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卖座电影:男主角过世多年,仍能吸粉一波,靠的是什么?

史上最卖座电影:男主角过世多年,仍能吸粉一波,靠的是什么?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无脚鸟”

戈达尔的《法外之徒》里,男主阿瑟临死前,旁白响起:

他看到印第安神话的奇鸟,他生来没有脚,永远不能落在地上,他御风而起,只有临死的人才能看到那比鹰还长的透明翅膀。慢慢合上时,变得比手还小。

后来在王家卫里《阿飞正传》成了人人知晓的经典台词: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于是从此以后,我们知道了有一种鸟,会用尽一生的时间,唱出最动人的歌曲。无脚鸟大约也是一种任性的鸟,倔强到死的时候才停下来。被欲望焚炼的痛不可挡的肉体,加上寂寞的发疯发狂的灵魂,一切的奋不顾身,庞然不顾,飞蛾扑火直至归于死亡。

在最近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收割全球票房8.79亿,成为史上最卖座的音乐传记电影。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部关于皇后乐队主唱弗莱迪的传记电影,而不是皇后乐队的传记片,也不是纪录片。

同样,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另外一只“无脚鸟”。

相对比,我在《阿飞正传》中看到由始至终都迷惘未来、今朝有酒今朝醉、一副看似无所谓实则是不知人生为何的无脚鸟阿飞。我更喜欢我在《波西米亚狂想曲》看到的另类无脚鸟,深邃而坚定的眼神、不顾一切的追逐甚至连死亡都不能阻拦的无所畏惧、灵魂历经孤独痛苦、肉体遭受疼痛折磨,只要站在舞台上依然能光芒四射,这种人格魅力无论经过多少时光岁月的洗礼依然感染大众。

可以说,他在以疼痛取悦人世的同时,更感知到自己余生应如何度过才更有意义。

史上最卖座电影:男主角过世多年,仍能吸粉一波,靠的是什么?

接纳自我,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开始

有一项研究中,一群女性只用三分钟浏览了流行杂志上的模特照片,她们便为自己的身体感到沮丧、内疚和羞愧。事实上,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他们使用糟糕的身体意象来看待自己的身体时和外貌时,尽管他们看起来很好,但依然相信自己不漂亮。

对弗雷迪来说,三个阶段的不完美是他的痛点,在他内心抗争挣扎直至战胜平和接受。

第一点阶段是弗雷迪的龅牙,他的一口龅牙在贯穿于整个影片中。影片有两个地方讲述到弗雷迪的龅牙。第一个场景是,有一晚弗雷迪听完了当时还是“微笑乐队”的演出后,便到后台寻找他们并且毛遂自荐说自己想加入乐队,成为主唱。吉他手布莱恩问他,你有什么技能能够让我们同意你进入乐队?此时弗雷斯依然十分自信掏出自己创作的歌曲,以此证明自己不是瞎搞。但鼓手罗杰不留情面直言不讳的说:“光你这一嘴龅牙就不过关啊。”

当时弗雷迪身体一震笑容顿时凝固了、低头、落寞、转身,看得我心里五味杂陈不是滋味。但我们都知道身体反应是最诚实,由此也看出这一口醒目的龅牙确实是弗雷迪的硬伤。

另一个片段是,皇后乐团所有成员相聚在弗雷迪家中,当弗雷迪妈妈拿出他小时候的相册时,说到,弗雷迪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拳击十分厉害,而他的对手总是想打的他满地找牙。从这点滴,我们能推出在弗雷迪小的时候,别人对他龅牙或多或少进行人身攻击,年幼的弗雷迪用拳头抗击别人的舌头。

第二个阶段弗雷迪是一个单飞仔,如果外表的不完美是弗雷迪的龅牙,那么内心的瑕疵便是移民身份带来的自卑感。

初到伦敦的弗雷迪在希斯罗机场当行李搬运工,由于一时手脚过慢,被前边的同事喊道“小巴基”快点,对于这个称呼弗雷迪当场就反抗争辩说我不是巴基斯坦人。对于这个移民身份,弗雷迪一直都是耿耿于怀,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不是出生于本地,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的本命,家族恩赐的种姓。

于是面对团队成员,他极少提及自己的的出生地;面对他讨厌的种姓,当母亲想中和他与父亲因为改名的这件矛盾时,极力跟大家说,弗雷迪只是他的艺名。而弗雷迪立马否定母亲的说法,并宣告朋友和家里人,我选择改名了。也可以说这是十分彻底的把象征身份的一切物品改名,比如说护照,弗雷迪以为换个名字,就能和过去撇清干净,就彻底融入这个新环境。

