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可以檢查出什麼病?

海市蜃樓


血常規是我們最常見的一個化驗,我們平時去了醫院無論是頭痛腦熱,還是要做一些大型手術前,血常規那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說對血常規的認識,不僅是醫生,普通人的也需有一定的認識。



上圖就是一個血常規的化驗單,血常規主要包括三大塊內容分別是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他們分別代表不同的意義,那麼血常規對診斷哪些疾病有意義呢?


1.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按照病原體的分類可以分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蟲感染等等,不同的病原體可以導致不同種類的白細胞升高。比如細菌感染可以導致中性粒細胞數量增加,病毒感染了可以導致淋巴細胞或者是單核細胞數量增加,而寄生蟲感染可以導致嗜酸性粒細胞數量增加,因此我們以後拿到血常規的化驗單的時候我們也能初步的判斷一下,我們是什麼病原體感染了。

2.血液系統感染:無論是白細胞、紅細胞還是血小板,如果在數量上明顯的異常,我們都需要警惕血液系統疾病,比如白細胞數數十倍的增加,我們需要考慮是否存在白血病或者是類白血病反應,如果白細胞、血小板和紅細胞都明顯的降低,我們需要除外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但具體是哪一種血液病,我們需要根據骨髓穿刺結果來區分。

3.貧血:在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存在貧血的時候,我們主要看血常規中的血紅蛋白。正常男性的血紅蛋白數量應該在120克每升以上,女性在110克每升以上。低於上面的數值我們就認為是貧血,而且我們可以根據病人的紅細胞大小以及血紅蛋白濃度來判斷是缺鐵性貧血還是急性出血所致的貧血。

血常規能夠看出的問題遠遠不止上述的這些,但是作為普通人能夠有這些認識已經很難得了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大家,謝謝!


Dr趙


有些不明真像的群眾,認為現在醫生很簡單,認為只要有檢驗儀器+藥品說明書就可以看病了。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血常規檢查可以查什麼病,同時要讓他們知道,光靠儀器是不可能當醫生的。

這是一張常見的血常規檢查報告單。

我們一項一項的來看。

首先,白細胞計數。如果白細胞計數高的話,那麼可能的原因有感染和血液系統的疾病。但是是哪裡的感染呢?如果是有咳嗽、咳痰,那麼可能是肺炎;如果是右上腹疼痛、黃疸,那麼可能是膽囊炎;如果有耳朵疼痛,外耳道流膿,那麼有可能是中耳炎;如果患者白細胞、全身淋巴結腫大,也有可能是惡性的血液系統疾病。

中性粒細胞數量和百分比提高,提示可能是細菌感染

淋巴細胞數量和百分比提高,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者是淋巴瘤

如果是嗜酸性細胞增多,那麼可能是有寄生蟲或者是過敏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可以反映抽血者是否有貧血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下降,提示患者有貧血。但是造成貧血的原因又有很多,比如缺鐵性貧血、巨幼貧、再障、慢性失血、腎臟疾病,這些都可以造成貧血。

醫生要通過進一步的體格檢查(就是中醫的望聞問切)和實驗室檢查來確診。

比如,醫生如果發現患者血常規檢查有貧血,那麼還要詢問患者的飲食、大便顏色、身上有沒有出血點、小便情況等等等等。然後再進一步選擇檢查方式。


血小板數量可以發現患者有無血液系統或者免疫系統疾病。比如血小板減少、過敏性紫癜等。


血常規檢查,可以發現很多疾病的蛛絲馬跡,但是確診,還有賴於醫生的判斷和進一步的檢查


人體探索者


天津博大醫院CEO非常樂意回答你這個問題。

是這樣的,血液常規檢查是指血液細胞的計數及不同類型細胞的分類,不包括血液生化、血清學檢查等其他項目。患者無論是住院還是門診看病或是健康體檢,都少不了這項檢查。因此,把它稱為三大常規檢查之一,俗稱“血常規”。

血常規檢查的項目和正常參考值見如下圖表:

那麼,血常規檢查通常能檢查出什麼病呢?主要可以把檢測結果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紅細胞系統,包括RBC、HCB/Hb、HCT、MCV、MCH、MCHC、RDW等7項。這個紅細胞系統的檢測結果主要是體現人們是否有貧血症狀、是什麼類型的貧血症狀。舉例來說,病人檢查結果為RBC3.0x10/L,HGB80x10/L,MCV、MCH、MCHC等降低、HCT降低更多、RDW增加,分析這個病人首先有貧血,由於HGB、HCT降低的程度比RBC更大,所以他是屬於低色素貧血,加上MCV、MCH、MCHC等降紙、RDW增加,紅細胞體積也小,基本上可以診斷為小細胞低色素貧血,通常是由於缺鐵引起,叫缺鐵性貧血。

