責任的旅遊就是保護和旅遊的平衡。

4月8日,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七年之久的單霽翔正式退休。他的繼任者為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長王旭東。從敦煌到故宮,王旭東成為故宮新任“掌門人”。

敦煌研究院官網顯示,王旭東1967年2月生於甘肅山丹,2003年獲得蘭州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14年12月成為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長。

在任期間,王旭東對如何平衡文化旅遊與文化保護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也推動了敦煌莫高窟進一步走向數字化。此外,自2016年敦煌研究院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以來,至2017年敦煌研究院的文創產品銷售額超過了1700萬元。

掌管故宮時,單霽翔自稱是故宮的“看門人”而非“掌門人”。這位給故宮帶來深遠影響的院長,也給故宮改革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無論是作為“掌門人”還是“看門人”,王旭東能為600歲的“網紅”故宮帶來哪些驚喜值得期待。

故宮新任“掌門人”王旭東: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

從理工男到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長

在2016年的一次講座中,王旭東道出了自己與敦煌的一段“緣分”。他說,童年時的願望是當水利工程師,改變家鄉缺水的狀況,因此大學報考志願幾乎都和水利工程有關,最終被蘭州大學地質工程專業錄取。

據齊魯晚報報道,王旭東來到敦煌是一個偶然事件。1991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開展文物保護合作,美國專家建議搞石窟保護應該有地質工程專業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蘭州大學招人,當時他是張掖地區水電處的一名技術員,在老師推薦下來到敦煌。

王旭東曾在接受新華網採訪中表示,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研究的第一個課題是崖體穩定性研究。“我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畫、彩塑的492個洞窟,但說實話當時我對敦煌壁畫沒什麼感覺,不知道是什麼內容也不覺得有什麼時代特點。”

後來,王旭東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向同事們請教,才越來越覺得敦煌文物的震撼,從此他便一直留在敦煌。

從學術成果看,王旭東是一名優秀的學者。敦煌研究院官網顯示,1991年在敦煌研究院從事壁畫及土遺址保護以來,王旭東在各級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合作出版專著3部,獲國家及省部級獎10項,並獲文化部優秀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甘肅省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2014年12月,47歲的王旭東成為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長。

公開資料顯示,敦煌研究院是負責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慶陽北石窟寺管理的地廳級綜合性研究型事業單位。王旭東的責任,便是與同事們一起研究如何保護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宮新任“掌門人”王旭東: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

2005年,王旭東在新疆樓蘭壁畫墓做現場搶救性支頂。

平衡文化旅遊與文化保護,推動發展“數字敦煌”

敦煌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其中,敦煌莫高窟更是聞名海內外,1987年,莫高窟因其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藝術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要對這些文物負責,王旭東深感責任重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往敦煌參觀莫高窟,如何平衡文化旅遊與文化保護之間的關係,成為他繞不過去的話題。

在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文化和旅遊專題論壇上,王旭東發表了題為《構建負責任的敦煌莫高窟文化旅遊模式》的主題演講。他說,真正能夠開放的洞窟空間,容許進去的遊客非常少,在100個左右,其他大多數都是20平米以下的洞窟。

他在演講中說道,隨著旅遊業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敦煌,尤其是從文博會永久落地敦煌以後,遊客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大量的遊客進入洞窟以後,就會引起洞窟的溫度、溼度、二氧化碳升高,同時也帶來一些微生物滋生,這對壁畫、彩塑保護產生了潛在威脅。

“所以這些年,我們一直在追求負責任的文化保護模式。何謂負責任呢?第一,我們要為老祖宗負責,因為他們留給了我們這樣珍貴的文化遺產,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上把它毀了。第二,我們要對遊客負責,因為遊客是奔著這樣一份珍貴的遺產來的,要給他提供一種非常美好的參觀體驗。負責任的旅遊就是保護和旅遊的平衡。”王旭東說。

為此,敦煌研究院總結出了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這是一套基於價值完整性的平衡發展質量管理模式。王旭東解釋稱,所謂的平衡發展是把保護、研究和傳承利用三者關係平衡好。其中,保護是基礎。其次,在文化旅遊方面,敦煌研究院提出了針對性分類的旅遊管理體系,並專門開展了遊客承載量研究。

對於王旭東而言,保護敦煌莫高窟,數字化也成為一種有力的手段。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便提出了數字敦煌的構想。隨著數字技術手段的不斷髮展,王旭東帶領敦煌研究院在“數字敦煌”的道路上跨越了一大步。

在王旭東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不到兩年時間裡,敦煌石窟藝術便藉著數字技術的東風,走向全球。據新華社報道,2016年4月29日,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首次通過互聯網向全球發佈敦煌石窟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字化內容及全景漫遊,敦煌石窟藝術將藉此平臺走向世界。

截止到2018年年初的數據顯示,敦煌研究院已完成150個洞窟的高保真壁畫數字化採集、120個洞窟的結構掃描、60個洞窟的整窟高保真數字化圖像處理及110個360°虛擬漫遊全景節目。

故宮新任“掌門人”王旭東: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

2018年,“共建數字絲綢之路——古樂重聲音樂會”在敦煌莫高窟舉行,王旭東等嘉賓為演出揭幕。

2017年敦煌研究院文創產品銷售額逾1700萬元

對於珍貴文物來說,如何讓其“活起來”展示生命力,是文物管理者面臨的一大挑戰。王旭東曾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研究是核心、傳承弘揚是目的。“不是說把文物拿出來就活起來了,這一切首先基於學者的研究,就是要有內容和深度內涵,要把文物背後的人文精神、價值觀念挖掘出來,轉化成民眾能夠接受的符合這個時代的文化作品或產品,然後活起來,包括搭上互聯網的翅膀‘飛到千家萬戶’。”

據王旭東介紹,為了讓文物活起來,敦煌研究院將30個洞窟面向全球共享。此外,還通過 “進校園、進鄉村、進企業、進社區、進軍營”通過數字化展覽等方式,將精美藝術送到群眾身邊。還有就是文化創意,通過數字資源庫共享後可以積極進行文化創意。

進入2019年,敦煌研究院還推出了夜遊莫高窟的活動。據蘭州晚報今年3月份報道,今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敦煌研究院將推出“夜遊莫高窟”系列活動,包括“夜遊莫高窟”“夜遊莫高窟,詩意邊關行”等。如此看來,倒是與“夜遊故宮”有異曲同工之妙。

近年來,故宮文創掀起文物文創行業的一股春風,敦煌研究院也不甘落後。敦煌研究院自2016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據中新社報道,2017年敦煌研究院文創產品銷售額逾1700萬元,並取得百餘個(項)註冊商標和知識產權。當然,這一水平與目前故宮動輒上十億元的文創銷售收入仍有較大差距。

王旭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莫高窟的價值和故宮的價值不一樣,故宮的成功不能複製到敦煌來,但經驗可以借鑑。“我們必須要找到立足敦煌實際的文化創意之路。”

如今,王旭東接任了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在單霽翔對故宮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後,從敦煌來的他能否給“網紅”故宮帶來更大的驚喜,我們且拭目以待。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編輯 王宇 校對 李立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