第三个阶段,便是弗雷迪的性别取向。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比今天宽容以及包容,在上世纪60.70年代,人们极度歧视同性恋,直至2010年英国同性恋才得到法律承认。另一方面,弗雷迪与女友玛丽已经同居7年时间,说不爱是假的,说同性恋自己也迷惑。

幸运的是,弗雷迪最后能认清并接受自己的真实情况,能够做到自我认可而不是因为达不到自己或他人所定的不可能的标准而批评自己。当我们拥有将康的自我形象的是会后,我们就看到并一并接受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而不是一味的否定自己

此时龅牙,却成为弗雷迪的个人象征,牙叔称呢便是粉丝对弗雷迪认可的一种象征;同样移民身份也已经不是能够困扰他前进的障碍了;最后他能够正视自己的性别取向,在权衡钱女友和现男友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他真的做的非常好,以至于玛丽并没有撕逼他,反而安慰说到这并不是你错,你选择这条路也代表着艰难。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创造物,拥有的技能和个人品质的组合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

史上最卖座电影:男主角过世多年,仍能吸粉一波,靠的是什么?

成功并不等同于快乐,理解快乐真正的含义

据研究证明,像财富、青春、身体健康、婚姻状况、外貌上的吸引力、教育水平和社会现状等外部因素对快乐的影响很小。通常情况下,驾驶豪华轿车的企业总裁并不比乘坐公交车的临时工更快乐。加入你明天起床后看起来像个电影冥想,并且上衣口袋里有 一张中奖的彩票,那将会发生什么?你也许会更快乐——但是这仅仅只会维持一小段时间。在 一年之内,生活对你来说或许并不会有多大差别。

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弗雷迪,日子过得紧凑的他以及骄奢淫逸的他。恰恰这两种情况鲜明的反应出弗雷迪内心情绪的两端变化,成功是否就是快乐,贫穷是否就是悲哀?

在成名之前,在加入乐队之前,弗雷迪只做过一份工作就是机场搬运工,那他靠什么过生活开销,恩,对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弗雷迪靠着女友工作来养活自己。于是我们能看到,弗雷迪的床头柜的用钢琴来代替的;录制专辑的钱是靠买车以及大家东凑西凑,影片里我们从他们第一录制的时候,有提到他们只能选择半夜的录制时间,直至第二天早上8点钱必须要收拾好离开,以免打扰霸占他人的录制时间。

这个时期的弗雷迪可以说是相当快乐,相当充实,相当有方向感。在摇滚乐中他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女友身上他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所有一切都仿佛是梦一般。有朋友,有爱人,有共同理想,有无与伦比的满足感和自信感。

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弗雷迪出名了,到处演出,收割一大批分析,收获名与利。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感到快乐,反而有着无穷无尽的空虚寂寞孤独占据他的心。

他在派对上向宾客撒礼物,说金钱无法买来幸福,但是馈赠可以带着快乐,然而镜头过后便是,所有朋友都离他而去,只留下他一人独饮。他在单飞问题上与队员争吵,布莱恩说“我们是一家人”,弗莱迪当时就爆发了,说我们不是一家人,你们又家庭有老婆又孩子,我呢,我什么都没有。他在窗前拔起电话,在看不懂尽头的黑夜里他依然望着对面房子,恳求玛丽过来这边陪陪他;恳求玛丽走到窗前开灯,这样他才能看到玛丽的样子,当玛丽决然隔断从前的纠缠不再回应弗雷迪时,他深深陷落在椅子里。

于是他依然留着保罗陪在身边,尽管他知道保罗是一个混蛋,利用他的财务中饱私囊,他太孤独了,他需要人陪了;在迷失自我的状态下,在遇人不淑的情况,他放纵自己,选择滥交、纵酒、吸毒麻痹自己,偷得片刻欢愉。

物质没有买到内心的温暖,物质没有没能挽留下真正的朋友。由弗雷迪这里,我们知道成功与快乐并不对等。快乐是一种赢得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的自然经验。

因此,我们不应把快乐混同于放纵自我、逃避某些事情或追求享受。就如同弗雷迪一般,你不可能吸入、喝到或是抽到快乐的,你不可能买到、穿到,驾驶出、吞下、注射或旅行出快乐。

史上最卖座电影:男主角过世多年,仍能吸粉一波,靠的是什么?

