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很喪的人,心裡都有一條塞利格曼的狗

口述 / 吳曉波(吳曉波頻道)


希臘神話裡有一個西西弗斯的故事,據說他是人世間最足智多謀的人,但是有一天不小心得罪了宙斯,宙斯懲罰他每天把一塊巨石推到山頂,然後巨石又會滾落山底,他又繼續將巨石推到山頂,永無止境,看不到任何希望。

這個故事能夠流傳至今,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能引發我們的共鳴。


感覺很喪的人,心裡都有一條塞利格曼的狗



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發現自己跟西西弗斯一樣,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好像遭到了詛咒一樣,始終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命運弄人,一切努力都毫無意義的感覺。

這種感覺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作“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


感覺很喪的人,心裡都有一條塞利格曼的狗



當時塞利格曼用一條狗做了個實驗,一開始他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會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不出去,只能痛苦地接受。

經過多次實驗後,塞利格曼打開了籠門,按響了蜂音器,但是沒有給以電擊,這時狗不但不逃跑,反而是直接倒在地上開始呻吟和顫抖起來。

後來,塞利格曼發現在人的身上也有同樣的現象。

當一個人在某件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並反覆失敗之後,就會形成行為與結果無關的信念,然後他就會將這種無助的感覺,泛化到新的情境之中。


感覺很喪的人,心裡都有一條塞利格曼的狗



比如一個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好,經過很多次的努力,仍然沒法考及格,久而久之他就會認定自己在數學上一點兒天分都沒有,直至最後徹底放棄所有的努力。

為什麼會這樣呢?塞利格曼認為造成習得性無助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經歷了多次的失敗,產生了心理上的強化。

當一個人在經歷很多次失敗之後,就會覺得自己天生愚笨,無法反抗,不管再怎麼努力,還是無法成功,因而產生了自暴自棄的消極心理。

第二,不良的歸因方式。

有的人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智力太低,而把偶然的成功歸咎於運氣好。這種不正確的歸因方式,會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智力產生懷疑,從而失去起碼的自信。

第三,不恰當的評價方式。

有的人在遭遇失敗後,往往會受到周圍人的批評和嘲笑。這種社會認同的低下,給予了他們消極的自我暗示。長此以往,他們就會逐漸喪失自尊心,變得破罐子破摔起來。


感覺很喪的人,心裡都有一條塞利格曼的狗



比如有些受到家暴的女性,當她們遭到施暴者不斷地貶低和侮辱之後,她們的自我價值感就會迅速下降,甚至會認同施暴者的觀點,變得逆來順受。


感覺很喪的人,心裡都有一條塞利格曼的狗



那麼有沒有辦法能夠避免習得性無助呢?賽裡格曼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三個可以嘗試的辦法。

第一,認真檢查自己的歸因模式。

比如你在工作中遇到效率比較低的情況時,你就應該認真客觀地分析一下,有沒有可能是自己剛剛到這個部門,業務跟之前從事的工作相差甚遠,需要熟悉;或者可能是自己太追求完美,希望每個細節都做好,反而影響了工作效率等。

找到問題之後再對症下藥地去解決,而不是一味地進入“我不行了”的習得性無助狀態。


感覺很喪的人,心裡都有一條塞利格曼的狗



第二,從自己擅長的事情做起,尋找完成一件事的小確幸。

你需要給自己定一個跳一跳就可以實現的小目標,當你在這些小目標上獲得喜悅感和成就感之後,你的自信心就會慢慢建立起來,從而對自己的能力、智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第三,對習得性無助的領域適當地降低預期。

當你對某一個領域產生了無力感,但又不得不面對的時候,你千萬不要逼自己把這件事情做好,這樣很容易因為高要求進入新一輪的挫敗中。所以,你不如適當地降低預期,找一個容易開始的部分先去試驗,把“我就是做不好”變成“我可以做點什麼呢”。


感覺很喪的人,心裡都有一條塞利格曼的狗



希望今天看到這篇文章的同學,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希望一個個落空,也要記得堅定沉著,絕不要因為幾次失敗,就踏入了絕望的深淵。


感覺很喪的人,心裡都有一條塞利格曼的狗



作家三毛曾經說過:我們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實實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到了驀然回首的那一瞬間,生命必然給我們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時的山和水,又恢復成最初單純的樣子,而人生已然走過的是多麼美好的一個秋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