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強制戒掉了孩子依戀的某個物品,真的好嗎?

阿姆貝兒


隨著寶寶越來越大,有些寶寶會出現特別迷戀某些物品的現象,甚至到了寸步不離的程度。 比如寶寶會把自己經常使用的小手帕、小被子、小毛毯等作為依戀物。有的寶寶甚至上了幼兒園還出現對某中物品的“依戀”行為。這些情況讓媽媽們擔憂不已,寶寶為什麼會對物品有“依戀”,出現這種情況家長該如何做?

“依戀物品”是寶寶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也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行為。它們是寶寶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尤其在白天變成黑夜,很多寶寶的不安全感會加重,此時某些物品對寶寶來說就是一種心理上的慰籍。

對許多父母來說,戒掉孩子的依戀習慣可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善良的出發點總是換來寶寶的哭鬧不休,進而又跌進妥協的深淵。究竟怎麼改掉寶寶的戀物習慣呢?在寶寶逐漸獨立的過程中,這些物品是提供安全感的柺杖,千萬不要讓寶寶覺得自己的舉止是不對的。

注意:切勿強制性戒除。這是育兒專家特別告誡的一個要點,處理不當易造成心理創傷 。

寶寶正常的依戀行為並不會影響到人格的正常發展。可是一旦處理不當,幼童時期遭遇到挫敗,會給寶寶的成長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在幫助寶寶克服戀物習慣時,有些家長喜歡採用比較強硬的手段,比如塗抹辣椒讓寶寶戒除奶嘴等,結果反而得不償失,遭到寶寶更強烈的反抗。因此,在幫寶寶戒除依戀行為時,請務必注意方式方法,以免造成不好的影響。


時雨育兒說


很多小孩都有自己依賴的物品,比如我家小孩特別喜歡一個動物的小被子,從出生就蓋著,出門不帶被子他就哭,以至於出去玩,還要把被罩拆下來帶上。

等到他長高之後,被子太小。我又到淘寶上買了相同的布料,給他做一個大被子。這是他需要的安全感,抱著被子,才睡的安穩。如果強制的搶走,會有剝奪感,他的安全感大概會被破壞,傷心很久,以至於影響終生。

我小時候,媽媽給買了一雙新鞋子,翻毛皮鞋,特別好看。放在門旁,我只試穿了一次,還沒有來得及穿,就被媽媽燒炕的時候,連柴火一起填進了灶裡面。

那是我永遠的痛,以至於從那以後,我就挑剔鞋子,故意把鞋子穿壞,讓媽媽給做新的。畢業之後,曾經一次買8雙鞋,可是都漸漸不喜歡。當時的那種失落感,後天是無法補足的。


季水書房


《媽寶學堂》,一群智慧媽媽陪著寶長大,沒有華麗的句子,和你分享生活中育兒的故事!

家長強制戒掉了孩子依戀的某個物品,真的好嗎?

很多時候,家長會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孩子會非常依戀一些玩具、衣服等等物品,有的孩子甚至不管去哪裡都要帶著自己依賴的某件物品。而這種情況,普遍會持續到孩子六歲快要上小學時。倘若這個現象處理不好,有時候就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那麼,家長到底該不該強制性的戒除孩子的這種行為呢?答案是否定的。歸根究底,都要從本質出發分析問題。

首先,從心理學上來說,敏感內向的孩子更容易對某件物品產生依戀。比如我小時候上幼兒園時,有的孩子就會跟我一樣,去了學校立馬適應了那個氛圍,而有的孩子(例如我弟),就會一哭二鬧的拽著家長不放手,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逐漸適應陌生的環境。因為無法一時接受媽媽離開自己的狀態,他們就會通過某些方式來代替媽媽,比如給某件物品賦予某種意義。這是從孩子性情差異上,來分析孩子依戀某物品的情況。

再者,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不夠,致使孩子選擇依戀物件。由於有些家庭裡,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時常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而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又十分需要家人的陪伴,才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於是小孩在長時間沒有被穩定照料的情況下,就會尋找可以依戀的東西,因為在他們心裡,這些東西似乎是更加忠誠的陪伴者,只要自己需要,隨時都能夠找到他們。

針對這樣的情況,大多時候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發展狀態,很多時候無法避免。小孩在一定的年齡,就會發現媽媽並不能經常陪著自己,由於對世界未知的恐懼感,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潛意識的通過某件物品來轉移對父母的依戀,有的小孩或通過感官安撫自己的恐懼感,比如吸吮自己的手指頭,咬嘴唇之類的行為。

其實父母不用過於擔心,孩子有這樣的反應實屬正常。一般情況下,只要父母在身邊,他一定不會關注那個玩具,倘若他自己獨處,或者他情緒波動很大的時候,才會一直帶著自己的玩具。這是一種健康的依戀,當他們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採取一定的方式來保護自己,而這是其中的一種。那麼,大人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到孩子戒掉依戀物件呢?