始终如一的目标,为摇滚梦勇往直前

梦想赋予我们人生以意义,帮助我们做出选择,帮助我们在面对障碍和困苦时坚韧不拔。与此对照,无梦想地生活会让我们感觉如水上的浮萍般四处飘荡,毫无动力。

假如弗雷迪没有热爱唱歌,在机场里继续当搬运工,重复着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在岁月的蹉跎下吧摇滚梦丢失、埋葬或弃置一旁,我想他人看待弗雷迪的更多是这种想法,世上多你一个,少你一个不少,而不是“英国第一位亚裔摇滚巨星”被载入史册。

倘若当初自告奋勇加入微笑乐队后,被罗杰一盆冷水泼下来便认命的认为自己一腔热血的摇滚梦被浇灭了,紧接转身就走再也不回首,我想就没有后来的享誉全球的皇后乐队。

也许有人认为,尽管弗雷迪外表一般但是他有令人羡慕的嗓音呀。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影片中的弗雷迪只是一个外来乡人,只是一个搬运工,只是一个龅牙哥,这样的身份背景想要成功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他想要加入乐队并不是毫无准备,并不是冲动行事,当他拿出自己写的歌给乐队成员看的时候,观众应该明白机会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另外,在《波西米亚狂想曲》推出前,他与制品人因主打歌问题闹翻了,制片人认为6分钟的、各种乱七八糟的英语元素不符合当时业界的3分钟规则,是不可能为皇后乐队打破成规的,这样做是具有巨大的风险,简单来说就是,我是来赚钱的,并不是慈善家,也不是梦想家,我只看到利益方面。要是你们不同意的决定,就滚蛋,但别忘了我有钱有地位,你们想另辟蹊径没门。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威逼利诱,弗雷迪他们没有选择妥协,十分漂亮的砸玻璃表明自己的决心,绝不让制片人玷污自己的梦想。

冒着被女友玛丽发现是同性恋的风险,弗雷迪亲自去找了电台一哥(一个gay)去商量洽谈,能不能让这首歌在这里播出。因此,我们在看到了玛丽疑惑的神情,弗雷迪什么时候和电台这人这么熟悉了,能说动他为这6分钟的歌破例。

看到这里,我们多少能知道由始至终贯穿全面的一条暗线,就是弗雷迪的摇滚梦,面对生活上的障碍和诱惑,弗雷迪散发出来的态度十分明确,他的优先级顺序一目了然。

希斯罗机场注定不会是弗莱迪的归宿,皇后乐队决不可能止步于大学生酒吧。

史上最卖座电影:男主角过世多年,仍能吸粉一波,靠的是什么?

最终的和解,根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

在最近的几部大伙的电视剧和影片中,都映射出一个核心点:个人与原生家庭。像《都挺好》的明玉和苏母苏爸的区别对待造成的陌路人关系;像《过春天》里的佩佩和父母的漠然不关心造成的青春期误入歧途的,等等。

自然而然,《波西米亚狂想曲》也会涉及主唱弗雷迪原生家庭的问题,弗雷迪的父亲一直认为自己儿子不肯去真实的面对自己,将来会变得一无所有;而弗雷迪认为父亲的信条,人该去渴望的东西““崇高的思想,美好的语言,有意义的作为”简直是一无是处,并且还原封不动拿这些话怂会父亲,并说“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它们还有用吗?”是以,弗雷迪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糟糕,而母亲一直夹杂在两者之间充满无奈与无力。

在镜头里,当弗雷迪当众宣布皇后乐队将会面见经纪人,得到一次出道机会时,镜头转向父亲,他微微底下头,同时用手稍微靠向桌面摆着的弗雷迪的儿童照;而弗雷迪则是以居高临时的神态往向父亲,像个获得胜利的孩子,极力想证明父亲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是对的,你的理论狗屁不通。

在经历修复友情与爱情之后,弗雷迪带来自己的好友吉姆,主动正式的告诉父亲自己的最终选择,并与父亲来的一个拥抱,这个拥抱修复了多年的隔阂,明白了父亲的16字人生信条。

有时候,即便我们拥有别人羡慕的财富,地位和荣誉,但若是没有家人和自己分享,内心深处的圪塔总会时不时跳出来提醒你,刺痛你,但当我们选择和原生家庭放下偏见,便也是和自己和解。

史上最卖座电影:男主角过世多年,仍能吸粉一波,靠的是什么?

终结——超越生命的存在

《荆棘鸟》一书末尾是这样写的: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知道的。我们明明白白的。然而 ,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

电影中,Live aid慈善演出在即,弗雷迪依然选择前行,尽管艾滋缠身,尽管生命在即。

现实中,生命逝去前一天,弗雷迪依然在赶制专辑,死在梦想的道路上。

真相中,尽管可以用肺炎掩盖死亡的真相,但依然选择直面大众坦诚真正的死因。

活得明白,在这个极度容易迷失自我的世界理是需要保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