但是,多數老年人體內並不缺鐵,但由於體內鐵的利用不好,也可以出現缺鐵性貧血的上述檢查結果。所以,還要進一步檢查血清鐵、鐵蛋白、骨髓細胞形態等指標才能最後確診。

第二部分是白細胞系統,包括WBC、LYM%、MXD%、NEU%、LYM、MXD、NEU等7項。WBC升高主要見於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細菌感染,比如化膿性扁桃體炎。同時,WBC升高還可以見於白血病,其主要特徵是血液中岀現幼稚細胞,因此,如果WBC很高,應該進一步做血液塗片進行顯微鏡觀察,人工分類,看有沒有幼稚細胞。

第三部分是血小板,有PLT、MPV、PDW、PCT等4項。PLT是血液凝固所必需的物質,PLT減少可以引起出血,但是,在臨床實踐上,有不少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血小板低於10萬,在6萬左右並沒有岀血情況發生,而且長期如此。遇到這種現象病人不要緊張,請醫生進一步檢查尋找原因,如沒有查到任何原因,也沒有必要進行積極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病人,血小板減少是再生障礙性貧血早期,因此要密切觀察血液其他指標的變化。PLT升高並不是什麼好事,尤其是老年人,意味著血液容易凝固,發生血栓的機會將大大增加。MPV、PDW、PCT是血小板形態變化的指標,可以幫助我們間接推測血小板的功能和骨髓造血小板的情況。

所以,天津博大醫院CE0在這裡要提醒的是,血常規檢查很經常,作為我們每個網友學會看懂血常規檢查結果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



血常規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計數4項。

一.血紅蛋白(Hb)

正常男性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

增高表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燒傷,休克等

降低表示貧血或出血

二.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男性400-550萬/uL,女性350-500萬/uL,新生兒600-700萬/uL

增高表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燒傷,休克等

降低表示貧血或出血

三.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人為4000-10000/uL,新生兒15000-20000/uL,六個月至2歲嬰兒為11000-12000/uL

增高有兩種現象,病理性增高表示各種細胞感染,炎症,嚴重燒傷等;白血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類白血病反應等可高達幾萬到幾十萬。生理性增高,運動,體力勞動,疼痛刺激,極度恐懼,冷水浴,孕期都會發生生理性升高。

降低則是某些桿菌、病毒、原蟲感染,再障、粒細胞缺乏症、粒細胞減少症、惡性組織細胞並等,嚴重感染、化學、放射損傷均可減少。

白細胞增多常見於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減少常見於流感、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以及嚴重敗血症,藥物或放射線所致等。

四.白細胞分類計數(DC,以比值計)

白細胞分為5類:

1.中性粒細胞(Gran),正常為0.5-0.7,增高或減低的原因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增高:細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2.淋巴細胞(Lym),正常0.2-0.4,增多時常見於中性白細胞減少,結核,百日咳等;減少常見於中性白細胞增多。

增高: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3.嗜酸性粒細胞,正常0.005-0.05,增多見於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以及某些皮膚病。

增高: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貧血

4.嗜鹼性粒細胞,正常0-0.01,臨床意義不大

5.單核細胞,正常0.03-0.08,增多時見於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增高;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五.血小板(PLT);正常(100-300)%

增高: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後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後

降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六.紅細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 男性0-8mm/h,女性0-12mm/h

增高:急性炎症,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降低;紅細胞增多症,脫水

七.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0.5-1.5)%

增高: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一般血常規看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測定,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計數即可!


小大熊Bear


你好!

當醫生再建議患者做肝腎功能等檢查時,患者經常說自己做了血液檢查,不想再做了。若這個時候醫生相信患者的話,可能範大錯誤。經驗豐富的醫生堅持要看化驗單結果時(患者就醫時往往把化驗單結果放在家裡的),結果只是血常規一張化驗單,沒有作肝腎功能的檢查。

血液檢查包括很多項目,而血常規檢查只是一個項目(誠然此項目包括許多內容),若病情只需要做血常規檢查,通常只採取指尖的血液就足夠了,若是化驗的項目不只血常規一樣,如包括肝腎功能等,必須在肘窩處採集多量靜脈血(此時不必要單獨採集指尖血液化驗血常規)。


一,什麼是血常規?

血常規,同時還有肝腎功能,血糖,血脂,電解質,大小便等也稱為三大常規或七(或八)大常規等。常規是指血液經常會反映全身內臟器官和組織的健康狀態,當身體的某處有異常時,血液的成分就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血液檢查就變成了解全身健康狀態的基本檢查,尤其是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等血液一般檢查(我們常說的血常規,其實現在血常規檢查包括的項目非常多,如下圖),在健康檢查時都是必查項目。

二,血常規可以檢查出什麼病?

