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皇帝,該不該任用宦官?

小孟嘗秦瓊


這個問題很值得去探究,古代因為宦官壞事兒的很多,但是也有的宦官為國家為朝廷做出很大貢獻的,下面就舉兩個例子說明一下。

指鹿為馬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秦二世胡亥的寵臣宦官趙高,曾把一頭鹿當作馬拉上朝堂,並讓大臣們說這是鹿還是馬,將那些說是鹿的全部殺掉,用以測試誰沒有臣服於他。並且專權跋扈,整得全國上下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再來看看另一位宦官,被稱為“千古賢宦第一人”——高力士。他入宮後,一生都追隨唐玄宗,任勞任怨,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當安史之亂時,高力士陪同玄宗出狩巴蜀,而且在唐肅宗登位後,高力士也竭力保護唐玄宗不受李輔國的種種刁難。最終得罪李輔國的高力士也被搭配到邊遠地區,在邊遠地區的高力士聽說唐玄宗的鬱鬱而終消息後,也悲痛過度,最終吐血身亡。值得一提的是,玄宗在位期間,高力士雖權傾朝野,參與政事,但是卻從來沒有做過禍國殃民的壞事兒,相反輔佐玄宗做出來“開元盛世”的局面。

所以,用不用宦官,需要考慮的很多,比如宦官的個人人品;再比如皇帝的政治手段;還比如當時的政治需求……很多很多東西都會對用不用宦官造成影響。我們不可能因為一兩個事例就否定全部,我認為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


張帥83884



宦官(即“太監”)是中國古代京城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起始於夏朝,清朝辛亥革命後廢除。東漢之前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東漢開始,宦官就全是閹割之後的人擔任。

無獨有偶,朝鮮、越南皇室、埃及、波斯以及土耳其等國古文明時期也有任用宦官的記載。中外任用宦官的目的大志相同,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潔、維護皇室血統。

歷史上有名的宦官有以下幾位:

秦朝:指鹿為馬的趙高


趙高,贏姓,趙氏。曾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秦始皇駕崩後,拉攏李斯發動沙丘政變,偽造詔書,逼死公子扶蘇,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為帝,並自任郎中令,而後結黨營私,獨攬大權,再設計除掉李斯,出任丞相,慾望的膨脹,處使他殺了胡亥,立子嬰為秦王,卻沒想到最後死在子嬰之手。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頂峰,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細菌戰的鼻主——中行說

中行說,燕人(今河北人),本來是西漢宮廷太監,因隨公主到匈奴和親,對漢朝懷恨在心,投靠匈奴,成為老上、軍臣兩代匈奴單于的重要謀臣。

中行說破壞漢匈和親,鼓動匈奴襲擊漢朝,他發現病死的羊馬會汙染水源,人們飲用汙染的水後會中毒,因此他讓匈奴人把病死的牲畜埋到漢軍進軍路線的水源上游,據說霍去病就是飲用了這種汙染的水病死的。

中行說也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個漢奸。

太史公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因李陵投降匈奴,為李陵辯解,觸怒漢武帝,受腐刑。司馬遷並未因此一蹶不振,奮發圖強,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魏忠賢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權利達到頂峰,皇帝萬歲他“九千九百歲”,他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道魏忠賢卻不知道皇帝。

朱由檢繼位後,歷數魏忠賢“十大罪狀”,抄家處死,其黨羽也被肅清。

由此看來,宦官雖然會專權亂政,但對於開明的君主來說,宦官又是很好的一枚棋子。雖然歷朝歷代,宦官倍受打壓,但並未廢除,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可任用。不能說“女子誤國”,也不能說“宦官亂政”,可是有明明是“女子誤國”“宦官亂政”,中國封建王朝就是這麼任性!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經典三句半


皇帝有皇帝的考慮。

使用宦官最大的好處是不會形成家族勢力,因為宦官出身低微,沒有子嗣。

但一定要控制好宦官,避免宦官形成朋黨專權,造成局勢不可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