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182):為啥說這兩人是名將?打一仗就知道了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82)

天道酬勤。貞觀時期李世民和他的團隊賣力工作,老天爺對他們也挺照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東突厥的迅速衰敗。突厥要是象漢初匈奴那樣長期強盛,以初唐大亂之後還比較虛弱的國力(僅三百萬民戶),是不可能取得對外擴張那些成就的。

貞觀十五年(641年),戰爭於北部邊境再次爆發。

這是一場早晚要來的戰爭,對手就是日漸強大的薛延陀。薛延陀專門設立南部軍區,在今天蒙古方向重兵壓境,當然不是象他自己說的、替唐朝看住突厥那麼簡單。

大概因為滅掉高昌國的緣故,這一年,李世民再次打起封禪的主意。他正月從長安前往洛陽,四月出了個文告,說準備明年二月去趟泰山(‘詔以來年二月有事於泰山。’)又等一段時間,既沒見老天降下什麼災害(前次就是發水災沒搞成),也沒見魏徵那幫人跳出來反對。他感覺風平浪靜,於六月再次下發封禪的通知。

這些消息傳到薛延陀那邊,夷男可汗就動起了心思。

可汗聞上將東封,謂其下曰:“天子封泰山,士馬皆從,邊境必虛。我以此時取思摩,如拉朽耳。”說對方大老闆帶著人登泰山去了,咱們這時候南下打突厥,不是手到擒來嘛。

前面李世民把思摩封為突厥可汗,叫他帶領部眾北上呼和浩特草原一帶。李世民的意思,讓他填補內蒙真空地帶,作為唐朝北方的附庸國和屏障。但思摩這幫人內遷十年,好比猛獸進了動物園,野性和戰鬥力大大降低。所以思摩回草原之前就和李世民約定:一旦有緊急情況,允許我帶人撤進長城自保。

十一月,夷男可汗派兒子薛大度率各部落人馬共二十萬,越過內外蒙古間的大沙漠(大磧)南下,很快攻佔陰山咽喉要地白道(呼和浩特市北),兵鋒直達山西朔州。思摩無力抵抗,率眾退入長城據守朔州,並派人向唐朝緊急求救。

其實,李世民這時已經從洛陽返回關中。就在六月份下達封禪詔書後不久,天上又出事了:‘有星孛於太微,太史令薛頤上言,未可東封。

太微是古人認為一個很重要的星座,代表中央政府,孛星指彗星。孛星入太微,就是朝廷裡跑來個掃把星,你說這兆頭怎麼樣?因此主管曆法天象的天文臺薛臺長趕緊上報告,說現在搞封禪這樣的慶典活動,氣氛不對呀!古人對這類事是很認真的,皇上再大也是天子,老天的預兆他不能不聽。李世民雖然不迷信,但天下人信他也沒辦法,只好又下通知取消有關安排。

輕鬆讀史之大唐(182):為啥說這兩人是名將?打一仗就知道了

太 微

這邊封禪的事消停了,那邊又收到薛延陀南下的情報,李世民立即著手安排反擊。

11月16日,下達作戰命令。不知道是不是前幾次行軍大總管的下場都不太好、沒人願幹了,還是李世民自己也覺得設大總管要慎重,反正這次就沒任命。但派誰主打是很清楚的,就是李世勣。任命他為朔州道行軍總管,帶了六萬多人出援朔州。還安排了兩支後備隊,分別由禁衛大將軍李大亮和張士貴率領,也有個六七萬人。另外,遼寧、甘肅的邊防軍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配合作戰。

輕鬆讀史之大唐(182):為啥說這兩人是名將?打一仗就知道了

柏楊《白話資治通鑑》

李世勣不久前剛升的官,由山西軍區副司令(幷州大都督府長史)升做國防部長(兵部尚書)。山西因為是李淵起家的地方,大都督的職務一般人幹不了,而是從皇子中選任(時為李世民的小兒子、晉王李治),但人並不真去,只是掛個名,真正管事的是長史。李世勣在山西十六年,政績相當不錯。李世民曾說:“隋煬帝就知道勞民傷財修長城。我現在把李世勣放到幷州,這麼些年下來,邊境安定,不是比修長城強多了嘛!”表揚李世勣的同時,順帶把自己也誇了一頓。

李世勣這邊剛收到任命書,還沒來得及出發,那邊薛延陀就來搗亂了。真是叫人氣不打一處來,怎麼也得給這幫傢伙一個教訓,要不然好好的部長可能就要黃。

中央參戰部隊出征之前,李世民召見部分高級幹部交待:“薛延陀他根本不會打仗。不遠千里越過沙漠來打思摩,既未達成戰役上的突然、被思摩跑進長城;又不懂及時調整戰役計劃、趕緊撤退。現在據情報偵察他們補給困難,戰馬把樹皮都啃光了。我已交待思摩堅壁清野,你們去了以後不要急著出戰,等他耗不住退兵,可以一舉破敵!”

