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獨奏”匯成“大合唱”

近年來,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法院聚集社會治理共同體力量,探索建立社治委牽頭、法院主導、多部門參與的城鄉社區“家和促進”前端共治體系,有效實現居民自治、法治保障、社會調節的良性互動和深度融合,形成新時代前端糾紛共治彭州版“楓橋經驗”。

自2018年5月在彭州4個社區實體試點運行10個月來,多元共治實效顯著,社區糾紛前端防控率達100%。

構建“大格局”,矛盾化解在基層

“兒媳婦將她父親接過來,完全沒有考慮我這個婆婆的感受,一點都不尊重我……”一位大娘向正在彭州市天彭鎮朝陽中路社區值班的指導法官傾訴自己的煩惱。

大娘的兒媳系獨生女,母親早年去世,父親年邁多病。為方便照顧,便將父親接來共同生活。不料此舉引起大娘不滿,雙方多次爭吵。為切實化解糾紛,指導法官立即聯繫司法所、社區鄉賢等到大娘家中聯合開展解紛共治。

法官講明拒不贍養父母的法律後果,司法所所長解釋贍養父母的法定義務,社區鄉賢講述婆媳和睦相處的地方美談。在“嘮家常”的過程中,婆媳最終重歸於好,糾紛在“家門口”得到圓滿化解。

為從源頭上避免和減少糾紛,促進和諧社區構建,彭州法院加強與民政、司法、檢察、公安、衛計等20餘個部門對接,促成建立“家和促進”前端共治工作領導小組。法院選派指導法官駐試點社區值班,進行現場法治輔導和諮詢,重點調動67名家事調查員、65名家事調解員、10名心理疏導員、16名社區鄉賢等自治力量參與社區治理,以舉辦專題法治講座、開展專題培訓、組織司法調解專家或法官傳授調解技能和經驗的形式引導群眾依法處理糾紛。

“三治”本質上是一種共治理念,以有機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為手段,激發基層社區治理內生動力。彭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城介紹:“通過構建‘社治委牽頭、法院主導、多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一盤棋工作大格局,緊緊抓住社區這個基本單元,始終服務家庭這個基本細胞,糾紛化解渠道進一步拓寬,成功將一批婚姻家事、鄰里侵權等基本事實清楚、法律關係明確、影響社會治理的矛盾有效化解在基層。”

精準發力,實現全程信息共享

“現在家裡天天滲水,潮溼得根本沒法住,我們一家老小隻得在外租房……”李某到彭州市天彭鎮錦陽社區“家和促進”單元反映情況。

“不著急,坐下慢慢說。”值班的定點輔導員董逢建一邊安撫激動的李某,一邊做好情況登記。

通過了解,該小區3單元部分居民家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漏水,為此物業公司和居民多次發生爭執,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定點輔導員及時將糾紛上報指導法官,考慮到糾紛雖小,但涉及多名群眾利益,指導法官趕快邀請質檢所、房產公司、社區幹部共同實地查看,質檢所當場就漏水原因給出專業意見。經過多次調解,最終小區居民和物業就維修費用問題達成一致意見。

如何將矛盾有效化解在萌芽狀態,阻斷一般糾紛向涉訴涉法糾紛演變轉化?

彭州市出臺城鄉社區“家和促進”前端共治體系系列文件,健全矛盾糾紛前端管理機制,社區值班的定點輔導員詳細登記群眾來電、來訪情況,對諮詢性、糾紛性、幫扶性事項進行分類管理,重點關注糾紛性事項有關線索和前端處理情況。掌握糾紛線索後,由社區幹部和調解能力強、德高望重的社區鄉賢等自治力量先行“用老百姓的方法,解決老百姓的矛盾”,確實無法化解的矛盾則提請法官介入聯調,引導群眾依法解決。

彭州法院院長曾耀林告訴記者,在解紛方面“家和促進”前端共治體系重點瞄準“三前”精準發力,通過前端密織矛盾防控網、前端打造糾紛聯調組、前端破譯案件解紛碼,法院、社區、基層自治力量實現全程共享信息,共同高效調處糾紛。

“家和促進”前端共治體系在4個社區試點運行10個月來,法院聯合共治力量成功化解可能轉化為訴訟的糾紛326件,社區向法院移送糾紛信息122條。

線上線下,為群眾提供全天候服務

“處理糾紛時,將社區鄉賢熟悉社意民情、鄉規民約的優勢與法官精通法律、綜合協調能力強的優勢結合,通過服務團隊專業化、服務內容項目化、服務模式集成化的服務載體,有效提高基層治理的權威性和成功率。”彭州市社治委主任龔亞明說。

目前“1名指導法官+1名社區工作者+3名定點輔導員+x個共治員”的專業團隊運行模式正在彭州市社區進行推廣,今年將擴大到彭州市20%的社區(約70個社區)。

據瞭解,社區專設“家和促進”單元窗口,指導法官和定點輔導員定期坐班,開展線上答疑、“線下”走訪、預約調解等共治活動,同步打造微信線上服務模式,今年還將在成都天府市民雲APP彭州社區部分開設“家和促進”板塊,以“固定+靈活”“線上+線下”的方式,為社區群眾提供全天候、全時段、全方位的24小時不間斷法治服務。

“錢已經收到了,十分感謝你們。”躺在病床上的張某給社區指導法官發來微信。一週前,張某通過彭州市小魚洞鎮漁江楠社區“家和促進”調解微信群反映自己幹活時不慎摔傷,用人單位拒不支付醫藥費。

指導法官、社區幹部多次走訪用人單位組織調解,幫助張某很快拿到了3.6萬元的手術費。採訪中,指導法官也向記者展示了“家和促進”單元調解微信群。調解微信群拉近了司法與群眾的距離,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微信反映訴求,社區居民親切地稱其為群眾的“暖心群”。

試點運行以來指導法官、定點輔導員已坐班和現場服務分別達104天、393天,線上答疑310人次,上門走訪140人次,預約調解58人次,糾紛共治率達100%。“家和促進”成員單位聯合開展家事教育、普法、文化、諮詢、疏導、調和、訴訟、幫扶“八大服務”專項活動44次,惠及社區群眾5100餘人次,330餘名群眾接受專業疏導和幫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