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兩兄弟鬥得水深火熱,李淵為何不廢不殺李世民?

王新阿寶


我談談我的看法。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看看唐朝的建立過程,以及武德年間的外患情況。整體上說,李淵如果殺掉李世民,將沒有人能夠像李世民一樣為唐朝平定內亂,抵禦外患。

一、李世民在統一戰爭中的作用

李唐的統一戰爭中,除了南方的兩個對李唐威脅不大的割據政權蕭銑、輔公祏是由李孝恭在李靖的協助下平定的,北方几大割據政權,幾乎全部是由李世民平定的,包括薛秦、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

有人說李淵失算,讓李世民立了太多的軍功,所以造成了李世民勢大難制的局面,此說差矣。李淵作為皇帝,又身處局中,他看的比我們這些後世人清楚的多,實際上,自武德元年(618)李世民平定薛秦,解了李唐燃眉之急以後,李淵就有意要晾一下李世民,分一分李世民的兵權和軍功。武德二年(619),去涼州接應安興貴、安修仁兄弟歸降的是李建成,經營山南(終南山以南)的是李瑗和李孝恭,經營山東(太行山以東)的是李神通,鎮守河東(黃河以東,大體是現在的山西)的是李元吉,只在名義上把經營河南的任務交給了李世民,說是名義上,是因為李淵雖然給了李世民陝東道,卻不給李世民下達正式進攻的命令,把李世民晾在長春宮大半年,期間還殺掉了與李世民關係密切的劉文靜。

據此看,李淵也是感受到了李世民在平定薛秦以後威望和權勢的快速增長的,因此,才做了如此佈局,希望分散李世民的軍功,防止李世民一家獨大。從政治的角度,李淵做的很到位很及時,但是,從軍事角度看,這是打仗,人家對手不會配合你演戲,人家是要真刀真槍的打的。

李淵這一部署的執行結果,是武德二年(619)李唐基本上玩脫了。

李建成接應涼州,馳獵過度,不但隨行士卒逃亡大半,還直接把安氏兄弟送到了李世民這邊(安興貴的兒子安元壽後來參加了玄武門之變)。

李神通經營山東,除了剛開始打宇文化及略有進展外,在與竇建德的交戰中,一敗再敗,幾乎全軍覆沒。

李元吉鎮守河東,突遭劉武周入侵,喪師失地,李淵先後派遣姜寶誼、李仲文、裴寂、劉弘基、李孝基等多批援軍增援河東,均被劉武周麾下悍將宋金剛擊潰,李唐龍興之地幷州也很快失守。

李世民待在長春宮,無法做事,王世充趁機攻城略地,河南地區原本歸降唐朝的李密舊部,被王世充鏟了個七七八八,能進忠義傳的基本都進了。

只有李瑗和李孝恭這一路,沒出大的紕漏,但也進展有限。

到武德二年(619)十月的時候,全國戰局對於李唐來說,可以用“糜爛”二字形容。

沒有辦法,李淵只能再次請出李世民,李世民率軍,武德三年(620)平定劉武周,武德四年(621)平定竇建德、王世充,武德五年(622)平定劉黑闥,一路奏凱,基本平定了北方。

試想,如果李淵把李世民給殺了廢了,他倒確實解決了兒子之間的爭鬥,但是,李唐的天下怎麼辦?河東、河南、山東還要不要了?

二、李世民在備禦突厥時的作用

武德五年(622)北方初步平定後,突厥開始頻頻入侵。在每年抵禦突厥時,李世民都是直接面對突厥主力。武德五年(622)和武德六年(623)突厥主力入侵方向在河東,李世民就前往河東應敵,武德七年(624)突厥主力改從關內道入侵,李世民就前往關內道豳州應敵,武德八年(625)突厥主力又從河東入侵,唐軍張瑾所部太谷大敗,李世民又緊急趕往河東應敵,可以說,李世民在抵禦突厥時發揮了主要作用。

如果李淵殺了廢了李世民,誰率軍抗擊突厥主力?

這裡我舉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武德七年(624),李建成對李淵說:

突厥雖屢為邊患,得賂則退。秦王外託禦寇之名,內欲總兵權,成其篡奪之謀耳!