看來李世民保持了重視情報偵察的優良傳統,同時還是他一貫的作戰思想:‘先為不可勝’,重點在打反擊戰。

李世勣基本遵守了這個戰役指導,但在具體執行上作了點變通。

薛延陀這次南下作戰,主要意圖當然不是奪取土地。前面夷男可汗說的很清楚:就是要趁唐朝搞封禪,領導精力分散、中央精銳部隊調往中原,這麼一個很好的時機,一舉消滅東突厥部眾。他要是突襲成功,唐朝就算再惱火,一般也不太可能跑漠北去為突厥報仇。突厥被消滅,唐朝短時間內再也找不出一支象樣的遊牧民族力量,扶一派打一派的策略就要破產,薛延陀就有可能長期霸佔草原老大的地位。

可惜,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一方面唐朝和東突厥早有應急預案,思摩一見情況不對,早早躲進了長城。另一方面,天上又來個什麼掃把星,攪了李世民的好事。從領導到部隊,都轉過頭來集中精力應付邊境戰爭。

薛大度帶著三萬騎兵,吭哧吭哧跑到長城腳下一看,思摩這幫傢伙溜得比兔子還快,早跑得沒了蹤影,‘(大度)

知不可得,遣人登城罵之。’他這反應也很有意思,找人登上長城大罵一通,彷彿如此可以對思摩造成一萬點傷害。這也算古代一種行為藝術吧。

他這邊正罵著,那邊李世勣的部隊可就趕到了。大度見此行目標已經無法實現,打不著狐狸別惹身騷,趕緊撤軍。李世勣也不急著反攻,選了漢兵和突厥兵各三千人,共六千精銳騎兵,就在他後邊跟著。從山西一直跟到呼和浩特,又不辭辛苦,跟著翻越了陰山。大度一看,唐軍是塊牛皮糖啊,看來是甩不掉了。一咬牙不跑了,在現今包頭百靈廟這個地方停下,背靠哈爾紅河(諾真水)擺開陣勢迎戰。

薛延陀的戰鬥力還是可以的,李世勣先派三千突厥騎兵上,被打退。唐軍再上,薛軍萬箭齊發,大量殺傷唐軍戰馬。就在這危機時刻,李世勣發現了對方的一個破綻。

薛延陀一改遊牧民族的機動戰術,採用一種新型的步騎混合作戰。五人一個小組,四人在前步戰,一人在後負責照看馬匹,若步戰得勝,再乘馬追擊(失利也可以上馬逃跑)。

薛延陀這個軍事革新,一直以來戰績都不錯。他的步戰兵應該有一定的防護和攻堅能力,再加上保持了騎兵的機動優勢,一下子就在突厥等遊牧民族中脫穎而出。因為這些對手基本只有輕騎兵一個兵種,面對他這種聯合作戰有點懵。可他沒想到:這次來的唐軍,是步戰的老師傅啊!

中國軍隊向來是步騎混合作戰,步兵的戰術運用,那是看家本領、爐火純青。李世勣這次雖然只帶了騎兵,但估計唐軍平時的基礎訓練還是很全面的,‘世勣命士卒皆下馬,執長槊,直前衝之。薛延陀眾潰。副總管薛萬徹以數千騎收其執馬者。薛延陀失馬,不知所為。唐兵縱擊,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

輕鬆讀史之大唐(182):為啥說這兩人是名將?打一仗就知道了

一是騎兵下馬改用步戰,長矛對弓刀,另外陣法上唐軍也很有一套(參看李世民打劉黑闥的章節),迅速奪取了戰場優勢;二是派薛萬徹迂迴敵人側後,突襲其照看馬匹的人員,讓他追追不動、逃逃不了。這兩手一搞,薛延陀頓時歇菜。除薜大度跑得快沒逮著,剩下被捉了個乾淨。李世勣、薛萬徹,後來被李世民點名稱為當世名將,能在生死一線的戰場上迅速發現敵人弱點,並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二人的確無愧名將之號。

本篇修訂版,可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分鐘神思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