血常規可能確診什麼病,從科學的態度來講,一般是不能確診什麼病的,但它又是非常重要的檢查,為什麼呢?以西醫為例,有一點不同於中醫生的摸脈辯證,西醫需要診斷一個病的名稱,再用相關疾病的治療原則進行治療疾病,而疾病的診斷要有科學的依據,不能憑一個醫生的想象,所以就有了各種檢查作為輔助依據。




若硬是說血常規可以檢查出什麼病?舉例說明

如人患了貧血,感覺無精打彩,乏力無神,就診時,醫生查體發現患者瞼結膜、皮膚粘膜、嘴唇蒼白,於是安排作血常規化驗,提示中度貧血!貧血還不是確診的疾病(而患者往往認為是確診了貧血),接下來醫生會仔細詢問患者貧血的可能原因(血液從哪丟失的,如有無月經過多,有無大便小出血,有無其他疾病導致貧血等等),若是缺鐵性貧血,又有比較明確的誘因(如消化道出血導致的貧血),消化道出血已明顯好轉(胃鏡檢查已證實),可先進行貧血治療後複查血常規。若貧血的誘因不清楚,懷疑有其他疾病,則要進一步進行其他檢查。


所以,血常規有時為診斷疾病提供重要線索,有時是排除一引起疾病,有時是為治療指明方向,有時是為治療觀察療效,也有時是為治療觀察副作用等......,其作用太多。醫生看病要結合患者的病因、臨床表現、仔細的查體、相關的輔助檢查(如血常規等)等等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完成一個患者的就診基本需求。

餘千蘭


血常規最為最為常規、最為普及的檢查,可以說當今社會的每個人都可能做過,那麼通過血常規,我們能大致判斷出那些問題呢?今天張大夫來說一說這個問題,我們說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老百姓的大部分情況,不深入做專業探討,盡最大努力通俗易懂,好學好用。

血常規裡面蘊含的內容,主要是包括白細胞系、紅細胞系、血小板系三大部分,其中各自提示相關疾病,今天張大夫把它們能夠提示的,最常見的疾病給大家說一說。

1、白細胞系

白細胞系是醫生和患者最為關注的一部分,因為查血常規很多情況下,是看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一般說來,對於細菌感染,白細胞中的幾項數值會比較明顯的提示出來,比如說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比率都升高的話,多數情況下提示患者存在細菌感染,就可以考慮給抗生素治療。

2、紅細胞系

紅細胞系能夠常常提示的最常見問題就是貧血,同時具體貧血原因因能夠通過紅細胞系的相關變化進行推測。比如說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多提示缺鐵,通過紅細胞系的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平均紅細胞體積等指標就可以初步判斷。

3、血小板系

血小板能夠提示的問題,最常見的是血小板的增多和減少。異常的增多或者減少,考慮是否存在血小板增多和減少的原發和繼發因素。比如說如果一個人,發現血小板增多,排除了繼發因素,考慮原發性血小板增多,面對這樣的患者,如果做心臟支架手術的話要特別慎重。

以上就是張大夫對於這個問題的初級解答,總之,血常規可以提示很多常見問題,必要時還是要積極的做。


張之瀛大夫


臨床上,血常規可是一項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檢查項目,也是最基本的檢查項目。

住進醫院的患者,頭天入院後,第二天早晨便會抽血,幾乎百分百會有血常規的身影,可以說,對於住院患者,血常規是必查項目。

血常規大多由以下這些小項目組成:

細胞總數、白細胞分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粒細胞、嗜鹼粒細胞、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等等。
血常規的意義可非同小可,判斷是否有感染,是否有貧血,以及血液系統有否疾病等等,哪一個能離開血常規呢?隨便說出一種疾病,它都有可能在血常規上有所體現:
例如,腦出血患者治療一段時間後,患者發熱了,他是繼發感染了?還是中樞性高熱?都可以讓血常規做一個輔助判斷;
例如,腎功能不全行透析者,血常規的重要性就更毋庸置疑了,有沒有貧血,有沒有出血傾向,查血常規就能一清二楚;

再比如甲亢患者,服用了他巴唑(也叫甲巰咪唑),這個藥物的副作用,有可能導致白細胞減少,嚴重者可引起重症感染而危及生命,所以定期監測血常規中的白細胞數量,便是能及早發現這個不良反應的重要措施。

血常規能檢查出的疾病太多了,以上僅是舉幾個例子而已。

血常規不僅在疾病的診斷上非常有意義,而且能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對疾病的轉歸、預後等都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殷殷期盼話健康


血常規是血液檢驗項目中最基礎也是最常用的檢查方法,基本上去過醫院的都做過血常規檢查,但很多患者拿到血常規報告單後一頭霧水,不清楚自己的報告單到底有什麼意義。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血常規檢查結果代表著什麼含義?



