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這些不文明現象 我們需要說不

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記者樊攀 邰思聰)這個清明小長假,您選擇外出踏青遊玩、回家祭掃了嗎?假期剛過,記者發現,大部分遊客在假期都能做到文明出行,但仍有一些如路邊祭祀等不文明舉止、不文明祭掃行為出現。

在市民掃墓的必經之路上隨意堆放祭祀用品,小攤綿延上百米;“專職”清明掃墓除草人在路邊攬客……這些是清明節期間發生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場景。有市民認為,佔道經營的現象不僅妨礙了行人正常通行,也影響了市容。

無獨有偶,在深圳的墓園,也出現了一群職業掃墓客藉著幫人掃墓為由四處索要紅包。在未經祭掃人同意的情況下,便強推“掃墓”服務,很多祭掃人看到親人的墓被打掃,只能為這項服務買單。

此外,在街道路口燒紙祭祀也是長期以來存在的一種不文明祭祀行為。遼寧瀋陽和平區文明辦在清明期間對轄區展開聯合執法時,就對所發現的這些不文明行為,以及銷售不文明祭祀用品的商家進行了聯合執法。

民政部日前發佈的《民政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9年清明節祭掃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倡樹尊重生命、綠色文明的殯葬新風;提倡採用敬獻鮮花、植樹綠化、網絡祭掃、踏青遙祭等方式緬懷故人。

北京市民政局副巡視員李全喜說,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最早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歷史與寒食節和上巳節有關。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民政部清明節工作辦公室對全國180個清明節祭掃觀測點的數據統計顯示,清明節三天小長假期間,各觀測點共接待祭掃群眾977.7萬人次,疏導車輛161.8萬輛。

近年來,清明節期間文明祭掃的倡導活動在各地推出。今年,北京市清明節群眾祭掃服務工作臨時指揮部就提出要“鮮花綠植敬故人”等倡議,發放服務手冊、海報、倡議書超過100萬份。在江西九江,社區黨員志願者、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清明時節雨紛紛,花香嫋嫋祭故人”活動,群眾在條幅上簽名,把手中的鮮花撒向長江,讓祭掃少一些浮華與喧囂、多一些莊重與用心,也讓空氣多一些潔淨與清新。

李全喜說,在祭掃方式的選擇上,建議老百姓杜絕街邊燒紙等陋習,提倡文明節儉綠色的祭掃方式,如獻花祭奠、植樹祭奠等方式,樹立健康文明的祭掃新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