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心中的神橋,在60年前就已經徹底消失了


趙州橋,心中的神橋,在60年前就已經徹底消失了。

當查閱相關資料的時候,才知道我們心目中的那座“神聖的橋”,實際上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徹徹底底地消失了。也就是說,我們已經被小學語文課文和中學歷史課文中的《趙州橋》矇蔽了好幾十年了。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之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樑建造的嶄新局面。


1933年冬,梁思成和莫宗江到河北省進行野外考察,當時一首提到應州塔和安濟橋的童謠“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引起他的注意,當時他們剛剛完成對應州塔的考察,歌謠為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梁思成果然在河北省趙縣重新發現了安濟橋,隨即對進行詳細的考察,繪製《河北趙縣趙州橋平、立、剖平面圖》,並寫成論文《趙縣大石橋即安濟橋》,發表在營造學社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1934年第五卷第一期。

1952年,河北省公路局建議對該橋進行大修。1952年11月,文化部曾組織考察組,赴趙縣勘查趙州橋的現況並擬定整修方案。勘查結果顯示,“現在橋多殘破,……如果不急速修葺,一旦橋券全部崩毀,則損失必更大”。“以極力保持橋的舊觀為主旨。”提出兩點主張。

輾轉至1954年,獲交通部和文化部撥發專款,遂開啟趙州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整修。但最終的整修工程中未能採取文化部考察組建議,修整採用新的壓力灌漿工藝,改變了原橋的建造工藝。橋的歷史舊貌未能得到保存,而是“煥然一新”。絕大部分舊石料被廢棄,約87%的修繕石料是新購的。

1956年,整修工程完結,這座“歷經近一千四百年的風雨”的古橋,從內部結構到外觀,全都“煥然一新”。顯著改變了大橋的外形與施工工藝,作為古橋已名存實亡。但安濟橋仍被視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完好的大跨度單孔敞肩坦弧石拱橋。

還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大師梁思成就已經對當時的維修、改造,表達過深深的遺憾:“直至今天,我還是認為把一座古文物建築修得煥然一新,猶如把一些周鼎漢規用擦銅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樣,將嚴重損害到它的歷史、藝術價值……在趙州橋的重修中,這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