意思就是,李世民是藉著備禦突厥的名義,掌握兵權。

看上去,好像備禦突厥的活兒誰都能幹,李世民只不過借這個機會控制唐朝的兵權。那既然您老人家在武德七年(624)就看出來了,幹嘛還讓李世民領兵備禦突厥,您隨便換個人代替李世民去不就行了?

武德八年(625)突厥入侵河東,剛開始李世民倒是沒去,李淵是讓張瑾去的,可結果呢?張瑾在太谷被突厥打的大敗,後來,李靖和李世勣都去了,也僅能自保,無力退敵。是李世民去了以後,才穩定了局面。

可見,打仗這事兒,不是誰都能幹的,李淵要是真的殺了廢了李世民,以後突厥再來,李淵讓誰去率軍抵抗。

因此,綜合考慮武德年間的內外局勢,只有李世民內能削平群雄,外能抵禦突厥,不是李淵說殺就殺,說廢就廢的。

以上是我的一點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詳侃歷史


首先:沒有李世民,就沒有天下的統一,各方勢力就不可能消滅,包括,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等!

其次,李世民一直沒有什麼過錯,只是和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而已,很難說誰對誰錯!對於沒有明顯過錯的李世民,沒有篡位爭奪自己皇帝寶座李世民,李淵也不能殺了李世民!

再次,李世民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又很有才,又為了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父親畢竟是愛兒子的,又怎麼會殺了自己的沒有過錯的兒子呢!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爭鬥,本來也沒法說誰對誰錯,沒有明顯的過錯之前,兩個兒子都不能懲罰,只能做和事老,讓兩個兒子和睦相處!這才是李淵最想看到的!


鵬程日誌


李建成和李世民鬥得水深火熱,但是李淵卻不對其採取任何措施這個問題,應該從多方面去看。


有人說是因為廢太子李建成太平庸,所以不值得李淵去殺李世民,這種說話從根本上就是不對的。

歷史上的李建成是政治人才,對於拉攏人心得心應手,但是無奈關隴貴族和李淵都對李世民更加青睞,所以他也十分擔心哪天自己被廢掉,這就更加重了兄弟二人的爭鬥。

李世民作為一個全能人才,雖然朝堂中大多數人都傾向於李建成,但是軍權在李世民手中。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在歷史上,有不少大臣建議李淵殺掉李世民,甚至有一次李元吉也曾這麼說,這讓李淵勃然大怒,說了句“他有定天下之功,你用什麼理由殺他?更何況他還是你的親哥哥!”李元吉接著打小報告說李世民在軍中收買軍心,意圖謀反,但是李淵只是留給李元吉一聲嘆息。


從這一幕我們可以知道,李淵的確對李世民動了殺心,但是李世民為唐奪取了大半江山,他沒有正當理由去殺李世民。

更何況軍隊在李世民手中,李淵更沒辦法應對囚禁或者殺掉李世民後軍隊的反應,反正都是一家人,李淵也就放棄了對李世民的動作。

另一點,當時的李淵已經50多歲,的確已經過了權力第一的年紀,更加重視家庭和親人的美滿幸福。

多方面看,李淵曾經想過殺李世民,但是軍權和親情的原因,讓他選擇對於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鬥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稍微偏幫李建成,但是也不限制李世民。

趣談趣說答歷史,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一起學習。


談談歷史說


李世民的作用是什麼?就是防止太子勢力太大,威脅皇權,想提前接班,如果把李世民清理出局了,太子想提前接班,李淵又如何是好呢?

我們看劉邦想廢太子,漢景帝廢了太子劉榮、漢武帝殺了太子劉據,漢宣帝想廢太子、漢元帝、漢成帝都曾想廢了太子,

為什麼?太子權力太大,威脅皇權了

曹操立曹丕為世子,還一個勁的暗示曹植,我二十三歲就開始打天下,你現在也二十三歲了,要努力啊。

孫權立孫登在太子,又用孫慮制衡他,只是這兩個都病死了,又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又有孫霸制衡他,結果鬧得太大,就廢了孫和,殺了孫霸,最後立八歲的孫亮為太子。

