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咪牽著明玉的手叫“姑姑”,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這樣“自來熟”


小咪牽著明玉的手叫“姑姑”,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這樣“自來熟”

小咪主動牽明玉的手

《都挺好》這部劇真的很用心,尤其是一些小細節的處理,特別暖心。裡面有一個情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到,那就是明玉到美國出差,去大哥家,第一次見到小咪的時候,明玉是在玩手機的,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當時小咪坐在一旁畫畫,她看到明玉,就怯生生的、主動走過去,先是牽了明玉的手,然後喊了一聲“姑姑”。那一刻,我看到明玉的眼裡有光在閃。後面就有了明玉陪小咪畫畫,一起玩遊戲的情節。大哥和大嫂在廚房忙碌,看到他們兩個這麼親密,也是很感慨,畢竟是有血緣的啊!

但是如果沒有小咪的這次主動,以明玉的性格,肯定不會後面明玉對她的喜歡和疼愛。

小咪牽著明玉的手叫“姑姑”,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這樣“自來熟”

開朗的孩子容易交到朋友

人與人之間,有時候真的很神奇,哪怕只是初次見面,哪怕只是一個眼神,就會有種心靈相通的感覺。其實這也與每個人的性格有關。有一種人就是有這種特質,叫“自來熟”, 即使是第一次見面,但是感覺像是老朋友一般,很熱絡。小咪應該就有這樣的特質。

我自認為自己是那種比較內向的人,有一次去參加一個活動,坐我前方的一個姐姐就有這種“自來熟”的特質,她會主動跟我們介紹她自己,然後要求我們也簡單的自我介紹,大家互相認識一下。中午的午餐,要自己去外面解決,姐姐就主動帶我們全組人一起去找吃的。後來的三天學習下來,因為這個姐姐,我們組的人是參與度最高的,而且全程心情很放鬆,感覺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自來熟好麼?”,有幾百人關注,有幾十萬的瀏覽量,說明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個答案。

其中有人回答,自來熟不好,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大妹子,你想多了吧。

也有人不喜歡自來熟,覺得自來熟跟熱情不是一回事,熱情是單方面的,可以介紹自己,不一定要求回應,但是自來熟是雙方面的,有些自以為是,說對某些人來說,會有隱私被侵犯的感覺。

小咪牽著明玉的手叫“姑姑”,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這樣“自來熟”

小咪牽著明玉的手叫“姑姑”,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這樣“自來熟”

開朗的孩子

也有人表示自己比較內向,但是很喜歡這種性格的人,並且很羨慕別人有這種技能。好像我也是這樣哦。這種自來熟的人,有分寸有尺度,深諳世事,只在合適的時候給人幫助,卻不會去過度打擾他人。這種超脫,應該是修煉了很多年才能做到吧。

其實,從這些回答來看,認為“自來熟”好或者不好,其根本就在於有沒有界限,會不會讓人感覺到不愉快。如果有界限感,不會讓人難堪,很顯然,這是受歡迎的“自來熟”。

我所見過的大部分“自來熟”的人,都是性格開朗,很熱情,也懂得分寸,人際關係很廣,也很受歡迎。

為什麼有些人會“自來熟”呢?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有不一樣的特質呢?

世上每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各不相同,這跟他們的人格、氣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不同人格特質下的人,就會表現出不一樣的行為處事風格。而人格、氣質的形成跟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根據現代心理遺傳學的觀點,性格是會遺傳的。自來熟的人的父母,相對來說也更能順應社會,很快融入社會。

2.環境因素。

雖然性格與遺傳有很大的關係,但環境影響也不容忽視。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他所接觸的社會範圍越來越廣,他的性格受環境的影響加深。所謂“環境逼人成長”,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小咪牽著明玉的手叫“姑姑”,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這樣“自來熟”

劇中的小男孩如今長大了

3.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一般家庭中有三種教育方式:有些家長特別嚴厲;有些家長比較民主,會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允許孩子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有些家長對孩子太過溺愛,孩子平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自然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在這三種教育模式下,民主家庭的孩子,一般會有規則感、界限感,所以即使是自來熟,也不會讓人反感。

所以迴歸到家庭教育的真諦,我們要多給予孩子自主權,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允許孩子更多的探索,擁有更健康的人格,用更積極的心態與他人相處,擁有更快樂的童年。

今日話題:你是怎麼看待“自來熟”的?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婷媽,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點贊讓我看到。歡迎關注我,一起交流育兒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