血常規可以檢查出什麼病?

血常規報告單主要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這三大部分。 紅細胞檢查主要包括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壓積等內容,臨床上最常參考的是血紅蛋白含量。導致紅細胞變化的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理性變化,另一個是病理性變化。生理性變化受到很多生理因素的影響,但與同年齡,性別人群相比,一般在±20%以內。病理性變化包括病理性增多和減少。病理性增多可見於組織缺氧、促紅細胞生成素代償性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以及很多腫瘤也會引起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病理性減少主要見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等。 血紅蛋白測定的意義的臨床意義與紅細胞計數類似,但其判斷貧血的程度要優於紅細胞計數。



白細胞檢查主要包括白細胞的分類計數。中性粒細胞增多一般提示細菌性感染。風溼性關節炎,支氣管炎等炎症會出現中性粒細胞增高。中性粒細胞減少主要見於脾功能亢進,血液病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細胞增多可見於病毒感染或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等。淋巴細胞減少可見於結核病,自身免疫性疾病,HIV感染等。單核細胞病理性增多可見於急性感染的恢復期,慢性病毒感染以及急慢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和寄生蟲感染。嗜鹼性粒細胞增多可見於過敏性疾病。



血小板增多可見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血小板減少可見於脾功能亢進、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血常規是臨床上百搭的一項檢查項目,其重要性位列三大常規(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之首。既然血常規如此廣泛應用,它到底可以檢查出什麼疾病?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明白血常規的主要檢查項目是什麼。血常規裡面的項目雖然多,但重點是檢查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三大板塊及其分類的數值,所以血常規所能檢查出來的疾病,也主要是圍繞這三大板塊的疾病。

首先,血常規的一個重點內容是白細胞,具體又分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嗜鹼粒細胞、單核細胞。血常規最重要的一個用途就是判斷機體是否有感染,如白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增多常提示細菌感染;白細胞正常或減少而淋巴細胞增多,常提示病毒感染。通過嗜酸細胞的增多,常用來判斷一些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疾病等。通過嗜鹼細胞可以提示一些藥物過敏、寄生蟲、血液系統疾病等。通過單核細胞數目可以提示一些傷寒、血液系統疾病等。一般來講,白細胞用於最多的還是判定感染、過敏、血液系統疾病。


通過紅細胞數目、血紅蛋白數、紅細胞體積,最主要的用途是判定有無貧血及貧血類型(大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貧血程度。但具體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貧血還需要進一步檢查。


而通過血小板的檢查,主要判定有無血小板減少症等。


如果結合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常用於一些血液系統的輔助診斷,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除以之外,血常規的檢查常用作手術前的常規檢查、疾病藥物的監測等。


總之,通過血常規檢查,既可以初步判定一些疾病,還可以拋磚引玉提示一些疾病可能,的確是一項百搭的檢查項目。


醫患家


千萬不要小看血常規,今天說了兩篇查血,小小的血常規,但是其作用卻不小。

在我們心內科,用藥前得看感染指標如何,那麼就是白細胞,要看有無貧血,看血紅蛋白,要看血小板低不低。

每個科室觀察的指標不同,那麼咱們今天就舉舉例!

1、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增高多見於缺氧、燒傷、失水、紅細胞增多;減少多見於貧血、失血等情況。

2、血小板:血小板增多見於感染、失血、溶血、脾切除術後、血小板增多症;而減少見於脾亢、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



3、血沉:增高見於炎症、風溼、結核;減少見於肝損害、脫水等。

4、白細胞:白細胞增多可見於感染、出血、白血病、中毒;減少則見於病毒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亢等。

5、淋巴細胞:增多見於傳染病、過敏、貧血、血液病等;減少見於化療、免疫缺陷、尿毒症等。

6、單核鉅細胞:增多見於感染、血液病、膠原病等。

7、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過敏、寄生蟲;減少見於手術、燒傷、應用大量激素;

8、嗜鹼性粒細胞:增多見於血液病、脾切除、骨髓纖維化等。

其實這些遠遠不夠,只是常見,因為臨床疾病環環相扣,不止單一一個數據可以完全詮釋,醫學本就是經驗科學,一個病例、一個數字、一個症狀、一個結果,可能就完全不同。

心血管內科王醫生於2018.7.10日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