  1. l 多陪伴孩子,給她足夠的陪伴。可以在平時多擁抱孩子,讓他感受到溫暖,在他情緒低落的時候,多哄一鬨他。
  2. l 每一天的結束時刻,都應該花時間陪伴孩子。
  3. l 接受孩子對依戀物的選擇,並且慢慢的幫助孩子獨立。強扭的瓜不甜,順其自然是一種最好的方式,強行戒除,有可能適得其反。
  4. l 安排更多的戶外活動,讓小孩發現更多有意義的事物,漸漸地她就會遺忘自己依戀過得某些物品。


本文中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歡迎分享收藏!謝絕抄襲!

媽寶學堂


我教過大量的孩子,都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交流過成長的問題和煩惱。

1.這個問題的癥結肯定不在於“戒掉”,而在於“某物”,這個某物肯定是負面的,只是難以啟齒罷了,因為我們從來不會說“這孩子太迷戀讀書了,我們怎麼幫孩子戒掉學習吧”對不對!

2.早戀、拉拉、搞基、遊戲、打架、看暗黑漫畫…都是這個題目所指的某物,所以我們要唯物辯證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3.不好的習慣我們肯定是可以引導的,引導向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這個需要父母、家庭環境、學校等一起努力才行。

4.有的某物具有兩面性,比如同性戀,從我國傳統觀念肯定是不好的,但是某些開放國家制定法律允許同性戀,所以我們不好判斷這個東西未來是不好的還是社會也能接受的。只能根據家庭實際情況來處理,看父母的觀念了。

遊戲也是,沉迷遊戲學習肯定受影響,但是未來遊戲又是一個朝陽產業,需要大量愛好遊戲的從業者去開發和就業,這個也不好判斷是好還是不好。

早戀也是,談又影響學習,不給談,不積累經驗,未來沒有戀愛經驗要麼容易被騙,要麼容易晚婚晚育。

以上這些只能見仁見智了

5.但是負面的東西一定要一刀切,比如吸毒、看黃色影視書籍網絡文章、暗黑文化等一定要制止,不然孩子出事後悔就晚了。

6.所有東西宜疏不宜堵,家長還是要和孩子多溝通,化解矛盾。


事業指導與分享


你好,強制戒掉孩子依戀的物品,自然是不恰當的。原因如下,首先要了解孩子依戀某物品行為的心理成因,當一個孩子產生依戀物品(任何物品)的行為,背後是他需求的缺失,這個需求可能是安全感,這時對孩子最有幫助的是覺察他缺失的需求,滿足這個需求,孩子自然不需要通過依戀外在某物品來滿足缺失,家長若強行戒掉,而不覺察和滿足孩子的需求,只是治標不治本,孩子為了自我滿足需求,依然會轉換其它形式,以緩解及轉移需求缺失的情感焦慮。

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


王一惠注意力作者


除了毒品上癮沒辦法,其他的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下,我覺得如果強行戒掉的話對孩子會產生很不好的後果,很多時候會弊大於利。

孩子對某些東西產生依戀情節,背後肯定有相應的原因,我們得先了解這個原因,這比什麼都重要,只有我們瞭解了背後的原因,我們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要那樣做。

想要改變孩子,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多一些耐心,不要太著急,要給孩子多一點時間。找到孩子這麼做背後的原因之後,給孩子多一點關心,針對原因對應想辦法去解決。

解決過程要尊重孩子,慢慢來,儘量不要強制孩子改變,否則會加重孩子內心的不安與焦慮感,導致孩子反感,甚至抗拒,這樣不但改不掉孩子的習慣,還增加了孩子對我們的不信任,適得其反。

在關心孩子的基礎上,多理解孩子,用其他可行的東西慢慢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減輕孩子對某些東西的依賴。


檸檬遇上姜


事情都有利弊啊

人都有癮

戒了這個人家最多換個對象繼續依戀

你還真以為戒了

你有本事戒掉我媽的說話癮,我的酒癮和讀書癮

我算你癮

記住了,人為天生天養之物

只要天不殺藏

他們有任何特點

都不是以你為意志去轉移的


慕顏歌41319


不好,可以循序漸進,用其他東西替代,每天用不同的東西去替代。


健康營養師—海鷗


不好,孩子依戀的東西,就是他們精神上的一種寄託,強制性去讓孩子擺脫,那麼對他們是一種精神上的傷害。凡事都是需要循環漸進的。


路小灰


不好 這是一種傷害 會停留在潛意識裡 孩子需要足夠的愛和理解 將來他的內心才能足夠陽光和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