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認知天性》(彼得·布朗著)

它道出了一個可怕的事實:有些人看似學習得很努力,效果卻不好。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上學的時候,你的身邊一定有不少同學熱衷於用各種顏色的筆劃書中的重點;一定見過許多同學抄寫了滿滿一本“好詞好句”;還有一些同學拼命地做題,做了一套又一套。

他們的成績都非常出色嗎?往往並非如此。甚至班級裡最用功的前十名,跟成績最好的前十名重合度並不高;而成績最好的那個傢伙從來不做這些事。

多數人將勤奮然而成績平平歸咎於“Ta不夠聰明”,即便學習者本人往往也贊同這一觀點。

一旦將學習不好歸咎為先天原因,豈不永無翻身之地?這太可怕了。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或許讀到這兒,你會覺得奇怪:“你不是說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嗎?怎麼又抨擊起努力學習來了?既然很努力,肯定不輕鬆啊?”

不要被努力矇蔽了雙眼,很多時候,“努力”和“輕鬆”就像硬幣的兩面,如影隨行。

用不同顏色的筆劃出書裡的重點,並不需要耗費太多腦力,只需要在大腦裡判斷“這句話很重要”就可以了;

抄好詞好句,最辛苦的是拿筆寫字的手,在漫長的抄寫時間裡,大腦很輕鬆,甚至還可以走神兒想想心事;

一套卷子做下來,90%都是熟悉的題目,只是非常耗費時間,而這樣勤奮的身影真得令自己、父母和老師都深感安慰啊。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這些並不是“老黃曆”,現在的學子們也樂此不疲呢。

在“思維導圖”的課群裡,不止一位媽媽交流經驗說,經常帶孩子抄寫好詞好句。你看,不光孩子很勤奮,老母親的心也得到了極大安慰——我有辛苦地教孩子哦。

如果你已經忘記大篇幅地抄寫是什麼感覺,不妨找一篇經典散文抄抄看。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可能第一段、第二段還沉浸在對作者的無限崇拜之中,抄到後面,寫字就變成機械性地了:把眼睛看到的,用手寫在紙上。多數腦細胞都空閒下來,它們打著盹兒,或者在嘁嘁喳喳討論不相干的事。

這意味著,抄寫的時候,大腦很輕鬆。大腦不在線,學習效果怎能好呢?努力的結果不過是得到了一本寫滿字的紙罷了。

注意到了嗎?我們說的輕鬆,是“大腦輕鬆”。無可否認,劃重點、抄寫或者做題的時候,手都很辛苦。可是學習是大腦的事兒,關鍵是讓大腦動起來,手辛苦沒用。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在指導小寶學習或者給大孩子教學習方法的時候,都需要避免“輕鬆地學習”。

前段時間,朋友聊起她剛上一年級的孩子,開心地說最近每天晚上給孩子加做一套語文卷子,孩子不僅已經養成了習慣,甚至還講出了“只有好好努力,才能比別的小朋友學得好”這樣的話。

聽到這兒,我脫口而出的不是誇讚孩子,而是“這不是好的學習!”話說到這份兒上竟然沒有友盡,不得不說朋友很包容我。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最理想的學習區域介於“熟練掌握”與“完全不會”之間。

如果孩子重複的是已經完全學會的內容,那麼停留在舒適區能學到的新東西很少;如果孩子所在的學習區域非常吃力,則意味著需要彌補銜接性知識,否則一味挑戰困難,不光進度緩慢,還會留下知識缺口。

聽完我的解釋之後,朋友點頭說:“她就是做得很快呀!一張卷子很快就能做完。”

這就是輕鬆且效果不好的學習啊。

“當然,如果你的目的是讓孩子提高寫字、答題的熟練度,那麼也不妨繼續採用這種方式。”我開玩笑地說。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學前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往往業餘時間比較充足,這時不妨幫孩子選擇那些稍微有點兒燒腦的、不那麼輕鬆的課外任務,比如雙語閱讀、畫思維導圖或者玩數學九宮格等等。

對學有餘力的孩子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

這些孩子通常能夠很輕鬆搞定學校的功課,這會帶來另一個潛在風險:即便某段時間停滯不前甚至略有退步,也不容易被發現。選擇不那麼輕鬆的學習任務有助於孩子保持學習優勢——做一隻不停奔跑的兔子。

對於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生而言,“放棄輕鬆的學習”是非常關鍵的學習策略。隨著年級增高,學習任務不斷加重,對於孩子而言最寶貴的資源莫過於時間了,如果花在輕鬆的學習任務上多,那麼勢必高效的學習就少,結果不言而喻。

這時,不妨把輕鬆的學習任務轉化為更有價值的學習項目。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比如,用梳理知識點替代劃重點。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組織語言來概括重點內容,還能找到各知識點之間的關係,把獨立的知識點整合成知識體系。須知,三角函數學得好的中學生一定不是因為他們把公式背得滾瓜爛熟,而是對每一個公式的來龍去脈、各公式之間的關係爛熟於心。到了這種程度,即便一時想不起來哪個公式,也能推導出來。

比如,用閱讀分析替代抄寫好詞好句。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春天的?他運用了哪些不同的感官?描述了哪些細節?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甚至可以鼓勵孩子把文章畫出來——不僅畫結構、畫關鍵內容,還可以真得用圖畫來表達文字。這時,大師的經典文章就變成了孩子的創意作品,還愁記不住,不會用嗎?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比如,用“錯題做三遍”替代大範圍的刷題。考試或做題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幫助學習者發現薄弱點。通過錯題,我們能夠定位自己哪兒(What)掌握的不夠牢固,並判斷出問題出在什麼(How)環節上。多次改錯不僅可以使知識點得到充分鞏固,更有助於修復相關聯內容。如果每次考試只關心成績或排名,而缺少了糾錯這一環,就如同買櫝還珠,失去了最有價值的部分了。

這些任務的確有難度,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大腦不停地動起來,一點兒也不輕鬆。這才是正常的學習狀態啊!

聰明的學習者一定不是智商最高的,而是最善於學習的人。

丟棄輕鬆的學習,把好鋼用到刀刃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