石虎剛篡位,就覺得石勒太傻了,讓他篡位成功了,於是立石邃為太子,結果石邃想殺了他,他就只有殺了石邃,於是學孫權,立石宣為太子,用石韜制衡他,結果石宣殺了石韜,石虎就殺了石宣全家。

其他人都不敢說實話,只有石虎說了實話。

季龍曰:“吾欲以純灰三斛洗吾腹,腹穢惡,故生兇子,兒年二十餘便欲殺公。今世方十歲,比其二十,吾已老矣。”於是與張舉、李農定議,敕公卿上書請立世。《晉書.石季龍載記》

楊堅隻立楊勇,結果呢?楊勇勢力太大,楊堅經過仁壽宮如入敵國,晚上上廁所都不告訴,於是廢了太子。

劉宋文帝隻立一個太子,結果呢?太子勢力太大了,嚇得他睡不著,於是想廢了太子,最後太子殺了他。

楚成王也是想廢了太子商臣,結果被商臣殺害。

趙武靈王也想廢了趙惠文王,結果被殺。

周幽王想廢了太子,結果太子引犬戎兵,滅了自己國家。

最典型的《琅琊榜》,祁王還沒當太子,就威脅皇權了,就只有殺了祁王

後來立太子後,用裕王制約太子,也是鬧得太難看,於是廢了太子。

後來信任“好人”靖王,不用其他皇子制約他,結果呢?好人也發動政變篡位稱帝了。

你說,你是李淵,敢不用人制約太子?李世民就是扮演的譽王的角色,能把他清理出局?

你只看到李世民發動政變,你以為沒有李世民,李建成不會政變???

如果李淵的威脅僅僅是李世民,那李世民早就死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聽說過養蠱嗎?就是把很多的毒蟲都放在一下密封的罐子裡讓他互相撕殺,吞噬,最後只能剩下一條,這就是蠱。蠱可以說是千錘百煉出來的毒中之毒,十分的強大。其實皇位的爭奪大多也是如此,可以說每次的爭奪都十分的激烈,最後只會有一個人勝出。對於老皇帝來說皇子的爭奪就如養蠱是一樣的道理。李淵不干涉李世民與李建成的鬥爭很有可能就是在等他們自己決出勝負,試想一下如果李建成不能戰勝李世民,要靠李淵的幫助來完成對皇位的繼承,那麼即使他繼承了皇位他又能否坐得安穩呢?畢竟對皇位虎視眈眈的可不是隻有李世民一個,還有李淵眾多的的兒子,甚至是每一個覺得自己有可能登上皇位的王公貴族。所以李淵只好等,只好不干涉,為的就是選出那最強的一個,畢竟他們兩個無論誰繼承皇位對李淵來說都是一樣的,總比選出來一個弱的後來江山被別人奪了去要好很多。你說是吧?如果原意可以關注我,看下我的一篇文章《李淵竟用“養蠱”的方法養兒子》,這個裡面說的更詳細點。


大用說史


簡單來說分兩部分——前期和後期。

前期李淵急需人才,李世民從小天資過人,自然深得寵愛,李淵也把不少重要的權利分配給了李世民。但是這樣就導致李世民作為秦王的權力和名聲越來越大,許多英雄豪傑慕名而來都是看在李世民的面子上,這就導致了後期的矛盾。

後期時天下幾乎已被李家掌控,但是作為兒子、下屬的秦王李世民的實力足以與其父李淵分庭抗禮,而李世民也不是任人揉捏的軟柿子。此時的李淵再想將大兒子李建成作為太子儲君就激化了與李世民的矛盾,從而導致了玄武門之變。

總的來說,不是李淵不廢不殺李世民,而是在李世民做大之後,李淵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歷史三尺劍


從當時的形勢看,沒有廢殺李世民的必要。歷史上一般是當自己的皇權受到威脅時才會廢殺自己的親兒子,而李建成李世民互鬥有利於兩大勢力集團的平衡,對於皇權的穩固來說是有利的,所以依當時的形勢看沒必要走這步棋。


手機用戶81173197808


李世民有打天下的勢力與謀臣的得力配合。而李建成缺失武將支持。李世民與民間莽夫稱兄道弟一起奔赴殺場。能發現民間的猛士。謀臣自然會看誰未來更有擁天下氣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